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第Ⅰ卷(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 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化的领引,就在于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解析: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可知D项表述错误。
答案:D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解析:B项,“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答案:B
3.根据原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城市的本质从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解析:B项,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城市的本质从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答案:B
二、古代诗阅读(36分)
(一)言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4—7题。
屡次辞官的陈中行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 。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注】、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
(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 伊、吕:伊尹、吕尚(姜子牙)。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 家:安家。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 隐:疾苦。
C.学未成,请俟异日 俟:等待。
D.命爵辄辞,终成其高 成:成功。
解析:D项, “成”,成就。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3分)( )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
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
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
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
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主要叙述陈遇厌倦官场;③说明陈遇深谋远虑;
⑤表明陈遇为同僚挺身而出。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B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陈遇这样做是为 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C.陈遇遇事能够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立即引用汉朝旧事为例对皇帝加以规劝。
D.陈遇因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和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解析:D项,不正确,中“数监幸其第”意为“皇帝多次到陈遇府中探望”,“监”与“幸”同义,意为“皇帝到某处”。
答案:D
7.把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语句时,要重点把握言实词的含义和言虚词的用法,这两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以……荐”和“引……为喻”,以及“计画”“隆”等。
答案:(1)太祖皇帝统兵渡江南下,由于秦从龙举荐,(朝廷)发诏书聘请陈遇,把他说成伊尹、吕望、诸葛亮。(2)陈遇的计谋策略大多秘而不传,而他受(皇帝)恩宠礼遇之高,就连有功劳的外戚大臣也不能和他相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8—9题。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黄叶飞。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请结合一、二两句诗简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感情。“万里”、“长江”写诗人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将归”“已滞”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忧伤。
9.三、四两句诗是写景,其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中》诗,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 和烦忧。这首诗大约作于乐一带,抒发强烈的乡思和羁旅之哀愁。
答案:三、四两句所写之景映衬了一、二诗句所写之情。诗人扣住“”“风”“叶”等意象,写出了秋风萧瑟、秋座座、黄叶飘零的景象,映衬了诗人的旅思乡愁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悟已往之不谏,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
(陶潜《归去兮辞》)
答案:(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2)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3)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学类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完成(1)—(4)题。
城市里的鸟
或许是早年生活在乡间的缘故,我对天天可见的鸟熟视无睹;到了城市之后,见到的鸟相对少了,反而关注起鸟,对鸟的身影和鸣叫变得日益敏感起,只要看到一只鸟或听到几声鸟鸣便会冒出一些惊喜和感慨。
城市里的鸟是越越多了。城市里的鸟小巧玲珑,模样俊俏,多属燕雀之类,常见的有燕子、麻雀、黄莺、画眉、八哥、鸽子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鸟。有些鸟是不会进城的,像高飞的鹰、清高的鹤、孤独的乌鸦、夜行的猫头鹰和迁徙的大雁,在城市里是难觅其踪迹的。鹰爱在云霄间翱翔,它的视野里是高和大海,而城市在它眼里显得那样渺小,没有它盘旋的空间。高贵且潇洒的鹤,爱在清清的湖水里觅食,在清澈的湖面上映照自己的倩影。乌鸦这蒙冤的鸟,它深知人类对它的偏见,只有在黄昏的乡间的老树上哀叹自己的命运。猫头鹰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庄稼地里捉老鼠,而城市的老鼠却躲在阴沟、墙角,况且城市里的霓虹灯会让猫头鹰昏眩。大雁的命运是整日奔波。在深秋的子夜,我常可以听到大雁迁徙时发出的鸣叫,悲凉而沧桑。为什么城市温暖的夜,留不住大雁的脚步呢?
