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即将到来了,同学们是不是还在为地理的考试而烦恼呢,地理网小编为了解决大家的烦恼去整理了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之二,相信对大家会有帮助的,快点阅读学习吧。
1、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1)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2)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3)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性组成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可再生 1、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 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3、 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4、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可再生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可再生
生物资源可再生
矿物资源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组成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矿产资源大陆架:油、气等
滨海带:砂矿
海盆:锰结核
海洋能源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
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1) 气象灾害
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台风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
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
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2) 地质灾害
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震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1、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1、 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动和地震
2、 原发性的主灾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引发滑坡、
火山喷发引发地震
3、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剧的重要原因
火山喷发高温熔岩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毁房屋和道路,危及人类生存
滑坡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以及环境
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 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带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2)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
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央大平原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市场广大
交通便利
4、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需原料丰富地区;
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近产品消费地区;
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5、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大小
科技人员比例低高
生产增长速度慢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
研发费用低高
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
(1) 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2)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 河流:
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上海、广州——河口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社会经济因素:
(1) 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 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 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
(5) 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 城市化标志
(1) 城市人口增加
(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早(工业革命)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低(30-40%)
城市化速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处城市化阶段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初期、中期
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问题解决途径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
1、 大气污染
2、 水污染
3、 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
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大纲要求:
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通过读图6-2,6-3 分析得出表)
分布在平原地形特征村落形态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带状
2. 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有利影响举例
一般多在平原地区(100—200米沿河、湖、海平原地带)一平(地形平坦),二土(土壤深厚、肥沃),三利于(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
高原也有城市分布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也有城市分布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太原、西安、拉萨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气候有利、不利影响举例
中低纬度
(沿海比内陆城市多)气温适中、降水适度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巴黎
荒漠地区
高纬、高山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干旱
严寒
闷热城市很少
3. 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 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② 水源优势: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0.5吨。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天~300升/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5亿吨~1亿吨。
工业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5亿吨。
郊区农业(菜地)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2)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建城;在河流小岛上建城。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有利于安全保卫。例如: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
图6-6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1.读图目的:认识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是阅读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分布图的目的。该图以案例式(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宏观上表示了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回顾图中所涉及的地理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区(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比较各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其范围内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
地势三大阶梯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地势地形特征在总面积中
的比重城市数量
及其比重特大城
市数量
第一级阶梯海拔4000-5000米
的青藏高原25%以上6个,1%0个
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2000米,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40%以上125个,32%9个
第三级阶梯海拔500米以下,
以平原和丘陵为主25%以上336个,67%
28个
三大气候区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气候区
年降水量
(毫米)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城市数量及其比重特大城市
数量
西部干旱、
半干旱区<4002/543个,
9.2%3个
北方
半湿润区400~10001/3212个,
45.4%34个
南方
湿润区>10001/5212个,
45.4%
4.分析归纳我国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图6.7 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和城市密集地区示意
