2015学年度 余姚中学 高二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第 一 学 期 考试时间: 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5分,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B.C. 立仆(pū) 浸渍(zì) 萌蘖(niè) 综合征(zhēng)D.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B.C.D.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钱学森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科技奇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即使国外专家也不能不赞一词。B. C. D.( )( )《斑纹》主要说明和描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山川地貌和人类劳作的痕迹等。文中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司马迁在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你好!我是赵老师。不晚,我还没有休息。你有什么事,慢慢说。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你的语文基础还是不错的。不要灰心,分析一下原因。作文偏题了,得分低是正常的,你自己明白就好了。明天中午你带着试卷来我办公室,我们再具体分析。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车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节选自2015.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12.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1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5年超过98%,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D.将印刷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4.根据文意,写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两点建议。(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20分)渴望生活——梵高传(节选) 五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上完曼德斯的课,温森特①提出:“德科斯塔先生,您能抽空同我一起散散步吗?”? 曼德斯对温森特内心的斗争已经有所察觉,他预感到这个年轻人此时已到了应当马上作出抉择的时刻。? “好的,我本来也打算出去走走哩!雨后的空气真是清新得很,我倒乐于陪你走一程。”他往脖子上围了一条毛围巾,穿起高领的黑色外衣。两人来到街上,从那座三百多年前曾把巴鲁克?斯宾诺莎驱逐出去的犹太教堂旁经过,又穿过几条街道,走过伦勃朗在齐斯特拉特的故居。?“他是在贫困和耻辱中死去的。”当他们从那幢旧房子旁边过去时,曼德斯淡淡地说。? 温森特迅速抬头望了他一眼。曼德斯习惯于在别人尚未提出问题之前,就把问题一语道破。此人思想深沉,心胸豁达得很。对别人说的事情,他总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回答。而在约翰叔叔和斯特里克姨夫那里呢?别人的话就像撞在硬邦邦的墙上似的,很快就反弹回来一个“是”或“不是”的答复。在曼德斯那里,你的想法总要先被他放进他那蕴涵着丰富学识的深井中浸一浸,才奉还给你。? “但是,他死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不幸。”温森特说。? “是的,”曼德斯答道,“他已经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一切,他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在他的时代,他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人。”? “那么,了解到这个事实就使他完全满足了吗?假如他一向做的都错了呢?假如社会对他所持的冷落态度是对的呢?”? “至于社会如何对待他,那是无所谓的。伦勃朗不得不画。他画得好坏与否是无关紧要的,有了绘画他才成其为一个人。艺术的主要价值,温森特,在于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得怎样。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我懂了。”? “今天,伦勃朗的作品给全世界带来的艺术享受全部都是无偿的。”曼德斯仿佛在沿着自己的思路自言自语,“他死去时,他的一生堪称是完美成功的一生,尽管他是惨遭迫害离开人世的。他的生命的史册就这样合上了,然而这却是制作完美的一部书。重要的是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品质,而不是他的作品的优劣。”? 他们停下来,观看正在造船厂附近装卸沙车的人们工作,然后又穿过许多道旁有爬满青藤的小花园的狭窄街道。? ?“但是,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抉择是不是正确呢,先生?譬如他认为应当用自己的一生,去从事某项特别值得做的工作,而后却又发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于这种工作,那怎么办呢?”? ?曼德斯的下巴颏儿从大衣领子里伸出来,黑眼睛一亮。“看哪,温森特,”他喊叫起来,“夕阳给那些灰色的云块儿抹上了一层红色!”? 他们已来到港口旁。船只的桅杆,滨水的一排古老房屋和树木,在天色衬托下显得分外醒目,这一切都倒映在须德海的海面上。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默默无言地走着,风把他们喷吐的烟雾吹向身后。“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已经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曼德斯说,“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温森特,如果他们保持这种品格,那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有好结果的。如果你还在做画商,那么,那种把你造就成这种人的正直的品格,就会使你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商。这也适用于你正在接受的教育。不论你选择哪种途径,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的。”?【注】①温森特:画家梵高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A.对于未来该走怎样的路,梵高感到很迷惘,为此,他向曼德斯讨教。曼德斯用伦勃朗的际遇含蓄地提醒梵高应坚定地以绘画为事业。B.伦勃朗生前穷困潦倒,蒙受耻辱,惨遭迫害;离开人世后,他却赢得了身后荣誉。这在于他能坚持自己的风格,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C.选文主题部分重点写了曼德斯对伦勃朗的介绍,既承接了上文“走过伦勃朗在齐斯特拉特的故居”,又为结尾的一番议论做好了铺垫。D.曼德斯认为人不可能有把握做好任何事情但只要尽心尽力了,即使没有做成功也无可厚非;如果人有了正直的品格,都会取得成功。E.梵高担心自己会用尽一生的精力去从事某项自己认为特别值得做的工作,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对此疑问,曼德斯没有解答。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17、文中,梵高说:“我懂了。”梵高懂得了什么呢?请简要分析。(4分)18、从曼德斯和梵高的对话来看,曼德斯对梵高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结合文本,谈谈浙江省余姚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312658.html
相关阅读: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