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第2章第2节电动势训练题(有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关于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B.在电内部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C.在电内部,电依靠库仑力搬移电荷
D.电就是产生电荷的装置
解析:选AB.电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A对;在电内部依靠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B对C错;电能够不断移动电荷,不能产生电荷,D错.
2.图2-2-3 为一块手机电池的背面印有的一些符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2-3
A.该电池的容量为 500 A•h
B.该电池的电动势为3.6 V
C.该电池在工作1 小时后达到的电流为 500 A
D.若电池以 10 A的电流工作,可用 50 小时
解析:选ABD.电池上的 3.6 V表示电动势,500 A•h表示电荷容量,可以由电荷容量计算在一定放电电流下使用的时间,由500 A•h=t×10 A,得t =50 h,所以A、B、D选项正确.
3.铅蓄电池的电动势为2 V,这表示(  )
A.电路中每通过1 C电荷量,电把2 J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蓄电池两极间的开路电压为2 V
C.蓄电池在1 s内将2 J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D.蓄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本领比一节干电池(电动势为1.5 V)的大
解析:选ABD.根据电动势的定义和表达式E=Wq,非静电力移动1 C电荷量所做的功W=qE=1×2 J=2 J,由功能关系可知有2 J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正确,C错.电两极的电势差(电压)U=E电能q而E电能=W,所以U=E=Wq=2 V,B正确.电动势是描述电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E蓄电池=2 V>E电池=1.5 V,故D正确.
4.下列关于电动势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电的电动势越大,非静电力将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做的功一定越多
B.电的电动势越大,非静电力将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做的功一定越多
C.电的电动势越大,非静电力将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的电量一定越多
D.电的电动势越大,非静电力移动相同电量转化的电能一定越多
解析:选BD.非静电力移送电荷做的功W=Eq,电动势越大,将1 C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做的功一定越多,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在电内部,非静电力移送电量为q=It,电动势大的,移送的电量不一定多,选项C错.由W=Eq,电动势越大,非静电力移动相同电量做的功越多,产生的电能也越多,D选项正确.
5.铅蓄电池的电动势为2 V,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为1.5 V,将铅蓄电池和干电池分别接入电路,两个电路中的电流分别为0.1 A和0.2 A.试求:两个电路都工作20 s,电所消耗的化学能分别为多少?哪一个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更大?
解析:对于铅蓄电池的电路,20 s内通过的电荷量为q1=I1t=2 C,对于干电池的电路,20 s内通过的电荷量为q2=I2t=4 C.
由电动势的定义式得电消耗的化学能分别为
W1=q1E1=4 J,W2=q2E2=6 J.
电动势反映电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大小,电动势越大,电本领越大.故铅蓄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更大.
答案:4 J 6 J 铅蓄电池的转化本领更大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向外提供的电能越多,表示电动势越大
B.电动势表示电将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C.电的电动势与外电路有关
D.在电内从负极到正极电势升高
答案:BD
2.如图2-2-4所示是常用在电子手表和小型仪表中的锌汞电池,它的电动势约为1.2 V,这表示(  )