这是一幅表示世界城市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又将美国的三大城市带用特写的形式给以重点显示。该图是学习城市分布规律的核心图,安排在这一课主要是从自然因素考虑的,但实际上可不拘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图中标注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世界城市密集区。城市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读图过程中,需首先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方面层层分析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从人口的分布、生产力的分布分析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从自然条件看,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其次,在图中找出世界的三大城市密集地区,即大约北纬60度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即中央大平原地区。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世界城市密集区的成因。
城市群和城市带,又称为城市密集区和大都市连绵区,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即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体,成为国家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率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美国三大城市带分布图的阅读,不仅要了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还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解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出现,是当代世界城市分布的新特点之一。三大城市带的区位和气中心城市的分布,宜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指导学生掌握。如自东而西了解三大城市带的分布,自北向南明确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四大中心城市(波、纽、费、华)的分布。
图6-8 我国南方内河航运和主要的城市分布
图中显示的信息:一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河段的通航能力;二是主要城市的分布。据以上信息,分析沿河城市的不同类型。图中反映出我国内河航运与南方主要河流分布的关系
(1) 水运的端点 水运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城市选址的条件,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是货物的集散地和水、陆交通的要道。如江西省赣州市就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2)两条河的汇合处 通航支流与干流汇合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良好区位,因为有三个航运方向,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腹地广阔。长江沿岸有通航支流汇合处,历史上都是较大城市,且延续至今,如宜宾(岷江)、泸州(沱江)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九江(鄱阳湖水系)、芜湖(青弋江)、镇江和扬州(大运河)等。西江上有梧州(桂江)等。
(3)河口 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在河口处转运、河口因而成为全流域物资的吐纳之口,拥有广大的腹地,许多的城市是在河口港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如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
6.3 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
本节主要讲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教材用了五幅图来展示资源、交通、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重点: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教材第一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工业革命后,随着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内容是重点,它是下列众多工矿城市出现的依据。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讲解: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城市布局:自然资源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力来起作用,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位于荒无人烟地区的资源也有能力开发利用,城市布局随之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一批新城市。
(2)自然资源是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以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即工矿业的发展与工矿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例如:门头沟煤矿资源的减少使得人口的减少。东北森林城市——伊春 内蒙古草原城市——锡林郭勒等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矿产与城市区位
主导矿产主要城市
煤矿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大同、阳泉、抚顺、开滦。
石油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
铁矿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金矿南非约翰内斯堡
2.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1) 从城市分布趋势上分析——沿交通线设城(如株洲市),这主要是从交通运输的基本性质和作用上说的,它是联系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是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开通后形成的城市,故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2) 历史进程中考察——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线路的改变,引起城市分布局的变化。例如:古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交点上,演变到现代的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一批城市。
(3) 一个地区来考察,因交通线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的衰落或新城市的迅速发展。例如石家庄的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运输方式选择实例
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沿江河发展
北方大多在大道汇合处宜宾、重庆、武汉、
邯郸
公路、铁路运输公路、铁路枢纽
公路、铁路沿线株洲、石家庄、郑州
海洋运输沿海分布秦皇岛、大连、青岛
关于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的区位,可作为城市职能去了解。如政治职能的首都,军事城市在古代较突出如嘉峪关、广东虎门、塘沽,宗教城市麦加、梵蒂冈、拉萨等。
难点: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也不例外。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因为这些因素本身的变化,以及受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能产生三种变化:
(1)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了,如军事、宗教等。
(2)有些因素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如交通、自然资源(不过在地域上也有很大变化)。
(3)新的因素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而这些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着。
概念释义:
[科学城] 日本东京东北60千米处,新建了筑波科学城,它是以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环境优美而著名的新兴城市。
美国在旧金山东南50千米处建立了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的“硅谷”工业中心,日本把九州岛建为:“硅岛”,德国在位于巴伐利亚高原的慕尼黑建立“硅原”(为宇航、电子工业中心)。我国将在长江三角洲兴建科学城。科学技术愈进步,智力和知识在城市区位因素中所产生的作用就愈来愈大。
图6-14株洲城市的发展 此图是株州城区面积发展变化示意图,说明城区面积的变化及城市的兴起、发展和铁路交通的关系。株洲市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下游。解放初期市区面积只有1.5平方千米,现在市区面积发展到52平方千米。长达10千米的建设大道贯穿市区南北,横跨湘江的株洲大桥将河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与老城区连成一体。株洲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江南最大的交通枢纽,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站之一,株洲北站是长江以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从图中可以看出,株洲是位于我国南北干线京广铁路与东西干线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的交汇处,是一个典型的铁路枢纽城市。
阅读该图的目的是要明确近代以来铁路的修建促使了株洲市的诞生和发展,同时又要分析城市分布与湘江的关系。读图步骤有以下四条:(1)找出通过株洲的铁路干线。(2)分析1949年以前用地与铁路的关系。(3)分析现在城区分布与铁路线的关系。(4)分析城区区位与河流的关系。符合南方沿江建城的规律。
6.4 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差异,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① 城市化的内涵、标志、表现特征
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标志
①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① 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②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即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
②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点)、区域(面)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提供粮食、蔬菜、工业原料
提供农业机械、工业用品
提供第三产业多项服务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 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
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难点:阅读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阅读图6-18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说明城市化的地域城市化过程。
