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历史下册第二次月考六校联考试题(有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11-2012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共60分)
一、单项(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政府应当(  )
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3.下图所示是“陶片放逐法(Ostracis)”,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
间(12月),常务委员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
太大的人士……下面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②把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
③梭伦改革时提出,在“公民法”里可得到印证 
④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政治措施ks5u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
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法典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它的制订抱着保护平民利益的目的D.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5.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有利于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B.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C.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D.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6.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
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困
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B.变革法律,实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大全》 D.建立行省,加强对各地区的有效控制
7.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民主与法制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共同原因是(  )
①发达的工商业、航海业 ②蕞尔小国的政治局面 
③存在着相互制衡的利益集团 ④与其它地区密切交流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ks5u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9.“英国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此材料反映了(  )
A.英国民主代议制是少数人的民主B.英国的议会席位主要由贵族把控
C.英国资产革命革命任务没有完成D.光荣革命是新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10.2011年8月6日英国暴发了一系列社会骚乱事件,首相卡梅伦宣布启动应急计划,议会也召开紧急应对会议。之后,卡梅伦就骚乱事件一系列问题向议会作出陈述,威廉王子也代表女王到骚乱地区慰问、安抚民众。材料表明在英国(  )
A.议会行使最高立法权,限制国王行为B.国王象征性行使权力,没有实际作用
C.内阁行使最高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D.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各国最好的政体
11.“(美利坚合众国)在邦联时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债台高筑,人民的生活陷于困境,终于激起了谢司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国虎视耽耽,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这一材料表明美国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镇压人民起义B.打击外侵略 
C.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  D.建立强大的世界帝国
12.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予人口统计的规定(  )
A.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13.2009 年 1 月 20 日,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见图),写在美国宪法上的誓词有这样一句:“我必忠实履行合众国总统职务”。下列有关美国总统说法正确的是(  )
①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③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后,组织制定了1787   
年美国宪法
④总统原则上任期四年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4.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宪法都推动了本国历史进程,其共同点是(  )
①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③推动了本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A.①②B.②③ C.③ D.①②③
15.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1787年美国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
17.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 ②《资本论》 ③《四月提纲》 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A.③①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18.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0.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谈话。他说:“我决心要以德法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薄弱环节。”阿登纳的用意主要在于(  )ks5u
A.获取政治资本,稳定国内局势 B.麻痹法国政府,借机东再起
C.反省战争罪责,取悦法国人民 D.推动德法和解,谋求联合
21.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22.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
A.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23.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临
24.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5.周恩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能佐证胡锦涛高度评价的史实是(  )
①中美关系改善 ②1953年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中苏关系解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26.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
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27.下图分别是1988年和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两期的封面,反映了当时美苏两国的关系。下列相关评论,恰当的是(  )

A.“冲突加剧了”B.“盟国时代临了”
C.“冷战该结束了” D.“美国人输了”
28.下表反映了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外交关系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 )
朝鲜战争(1950—1953)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进入朝鲜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明确反时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苏联成为西欧国家强有力的后盾 B.西欧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西欧取代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壮大
2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30.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时代概况的“关键词”。依据有关知识,你认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必做题:本大题共2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4分)北魏孝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孝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帝改革的哪一措施?(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1分)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1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其本质是什么?(2分)
(4)综上分析谈谈北魏孝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32.(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下列材料: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表示变法决心。上请说:“数年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2分)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4分)


三、选做题:(共15分)请同学们将要选做的题目在答题卡上打这个“√”。
33.(A)【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
地段修筑概况
东段:辽宁阜新市一内蒙古化德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一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至贺兰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和阴,主要用石块垒砌。
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一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6分)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9分)


(B)【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6分)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3分)由
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3分)

2011-2012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题2分,共60分)
题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BCCDBBACBCCABCB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DDDADDCBCCDCBA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4分)
(1)均田制(1分)影响: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任答1点即可,4分)
(2)实行汉制,采用汉姓。(1分)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1分)
(3)民族间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相互影响(1分);民族融合。(2分)。
(4)孝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32、(11分)
(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3分)
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4分)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明,倡导“明开化。(2分)
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2分)
(3)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言之成理1点2分,满分为4分)
33、(15分)
(A)【答案】
(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6分)
(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2分)
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1分)ks5u
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
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6分。仅答第一层次的,最高给4分;从第二层次或结合第一、二层次作答的,给6分。如认为该观点有偏颇之处,并能进行言之有理的评述,可酌情给分)
(B)【答案】
(1)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
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计划;缺乏斗争策略,没有尽量减少阻力。(6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3分)
(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3分)
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3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42412.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二下册历史期中试卷(人民版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