城市里的鸟喜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便停了下。有时候它们会飞到巷子里的地面上觅食,胆大一些的鸟还会飞上住户的阳台和窗台。更多的时候,它们扑在电缆线上打盹儿,站在屋檐边上发呆,或躲在树枝上梳理羽毛,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它们的祖先曾在辽阔的原野上纵情地飞行,不知它们是否还有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梦想。
城市里的鸟鸣是好听的。对于少闻鸟鸣的城里人说,麻雀的唧唧喳喳也是悦耳的。特别是在春情勃发的季节,鸟儿们啁啾呢喃的求偶之声,婉转悠长,富有磁性。这让双耳塞满噪音、吵闹和网络歌曲的城里人听了,心旌摇曳,顿感做人的单调、乏味。可乡间出身的我,总会听出些美中不足。城市里的鸟的鸣叫有一丝不安和胆怯,好像有意唱给城里人听,有些委屈和媚俗,虽也婉转悠长,但不如深里的鸟鸣那样饱满圆润、干净流畅、底气充盈、野性十足。深里的鸟鸣是任性肆意的,拖着长长的滑音,整个谷都有回应。离开了野这个大舞台,没有风声雨声的伴奏,城市的鸟鸣已失掉了几分天籁的意韵。
某一个凄风冷雨的冬夜,我忽然惊醒,发现窗台上栖息着一只久未谋面的雨燕。我像在陌生的世界里遇见一个老朋友一样从床上坐起,也未惊扰它,只是定定地看着,眼中含着柔和的温情。它挤缩在狭窄的窗台上,羽毛湿透了,全然没有晴日里的风姿,但目光如电,没有慌乱的眼神。我从床上下,走近窗台,刚要伸手开窗,想让我房间的炉火温暖它湿透的羽毛,让它度过这凄冷的一夜。可没等我开窗,只见那鸟抖了抖身上的雨水,一耸身,箭一般飞入茫茫雨夜中了。
隔着窗子,蓦然,我感觉到那雨夜是那么辽阔,而自己又与那些城市里的鸟何其相似。今夜我蜗居于这方寸居所,对窗外的生灵顿生怜惜,就因为自己拥有一点炉火吗?
(原有删改)
(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所谓“惊喜”和“感慨”是作者在全中的情感 线索,二者看似矛盾,其实都表达了久居都市的“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
B.第2自然段列举的鹰、鹤、乌鸦、猫头鹰、大雁等鸟,它们或嫌城市空间狭小,或因城市环境污浊,或因人类的偏见,或受自身命运的驱使,而不愿在城市里出现。
C.第4自然段中,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城市里的鸟和深里的鸟的不同的鸣叫特点,说明环境对鸟的精神气质有很大的影响。
D.最后一自然段的疑问恰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反思,作者用自己对雨夜中无所依托的鸟的 怜悯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希望我们都能保护弱小的生灵。
E.看似写鸟,实则反思人类,城市里的鸟的境遇正暗示了人的境遇: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容易满足于眼前的小境界。
(2)结合全,请概括城市里的鸟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是“城市里的鸟”,为什么作者在第2、4自然段中花了大量笔墨写野外的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要写城市里的鸟,结尾却写了“我”某个雨夜的经历,请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A项,“惊喜”不是全的情感线索,也没有表达“我”对鸟产生的亲切之感;D项,并非“反衬出人类的冷酷无情”,而是表达了对人类自身的同情与怜悯。
(2)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首先,阅读全可知,有关城市里的鸟的描述在第2、3、4自然段。其次,从这些段中找出描述性的词句,如第2自然段中的“小巧玲珑,模样俊俏”,第3自然段中的“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便 停了下”,“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第4自然段中的“城市里的鸟的鸣叫有一丝不安和胆怯”等。最后,对筛选出的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条理清晰地作答。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考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明白野外的鸟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次,明确这两个自然段在中的作用,即其与上下(主要描述对象)的关系;最后,明确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由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要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考生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描述对象“雨燕”、作者、结构等方面去分析作者写作的意图。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AD
(2)外表:小巧玲珑,模样俊俏。习性:不喜欢高飞,安于现状,没有了翱翔蓝天的梦想。鸣叫:不安、胆怯,底气不足,缺乏野性,取悦人类。
(3)①表现了野外的鸟的清高孤傲、志向高远、野性十足的特点;②与城市里的鸟的胆怯、乖巧、失去自然天性形成鲜明对比;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
(4)示例一 从雨燕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雨燕的生命追求的肯定与赞美,面对生活的艰辛,选择迎难而上。
示例二 从作者的角度:表达了对人类安于现状、满足于安逸的生活的批判,表现了对自己怜惜雨燕的遭遇的惭愧,希望冲破现实的阻碍,获得精神的升华。
示例三 从结构的角度:由鸟及人,又由人回归到鸟,既照应了前,又升华了主旨。
四、实用类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25分)
藏在大海深处的秘密
由一个细胞构成的长达六七厘米的原生动物,尾巴细长如老鼠的鼠尾鱼,浑身晶莹剔透的龙虾,含30多种金属元素的锰结核……比1956年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的深海题材纪录片《静谧的世界》更逼真独特的画面让世界为之惊叹,2011年8月18日,中国首个自主设计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凯旋,再现了5000米深海海底的神奇。
“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我都能在梦里看见你,触摸你,因而确信你仍在守候……”每当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那婉转凄美的旋律缓缓流淌,总会有人想起1985年美国“阿尔”载人深潜器在大西洋海底和她的一面之缘。然而,除了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大海深处还有什么?海洋还将给人类带什么惊喜?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大海深处,去一探究竟……
众所周知,地球是个名副其实的“水球”,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从专业角度讲,1000米以下才叫深海。深海虽多奇观,但并非五光十色,相反,海平面200米以下,光和声音就几乎匿迹,到处漫延着黑暗与寂静。海底环境恶劣,高压低温,地震频发,火活动频繁,深海潜水探测器在海底失踪的事时有发生。
那么,除了好奇心,人类为何热衷深海探险?