图6-17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1) 明确读图目的。该图反映本世纪,尤其是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2) 熟悉坐标值和图例。读出某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数及其城乡人口的比重,大致了解图像所表示的内容。
(3) 读出各年份世界总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4) 读出发达国家不同时期城乡人口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5) 读出发展中国家不同时期城乡数量及其比重,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6) 用折线将不同年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柱连接起来,分别比较两种国家农村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
图6-18 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
此图由同一幅、同比例的1911年、1949年、和1990年三个年份的上海城市用地示意图组成,反映了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上海城区都集中分布于黄浦江的西岸,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区面积用绿、粉、黄三种颜色表示,城区面积的动态变化一目了然。从上海城区面积的变化,了解上海的城市进程,同时加深对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建设,城区迅速向黄浦江东岸扩展,昔日人烟稀少的浦东逐渐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6.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例,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由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无限制地扩大,在城市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如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教材结合实例,分析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为主的环境问题。接着以上海市为案例,分析其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保三方面展开。
重点:
1.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是人工化环境,城市的主体是人类,人与环境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比较突出的表现有:
①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要清楚:几种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造成的危害。 可列表加深认识
污染源污染物危害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浪费给上下班工作和生活带来便。住房困难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③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治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原因(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生产、生活活动频繁)——认识出现的现象——产生的后果。自从1999起近几年的综合题几乎都有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内容。
例如:读北京市空气质量周报,完成下列要求:
(1)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还出现 、 等大气污染现象,危害人体健康。
(2)造成城市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① 、② 、③ 。
(3)表中空气污染指数最高的是前门地区,最低的是定陵地区,其原因是
(选择填空)。
A. 城区人口多,燃煤量大
B. 定陵地区地处山前地带,地下水丰富
C. 城区高大建筑物多,不利于扬尘扩散
城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显著
(4)北京市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选择填空)
A. 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B. 整治交通线路,保证道路畅通
C. 实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D. 三环路以内限制使用燃煤炉灶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具体做法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上问题,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后提出解决的三项措施。这些措施多为政府行为,也有市民行为。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北京的郊区县城市化,工厂和一些企业向郊区迁移。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结合北京市近年来的城市道路及居民小区的建设,谈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强调城市环境问题时认为造成的,重在“治理”二字。例如,扩大绿地面积——植树种草——修建林阴大道、草坪广场、街心花园等。此项措施与市民的行为关系密切。所谓绿化面积小、人均居住面积少、交通拥挤等,都与城市人口过多有关。
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城市,贯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针。
难点: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活力——创新能力 从经济效益着眼: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现代城市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为①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持续的竞争力,它是个各城市谋求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保证。②依据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重点开发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多品种、多功能、高档次、智能化、节能化、无污染的产品,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③城市的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增长质量,由粗放型向集约经济转化,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质量,才能使城市经济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是线性的、不可循环的。会产生许多废物,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提出理论和做法是:①工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学原理 ②废物零排放——工业共生 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的小城——查塔努加是世界上首先实现废物零排放的工业园区。
3.城市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美国提出“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出现“田园城市”,日本建设“信息化城市”和“技术集成城市”、“海上城市”等。
4.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 :有关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几个观点:①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前提——创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②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与消除贫困。③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民情,由各国、各地自主决策,创建各具特色的主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④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方针——城市和乡村并重,保证全球人居条件整体、平衡的改善。 ⑤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⑥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
[数字城市]即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通俗的讲,是指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其感觉就向漫步在现实的街道上或是乘直升飞机俯瞰城市一样。
学习方法与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观察分析:乘车从车窗口眺望,沿线有些路段农村聚落密集,有些地段农村聚落稀少,想一想,这与哪些经济因素有关。
2.联系生活:我国南方乡村房屋多斜顶,北方乡村房屋多平顶,想一想,这与降水有何关系。
3.读图分析:读图6-9、图6-10(教材50页),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分析这两个城市都具有哪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
4.对比分析:比较图6-4与6-7(教材46页、48页),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与现代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北京是我国首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对比分析说明这两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5.想象能力:新建一个城市,受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其中哪个因素应当在城市的形成发展中优先考虑?并说明理由。
6.判断能力:分析图6-11(教材50页)中A、B、C三个聚落,哪个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7.比较研究: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列表比较:
国家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8.社会调查:班级或小组调查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或乡村存在着哪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设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时时处处付诸于行动,从小培养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及其作用
(1) 交通运输
方式优点缺点备注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
