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武学银 张学虎第Ⅰ卷 阅读题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用“疯长”来形容网络文学十年间的发展是毫不为过的。十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网络文学以原生态的迅猛生长力突飞猛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这个网络无所不及的时代,网络的触角有多长,网络文学的枝蔓就能延伸多长。那么,疯长过后,网络文学接下来的目标是否还仅仅满足于攻城略地、占领地盘呢?在具备了与传统纸质文学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资格后,网络文学是否已经到了省自己的时候?首先,“我是谁”:身份的迷失。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什么?在我们当初很随意地冠之以“网络文学”之名后,网络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胀破了这一命名本身的内涵所指,导致今天网络文学身份的迷失。无疑,网络文学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所以,这一命名标示的是这一文学的传播载体,而非其属性与特质。但是,发展到今天,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状态。不仅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已经渐次地融入传统的作家队伍和作家组织当中,更为复杂的还在于,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栖居于网络,很多网络文学作家在名声鹊起后也向质媒介进发,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在出版社出书;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传统作家也喜欢把作品粘贴到网上,在网上首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如果还仅仅泛指一切“网络上的文学”,显然已经毫无意义。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其一,继续我行我素,继续狂欢;其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型”的品质提升继续我行我素的狂欢当然可以,也来得由省力,但是,如果没有品质作为保障,当网络文学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这场狂欢还能持续下去吗?高歌猛进的态势还能得以维持吗?由此可见,占得“市场份额”后的品质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必须作出的决断。没有一个健全、平衡的文学生态系统,任何文学都难以获得持久而健康的生长。这正是目前的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缺失的。有论者曾指出,网络文学目前是处在“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其实,如果从整个文学生产的全过程来考察,网络文学缺失的岂止是这“三无”。首先,就创作主体而言,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相比,网络文学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千差万异,更遑论文学修养,这就使得网络文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作品创作中,没有一种有效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有作者为了赚取点击率,不惜“爆猛料”、“造噱头”,导致一些作品格调低下。再次,作品产生后,无论质量优劣,趣味高低,人人可以凭借网络瞬间将其传播出去,既无审查,也无监管。最后,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没有文学批评的参与和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如众所知,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两翼,失去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难以完成漂亮的飞翔。同时,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也是任何文学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7月14日,有删改)1.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的命名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B.网络文学目前缺失的是“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C.网络文学在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必须提升作品品质。D.网络文学要健康生长,必须有优胜劣汰的机制和文学批评的参与。2.下列关于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突破人们传统的思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编织自己的文学梦想。B.网络文学攻城略地后,和纸质文学几乎呈现出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局面。C.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学,都要有监管、有批评、有引导。D.网络文学虽发展迅猛,但短时间内难以拥有像纸质文学那样的生态系统。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品质提升后,还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B.网络文学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差异大。C.将来网络文学作家向纸质媒介进发,出版自己的书籍。D.网络文学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剔除糟粕、留住精品。文言文阅读(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4.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C.D.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的一组是(3分) ① 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 ② 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③ 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 ④ 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⑤ 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⑥ 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A. 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B. C.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徐府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4分)9.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4分)10、名句默写。(10分)(1)三顾频烦天下计, 。 ,长使英雄泪满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任选一篇作答)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大 师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B.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1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3.小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327931.html
相关阅读:甘肃省嘉峪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