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十七中学2015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 二 语 文 试 卷(问卷)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央浼(miǎn) 逋慢(bū) 漂泊(bó) 涸辙之鲋(hé)B.寒砧(zhēn) 尺牍(dú) 对称(chèn) 逸兴遄飞(tuán)C.迤逦(yǐ) 赍发(jī) 傩送(nuó) 锱铢必较(zhī)D.付梓(zǐ) 毗邻(pí) 下乘(chéng) 臭名昭著(zh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涵义 蕴藉 注消酩酊大醉? B.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C.因缘圆晕 干躁回肠荡气? D.?嗦默契飘零 得鱼忘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 通常不好。(2)你如果 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3)敏感而有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A.涵义随意 教养?B.含义随便 教养?C.涵义 随便 修养?D.含义随意修养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王好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B.《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D.高二年级的学生一定要不耻下问,不断地请教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来提高学习成绩。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C.须知每一个物种要经过多少万年的演变、适应、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日趋完备的功能。D.辛亥革命,已成为百年记忆,我们推开历史的厚重大门,穿行百年风云的画卷长廊中,一路追溯,民族复兴的主题格外醒目。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大胆写稿,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的。这本《求医不如求自己》是您家母拜托我在北京买的,请您交给她老人家好吗?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三字经》、《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辩论会结束后,冠军队队长找到老师,激动地说:“多蒙鼎力相助,不胜感谢!”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原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苦难与创痛。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吸纳、辐射力。它不仅仅掀起了___________,更突显了_____________。对于这片土地上所发生过的烟云往事,《河之南》所做的,不仅仅是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②探寻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大河文明的滔天巨浪 ④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一个民族悠远的背影 ⑥ 追溯中的反思和叩问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④⑥③②⑤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⑥⑤②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8.下列各句中的“然”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虽然,犹有未树也9.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彼且恶乎待哉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知其然也10、下列翻译不恰当的一句是( )A.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宋荣子却笑话这样的人。B.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C.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在世间的他,没有拼命追求什么。D.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他)还有没树立的东西。三、实用类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5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竞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节选自2015.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5年超过98%,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D.将印刷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根据文意,写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两点建议。、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 ()时维九月,。潦水尽而寒潭清,。()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但以刘日薄西山,,人命危浅,18、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三个主要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惜时如金的歌德为什么把看日出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呢??有人认为,如湖南省益阳市第十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42367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