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2) 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神经系统”
邮政通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
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受到地形的影响
(3) 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4) 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
2、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1)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铁路线:
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C航道
(2)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
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上海港:
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
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
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
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
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
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3) 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
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
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
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
3、 城市道路的交通网络
(1) 主要特点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
典型的混合型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 城市道路网
格局规划原则:
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欧洲城市: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我国城市: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3) 问题及改善
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
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
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
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4、 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生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
5、 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1) 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 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山区平原
形成沿谷地或交通线沿主要交通线
密度小大
效益资金和商品流通慢,效益较低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快;效益高
组织形式贷郎担、大篷车等较灵活方式商业街、商业小区等
6、 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1) 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最突出的表现是: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原因:
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资本技术
进口大量初级产品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主要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工业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有很大变化
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3) 国际金融:
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1)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四大类)
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
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
(3)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2、 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见以前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
3、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3)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4、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5、 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环境污染
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6、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A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B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C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7、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见3、4、5的分析)
8、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可以中国为例说明)
9、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以留民营村为例)
10、 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前30题每小题1分,后1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条件中,不属于地球自身条件的是:
A、地球距日远近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地球上早期形成了海洋 D、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A、维持地球温度 B、产生地球大气
C、产生地球"磁暴" D、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中断
3、诗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的月相是:
A、满月 B、峨嵋月 C、上、下弦月 D、新月
4、下列自然现象中,因地球公转运动而产生的是:
A、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B、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一般比左岸陡
C、北京的白昼时间,夏季比冬季长
D、地球上的赤道地区,线速度最大
5、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A、氨和臭氧 B、氮气和臭氧 C、氮和氧 D、氢和氦
6、如果在我国南极中山站升起五星红旗,红旗飘扬的方向一般是:
A、向北飘扬 B、向东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西飘扬
7、深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无大气保温效应 D、地面辐射弱,大气辐射强
8、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B、暖流会使流经的沿岸地区形成荒漠
C、洋流不参与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
D、寒流对流经的沿岸地区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9、海洋牧场属于:
A、海上交通运输空间 B、海上生产空间
C、海洋储存空间 D、海洋娱乐空间
10、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长江口附近海区:
A、盐度高,水温高 B、盐度高,水温低
C、盐度低,水温高 D、盐度低,水温低
1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气候的影响 B、水分的分布
C、岩石的组成 D、生物的作用
12、从海南岛到漠河镇,自然景观呈现的变化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由下向上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13、下列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正确的是:
A、旗型树冠指示风向 B、矮牵牛叶指示大气中CO2的含量
C、针叶林指示暖湿环境 D、芦苇指示酸性土壤
14、下列地形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A、汾河谷地 B、长江三角洲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
15、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反映了农业生产的: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复杂性 D、习惯性
16、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
A、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B、加大科技投入
C、增强化肥、农药 D、改良生产工具
17、按投入多少分类,现代世界农业主要是:
A、密集农业 B、商品农业 C、粗放农业 D、自给农业
18、电子装配厂在现代工业中属于:
A、技术指向型工业 B、廉价劳动指向型工业
C、原料指向型工业 D、动力指向型工业
19、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批量定制生产方式发展的原因是:
A、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B、传统工业萎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C、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D、工业投入因素的变化
20、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就形成了固定的乡村聚落
B、乡村聚落的类型分为团状和散村两类
C、乡村聚落规模越大,其密度也越大
D、乡村聚落的形态景观能充分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特征
