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时
一、(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09•苏中七校高三历史联考试卷)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是对我国下列哪一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 )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神舟5号”发射成功
D. “嫦娥1号”发射成功
2. (2009•威海模拟)下列科技成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银河—I”型计算机诞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 (2010•深圳模拟)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4. (改编题)20 世纪中期以,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十分迅速。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有的奋斗目标和态度是( )
①自强、向上、自信、迎头赶上 ②虚心学习外国先进成果,发明创造中国特色的科技 ③加强技术交流,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 ④与时俱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2010•青岛模拟)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六十年代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 (2011•宜兴质量检查)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 )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周恩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C.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银河—Ⅱ号
7. (2010•杭州教学质检)改革开放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④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2010•泰州联考)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 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9. (2009•江苏测试)以下是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生动地说明(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①都是改革开放以取得的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在航天科技方面,中国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大意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10. (2009•海安实验中学测试)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
A. 食品流通领域 B. 空间技术领域
C. 农业科技领域 D. 化教育领域
11. (2009•海安实验中学测试)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
A. 科教兴国 B. 985工程
C. 星火计划 D. 两弹一星
12. (2010•蚌埠二中调研)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到10%,现在已达50%,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这说明( )
①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2010•南通实验中学测试)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成功地回到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C. 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D. 近现代以,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14. (2010•海安实验中学测试)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二是靠袁隆平。这是因为农民靠他们在中国推行( )
①实施科教兴国的“211工程”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培育和推广杂交水稻 ⑤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15. (改编题)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二、非(共20分)
16. (2010•江苏省名校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401—1000年1001—1500年[Z§X§X§K]1501—1840年
中国在世界
科技中的比例70%58%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5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年~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第七单元
第2时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10•梅州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双百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 )
A. 繁荣社会主义化 B. 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C.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 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
2. (改编题)1956~1966年被称为“艺学术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学艺术硕果累累,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 “双百”方针的贯彻
B. 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C. 艺创作素材丰富
D. 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3. (改编题)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百花齐放是针对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Z§X§X§K]
B. 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
C. “双百”方针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D. 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4. (2010•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2000多年如“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由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思想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 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化繁荣的程度
C.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 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5. (2010•临沂高三历史一轮冲刺限时训练)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中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与化”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
①秦核电站 ②希望工程 ③南优二号 ④电影《五朵金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6. (2010•枣庄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959年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盛况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B. 人民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C.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7. (改编题)下列有关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是( )
A.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1949年底召开
B. 从中国实际出发,周恩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C. 面对教育改革,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
D. 20世纪末,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8. (2008•佛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改革开放以,为加强基础教育,国家采取的举措是( )
①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 ④着手实施“211”工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2011•安庆示范高中高三四校联考)联合国教科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
A. 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 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盲
10. (改编题)“×××,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 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 “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C.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11. (改编题)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①增设新兴边缘学科 ②建立学位制度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A. ①②④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2. (改编题)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6所师大部分师范生免费上学,条件是毕业后回生地从事中小教育10年,这样做的主要作用是( )
A. 增加对教育的投资
B.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加强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
13. (2010•济南高三期末检测)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 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C. 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14. (2010•兖州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右下方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毛泽东题词“为消灭盲而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种“化”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建国初期
C. 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5. (2011•新泰高三开学考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或损失,主要表现是( )
①大跃进 ②“教育革命” ③“百家争鸣” ④知识青年上下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 (2010•临沂一模)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分)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2分)
材料二 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盟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
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八股)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三 京师同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材料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4分)
材料五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
(5)关于在中学阶段积累知识和培养创造力两者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前者更重要,有人认为后者更重要,结合史实谈淡你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第1时
9. D 【解析】图一与图二分别是1964和1970年取得的。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向科学进军是1956年提出的,故排除①②。
10. C 11. D
12. B 【解析】注意数据的变化与对比,选项①不符合实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3. D 【解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才得到长足发展。
14. C 【解析】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
15. B 【解析】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新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6. 【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2分)原因: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技发展缺少新的推动力;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6分)
(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4分)
(3)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4)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4分)
第2时
1. A 【解析】抓住关键词“根本目的”,“双百”方针的提出直接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化的繁荣。
2. A 3. C
4. B 【解析】领导者的因素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化的发展,但不能夸大其作用。
5. A 【解析】题目要求为“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与化”提供素材,四个选项都符合要求。
6. C
7. B 【解析】“两种教育制度”为刘少奇提出的。
8. A 【解析】“211”工程为高等教育领域。
9. D
10. C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处“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因此1977年高考恢复是前提。
11. D 【解析】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12. D 【解析】“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是为了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13. A 【解析】“国家重视专甚于红”即强调专业水平,重建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即通过考试的方式。
14. C 【解析】通过图片印章“工农教育委员会”,可知应该是革时期。
15. A 【解析】“百家争鸣”不属于挫折和损失,他的提出促进了学术繁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46773.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二下册历史期中试卷(人民版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