矿产资——这恐怕是最重要的答案!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及资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这块“区域”总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千米,占海洋面积的69.7%,主要海洋资有油气、可燃冰、金属矿产等。有些资只有深海才富有,比如分布在水深4000~6000米海底的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多金属结核,这些多金属结核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就达700亿吨;还有在海底表面的富钴结壳、分布在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的海底热液硫化物。
海底生物资也极其丰富。据2010年全球海洋生物普查公布的数据,海洋生物估计有百万种,大量未知的生物集中在深海。海底热液区的温度可以达到400摄氏度,压力可以在50兆帕斯卡以上,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其基因和活性酶有特殊价值,目前已经形成数十亿美元的开发规模。
海底丰富的资,让面临资危机的人类看到了希望。围绕大洋,世界已形成深海采矿、深海生物基因技术、深海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群。因为深海海洋经济前景广阔,以占有更多资为目的的“蓝色圈地”在科技强国间悄然展开,“谁拥有海 洋,谁就拥有世界”正为实践所证实。
进入二十一世纪,发展深海经济成为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相继出台了国家战略计划,加大了对深海科技的投入。我国撒向深海的巨网也已全面铺开,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重点研究海底“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大洋金属矿产 资海底集输技术等。
尽管现在多个国家的潜水器可以到达99%的海底,然而,人类对海 底的认知可能还不到1%。深海,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那里还有几十万种不知名的深海生物,很多生物还上演着和陆地上完全不同的生存故事,它们能悠然呼吸二氧化硫等剧毒气体。那里还可能隐藏着解开地球起奥秘的钥匙。
我们期待着,越越多的秘密被解开,人类迈向深海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二段开头引用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歌词,便于引发人们对大洋的恐惧。
B.光和声音在海平面200米以下就无法传播,因此大洋深处到处漫延着黑暗与寂静,海底环境极其恶劣。
C.第六段介绍海底矿产资,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侧重说明海底矿产资的丰富,以回答“人类为何热衷深海探险”这个问题。
D.第七段介绍海底生物,主要介绍了深海生物,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其具有特殊价值。
E.“很多生物还上演着和陆地上完全不同的生存故事”,是指陆地上的生物需要阳光和空气才能生存,而海底生物则不需要。
(2)本第一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路清晰,请简述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自主设计的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深潜5000米试验成功,这有哪些意义?试作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便于引发人们对大洋的恐惧”不恰当,应为引出下载人深潜器和泰坦尼克号的相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中说“海平面200米以下,光和声音就几乎匿迹”,未言“无法传播”;E.以偏概全,“陆地上的生物需要阳光和空气才能生存”也过于绝对。
(2)本题考查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能力。本段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列举“奇观”,第二层宕开一笔,联想比较,最后一层交代“奇观”的历。从分析层次入手,阐明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能力。分析结构,一般从对相关段落的合并和归纳开始。本思路清晰,前半部分主要由第三段和第五段两个过渡段体现,抓住这两句,再对后半部分进行适当分析, 就能理清全的思路了。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可从多方面作答,比如对当前有什么意义,对将有什么意义,政治上有什么意义,经济上有什么意义。考虑得广一些,分析得细一些,答案就更全面了。
答案:(1)CD
(2)开篇列举深海神奇的生物与资,引人入胜。神秘的生物和矿藏,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然后,与深海题材纪录片作比较,加强印象,延长悬念;最后点明生物和矿藏的,揭开谜底,引出下的。
(3)开篇两段通过实物和相关事件写海底的神秘;接着介绍深海的险恶情景及海底丰富的矿藏资和生物资;然后介绍海底资对于缓解人类能危机的意义;接着介绍沿海各国发展深海经济的战略计划;最后写人类对海底认知甚少,认识海洋任重道远。
(4)探索大海深处的秘密,翻开人类迈向深海历史的新的一页;显示了我国科技强国的地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我国积极参与海洋竞争,为发展深海海洋经济奠定了基础。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游去,一个个独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 无缝的拱券。
解析: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不合语境,应用“雄心勃勃”。
答案:A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刀,以减少梁的不易折断之可能的。
B.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在木构上不但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
