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双基梳理】
●戊戌变法
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过程:
(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和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百日维新:①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④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还有维新派急功近利,铤而走险。
4、影响:
(1)积极:
①戊戌变法的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变革观念、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堂巩固】
(09年福建卷)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4分)

【后提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明向工业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越清楚;它原有的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监统计表
时间企业数工人数量产值(千卢布)
186099116007854
18792874200051937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项目1888年1894年
工厂数16915985
蒸汽机数409180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堂巩固】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后提高】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后提高】
(1)含义:工业明取代农业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型过程。
(2)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措施: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
影响: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只答“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一半分)
(3)措施: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共同特点:都采取改革的方式。
启示: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分析比较】
1、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的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小。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出现。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36511.html

相关阅读: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