2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市数目在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C、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
22、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人口增长速度在不断变缓 D、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23、从山西大同调运100万吨煤炭入广州,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铁路和海洋运输联运
C、公路运输 D、公路和内河运输联运
24、关于商业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式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B、因交通不便,山区的商业网点大于平原地区
C、冷冻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商业网点的密度
D、人口稠密地可采用货郎担,大篷车等商业活动形式
25、下面关于天气和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
B.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出现“秋高气爽”好天气,主要是低压系统控制形成的
C. 世界上同一纬度地区,往往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D.气候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又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
26、关于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蒸发量小 B.降水量较大 C.陆地水汇入较多 D.受暖流影响
27、影响港口区位的水域和陆域条件中属于非自然因素的方面是:
A、航行条件 B、停泊条件 C、筑港条件 D、腹地条件
28、下列人类活动中,容易引起生态破坏的是:
A、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B、黄土高原上植树种草
C、潘帕斯草原发展畜牧业 D、塔里木河沿岸种植胡杨树
29、下列实例中,体现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是:
A、提倡高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B、选购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等环保商品
C、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提高卫生水平
D、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
30、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发展问题 B、人口问题 C、资源问题 D、气候问题
31、等温线与洋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北凸 B.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南凸
C.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 D.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
32、下面地质剖面图中的A.B.C.D四处,属于向斜构造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3、影响(①海南岛的橡胶生产②大城市郊区的菜、肉、蛋生产③新疆的绿洲农业④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四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要素,排列正确的是
A.①地形②热量③市场④土壤 B.①水源②政策③市场④交通
C.①土壤②交通③热量④水源 D.①热量②市场③水源④地形
34、下图A.B.C.D四条铁路,表示京九铁路的是
A. A B. B C. C D. D
35、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B、短时间的暴雨,不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害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36、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开放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B、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C、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现象
37、若右图为部分洋流模式示意图,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二洋流均为补偿流,也均是暖流
B甲处海区的盐度比乙处低
C世界三大洋北部均为此环流系统
D丙丁二洋流成因均属风海流
38、成都市主要商业街分布在市中心,其体现的商业中心布局原则是
A. 资源最优 B.交通最优 C.市场最优 D.资金最优
39、公路选线应注意的问题是:
A、以直达运输为主 B、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C、为节约耕地,应在陡坡选址 D、不能穿过中小城镇
40、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需加强管理
B、人口总量大,人口问题严峻
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了有效控制
D、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二、
非选择题(共50分)
41.读右图,回答:(14分)
(1)在图中地轴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在图中画出晨昏线;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在 , 。
北半球正值 (节气)。
(4)图中A、B、C三点,太阳高度最高
的是 , 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是
,昼夜长短情况是 。
(5)A点的经度是 ,所在的时区是 。
(6)此时C点的地方时是 ,北京时间是 。
(7)图中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
(8)图中B点位于五带中的 带。
42.读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2分)
(1)就气流状况而言,图中丙处是 ,丁处是 。
(2) 地天气晴朗,甲地风力 (大于或小于)
乙地,理由是 。
(3)A地吹偏 风,B地吹偏 风。
(4)若丙是亚欧大陆,丁是北太平洋,则丙、丁
处大气活动中心分别为 、 。
此时浙江省盛吹 风,气候特点 。
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的速度较 。
43.阅读右图,回答:(7分)
(1)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是
海峡;联系印度洋
和太平洋的是 海峡;
控制中东石油输出路线的是
海峡。
(2)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快捷水
道是 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快捷水道是 运河。
若从美国纽约经此运河到旧金山是 。(顺流或逆流)
(3)目前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荷兰的 。
44.看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8分)
(1)图中A表示 ,B表示 ,
C表示 ,D表示 。
(2)其中从C到A的地质作用是 。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概括为由
到 ,再到 的过程。
高一地理模拟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同40小题,第1—30小题,每题1分,第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 下列有关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星光闪烁的恒星 B.拖着长尾的流星
C.一闪即逝的彗星 D.圆缺多变的行星
答案:A
2.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由探索阶段进入开发利用阶段的是:
A.原苏联发射的7个“火星”号探测器 B.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
C.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C
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A.1恒星年 B.365日5时48分46秒 C.1太阳日 D.23时56分4秒
答案:A
4.下列有关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9月23日赤道昼大于夜 B.12月22日南半球昼小于夜
C.6月22日北半球昼大于夜 D.3月21日有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C
5.下列有关四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春季始于春分,至于夏至 B.一般把1、2、3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C.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D.四季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答案:C
6.城市中多雾的原因是:
A.尘埃多 B.水汽多 C.温度高 D.二氧化碳多
答案:A
7.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
A.长波辐射 B.紫外线 C.可见光 D.红外线
答案:C
8.如果黄赤交角不存在,下列哪种现象将不会产生:
A.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变 B.大气运动方向永远不变
C.没有热带和寒带 D.气压带和风带和季节移动
答案:D
9.关于反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为高气压 B.中心为上升气流 C.中心为低气压 D.气流向中心辐合
答案:A
1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哪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B
11.形成酸雨的主要有害气体是:
A.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答案:A
12.海洋是大气主要的:
A.物质和氧气的主要来源 B.热量和水分的主要来源
C.氮气和水分的主要来源 D.热量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答案:B
13.关于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蒸发量小 B.降水量较大 C.陆地水汇入较多 D.受暖流影响
答案:D
14.等温线与洋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北凸 B.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南凸
C.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 D.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
答案:C