C.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D.建筑和语言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惯例,成了法式。
解析:A项,否定不当,去掉“不易”;B项,语序不当,“不但”和“在木构上”互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惯例”前加“的”。
答案:C
15.下面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 群居性昆虫就是这样。
②还有些动物只是在走过时彼此点点头,连直呼其名的关系也没有。
③有些种类,其成员彼此联系在一起,互相依赖,就像一个组织内接合松散的一些细胞。
④有的种类,群居性不这么严格,其成员一起建立家庭,集合资金,结成团体成群出游,分享食物,但任何个体离群独居都能存活下。
⑤还有一些种类,之所以也算群居性动物,只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趣味相合,时时到一起聚会,利用社交聚会进行进食和繁殖等特别活动。
⑥并不是所有群居性动物都具有同样程度的社会性。
⑦它们一生中都在集群中行动和生存;一个蜂窝就是一个球形的动物。
A.①②③④⑤⑦⑥ B.③⑦①④⑤⑥②
C.⑥③①⑦④⑤② D.⑥②③④⑤⑦①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排列这类语句,首先要找出其中的中心句,然后再找出表示语句前后关系的关联性词语,进而理清其中的关系。
答案:C
16.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2011年7月16日至7月31日,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在上海举行,下面左图是这次锦标赛的会徽,右图是此次锦标赛的吉祥物“晶晶”。
(1)请以设计者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会徽和吉祥物,要求描述形象,并说明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拟写一条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图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第(1)题要注意图画的构成要素和细节,联系其标志的相关人和物加以想象,很容易看出图画的寓意。解答第(2)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突出宣传的主体城市或者赛事,二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1)会徽:会徽中代表“上海”的英字母“S”和2011构成形似在水面上劈波斩浪、奋勇拼搏的泳坛健儿,在地球形泳帽的映衬下,寓意第14届泳联世锦赛2011年在上海举办。
吉祥物:吉祥物是拟人化的泳镜,吉祥物取名“晶晶”(泳镜的“镜”字的谐音),既使人联想到晶莹的水波,又谐音前进的“进”字和金牌的“金”字,寓意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勇前进、勇夺金牌。
(2)作为第14届泳联世锦赛主办者,上海,她以历史悠久的底蕴吸引世人,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喜迎客,她以惊艳华丽的时尚恭迎贵宾。
17.仿照下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所写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6分)
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壁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分析供仿句,供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引用了古诗,答题时要做到比喻生动贴切,引用准确恰当。考生还应注意,段谈的是“选择”,答题时一定不能选择其他话题仿写。
答案: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征战几人回”的胸怀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自从拿到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后,李娜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当李娜在2011年WTA年终总决赛第一场上击败玛利亚•莎拉波娃后,她也正式完成了一次“自我拯救”。在这场比赛中,李娜虽然一度浪费发球胜赛局,但仍然直落两盘击败了玛利亚•莎拉波娃,取得总决赛的首场胜利。赛后,李娜笑言自己终于又赢球了,同时表示即使落后时也从未放弃自己,坚信只要比赛没结束就有机会。
请以“不放弃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要求:自定立意,自选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不放弃自己”这个话题写作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并且这个话题也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要想写好此,也要下一番工夫。
从选材 上看,可以从小处入手,从人生的角度谈“不放弃自己”,比如痛苦、挫折等;也可以从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的角度谈“不放弃自己”。话题中的“自己”,既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可以从自己入手,记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某一次难关,抒写不放弃自己及心灵成长的感悟;可以写遭遇求学过程中的失利、离别至亲的悲伤孤独、痛苦难挨的病魔等时如何不放弃自己。也可以从别人入手,如调用熟知的名人素材。在写作时可以采用第三人称,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
从体上看,可以写成议论,谈谈对于“不放弃自己”的认识,为什么要“不放弃自己”,“不放弃自己”应如何做等;可以写成记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清醒冷静的分析,吐露不放弃自己的真实感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37758.html
相关阅读:2013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