图2-2-4

A.电路通过1 C的电荷量,电把1.2 J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B.电在每秒内把1.2 J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C.该电比电动势为1.5 V的干电池做功少
D.该电与电动势为1.5 V的干电池相比,通过1 C电荷量时转化的电能少
答案:AD
3.单位电荷量的正电荷沿闭合电路移动一周,在内外电路中释放的总能量决定于(  )
A.电的电动势     B.通过电的电流
C.路端电压的大小 D.内外电阻之和
答案:A
4.有关电动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之和
B.电提供的电能越多,电的电动势越大
C.当外电路断开时,电的路端电压与电电动势相等
D.当电路中通过1库仑电量时,电消耗的其他形式能的数值等于电电动势的值
解析:选ACD.外电路断路时U=E,C对.通路时E=U内+U外,A对.电动势E表示通过1 C电量电将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多少,D对.电动势越大,表示电非静电力做功本领大,但提供电能不一定多,B错.
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新标第一网
A.在外电路中和电内部,正电荷都受静电力作用,所以能不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静电力与非静电力都可以使电荷移动,所以本质上都是使电荷的电势能减少
C.在电内部正电荷能从负极到正极是因为电内部只存在非静电力而不存在静电力
D.静电力移动电荷做功,电势能减少,非静电力移动电荷做功,电势能增加
解析:选D.电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引出了电动势的概念,描述非静电力的做功本领.而静电力移动电荷做正功的过程使电势能减少,D项对.
6.关于电的电动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势是表征电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本领的物理量
B.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 C 电荷量时电提供的能量
C.电的电动势跟电的体积有关,跟外电路有关
D.电动势有方向,因此电动势是矢量
解析:选AB.由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可知,电动势是表征电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本领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没有接入电路时其两极间的电压,也等于电路中通过1 C电荷量时电所提供的能量;电动势由电中非静电力的特性决定,跟电的大小无关,跟外电路也无关;电动势虽然有方向,但电动势是标量.综上所述,正确选项是A、B.
7.手电筒的两节干电池,已经用了较长时间,小灯泡只能发出很微弱的光,把它们取出,用电压表测电压,电压表示数很接近3 V,再把它们作为一个电子钟的电,电子钟能正常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减小了很多
B.这两节干电池的内电阻增加较大
C.这台电子钟的额定电压一定比手电筒里的小灯泡额定电压小
D.这台电子钟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一定比手电筒里的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小
解析:选BD.旧电池与新电池相比较,电动势几乎不变,但内阻增大许多,A错B对;新旧电池均能使电子钟正常工作,虽然电池内阻变化,但输出电压几乎不变,只能是电子钟电阻很大,额定电流很小,故C错D对.
8.(2011年海南三亚质检)某柴油发电机工作时,电流为5 A,经过2 in时间,发电机产生电能为1.32×105 J,则该发电机的电动势为(  )
A.1100 V B.550 V
C.220 V D.110 V
解析:选C.此段时间通过电量为q=600 C,由E=W/q即得.
9.(2009年高考上海卷)如图2-2-5为伏打电池示意图,由于化学反应,在A、B两电极附近产生了很薄的两个带电接触层a、b.沿电流方向绕电路一周,非静电力做功的区域是(  )

图2-2-5
A.R B.b
C.r D.a
解析:选BD.非静电力的作用是在电内部把正电荷(电子)由负(正)极拉向正(负)极,所以非静电力做功的区域是带电层附近的a、b,而不是电路中,故B 、D正确.
二、计算题
10.某品牌的P3使用的电是一节7号干电池,当它正常工作时,其工作电流为0.3 A .某同学在一次使用该P3时,若他用了10 s,则这段时间内电池将多少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已知工作电流I=0.3 A,10 s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It=0.3×10 C=3 C.
7号干电池电动势为1.5 V.则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量等于非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W=qE=3×1.5 J=4.5 J.
答案:4.5 J
11.电池的容量也是电池的一个重要参数,电池的容量就是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荷量,通常用安培小时(A•h)或毫安小时(A•h)做单位.一节新的普通国产5号干电池,电动势为1.5 V.作放电实验时,用0.3 A的放电电流,每天放电5 in,累计可放电15天,此后基本失效,上述干电池用于石英电子钟,可使钟走动一年时间.试估算该干电池的容量及石英电子钟的平均工作电流.
解析:干电池用0.3 A放电的时间共为75 in=1.25 h,电池的容量为q=It=0.3×1.25 A•h=0.375 A•h,石英电子钟的平均工作电流为I=qt=0.375365×24 A=4.3×10-5 A.
答案:0.375 A•h 4.3×10-5 A
12.将电动势为3.0 V的电接入电路中,测得电两极间的电压为 2.4 V,当电路中有6 C的电荷流过时,求:
(1)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外电路中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内电路中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解析:(1)W=Eq=3×6 J=18 J
电中共有18 J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W1=U1q=2.4×6 J=14.4 J
外电路中共有14.4 J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内电压U2=E-U1=3 V-2.4 V=0.6 V
∴W2=U2q=0.6×6 J=3.6 J
内电路中共有3.6 J 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也可由能量守恒求出:W2=W-W1=3.6 J.
答案:(1)18 J (2)14.4 J (3)3.6 J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42691.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