15.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A.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B.海洋生态问题和洋流问题
C.海洋运输问题和海洋开发 D.海洋污染和水温升高
答案:A
1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A.硅、钠 B.氧、铝 C.氧、硅 D.钾、镁
答案:C
17.有化石存在的成层岩石是:
A.花岗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C
1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A.湖泊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B.淡水湖泊水、河流水、浅层地下水
C.淡水湖泊水、冰川水、河流水 D.淡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
答案:B
19.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源于: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A
20.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生物 B.水分 C.大气 D.岩石
答案:A
2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 B.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C.陆地自然资源取之不尽
D.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22.有关火山爆发叙述不正确的是:
A.火山爆发有很大的危害性 B.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三类
C.火山爆发是地球上特有的现象 D.火山也可引发地震
答案:C
23.“不违农时”体现了农业生产的:
A.地域性特点 B.季节性特点 C.周期性特点 D.连续性特点
答案:B
24.采用下玻璃温室生产蔬菜、花卉,属于农业分类中的:
A.粗放农业 B.自给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密集农业
答案:D
2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是:
A.美国 B.加拿大 C.澳大利亚 D.阿根廷
答案:A
26.下列工业部门受自然条件制约比较明显和是:
A.制糖工业 B.有色冶金 C.家具制造 D.钢铁工业
答案:A
27.拟在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建一化工厂,厂址宜选择在居民区的:
A.西北方向 B.南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西方向
答案:C
28.下列地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的是:
A.德国南部地区 B.英国中部地区 C.美国东北部地区 D.意大利南部地区
答案:A
29.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形态多表现为:
A.圆形 B.带状 C.团状 D.多边形
答案:B
30.下列城市在铁矿产地发展起来的是:
A.大庆 B.大同 C.抚顺 D.攀枝花
答案:D
31.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达到高潮的时期是:
A.1925年 B.1750年前后 C.二战以后 D.1970年以后
答案:C
3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不应过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学技术还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D.经济水平较低
答案:D
33.有关邮政通信的叙述错误的是:
A.邮政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B.邮政通信会受到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C.目前邮政还兼营一些代理业务,如代收税款等
D.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货物和旅客
答案:D
34.解决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B.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C.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D.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答案:D
35.有关电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邮件是一种“门到门”的通信方式 B.电话和传真是电子邮件的两种具体形式
C.电子邮件需到当地电信局提取 D.电子邮件所用的地址同具体地点无关
答案:D
36.特大型船只由伦敦航行至香港,需要经过:
A.北太平洋航线 B.好望角航线 C.巴拿马运河航线 D.苏伊士运河航线
答案:C
37.关于环境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B.乡村地区不会产生“白色污染”
C.土地盐碱化是自然原因产生的 D.燃烧矿物燃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答案:D
38.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是:
①劳动力充足,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②对资源需求迅速增加,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③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扩大了消费市场,促进了生产发展④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39.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A.工厂实行清洁生产 B.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
C.实行环境标志认证 D.决策者的观念转变与行为改变
答案:B
40.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发展是关键 B.经济增长为主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自然资源合理利用B.季节性特点
C.周期性特点
D.连续性特点
答案:B
答案:A
第Ⅱ卷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共50分)
二、读图分析题(共35分)
41.读“某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回答:(4分)
(1)图中A代表的天体是________。
答案:北极星
(2)图中B与C的交角是_________,目前其度数是
__________。
答案:黄赤交角、 23 ° 26′
(3)平面B与地轴的交角是__________。
答案:66 ° 34 ′
4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2)填注A、C、E、G四个气压带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
答案: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
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3)常年在C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
型为________________,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降水稀少
(4)由C气压带和D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半球夏季向_______移动,冬季向________移动。
答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南
43.读图,按要求回答: (10分)
(l)用字母A、B在图中标出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
(2)美国小麦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平原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本区小麦发展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农业带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 __ 。本区发展这类农业在交通、土地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是①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l)(图略)(2)中央大 商品谷物农业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3)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①五大潮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②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生产。
44.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0分)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答案:蒸发、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A→B →C →D组成_______循环,此循环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海陆、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3)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运动是____________,其对___________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答案:陆地循环、水资源
三、综合题:(共15分)
45.某地区森林、铁矿和水能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的工业体系。据上述信息并应用有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l)在图中的一系列工业部门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部门是 。以它为中心而形成的工业地域的特点是面积 。发育程度 。
(3)下面四种工业中,与主导工业部门联系密切的是( )
A.机床厂和氮肥厂 B.焦化厂和烧结厂
C.造船厂和精密仪表厂 D.机械厂和造船厂
(4)一些工厂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有的是由于生产上的联系、有的则是为了共同利用 和 。
(5)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 现象,而形成 。
答案:(l)钢铁工业 大 高(3)B D(4)基础服务设施 廉价的劳动力(5)近距离集聚 工业地域
46.读“可持续发展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持续发展包括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和 持续发展。其中 发展是基础。
(2)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由于:
① ;
② ;
③ 。
[标答] (l)生态 经济 社会 生态持续 (2)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513663.html
相关阅读:2016高二地理上学期寒假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