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习题同步练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地理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习题同步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练习。并祝各位同学在寒假中过的快乐!!!。

(2010四川绵阳4月)下面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的、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图④中大陆东岸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 D.常绿阔叶林

2.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分布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3.与图④自然环境特征最吻合的是()

A.非洲大陆南端 B.南美大陆南端

C.澳大利亚大陆 D.欧洲西部

解析:本题组命题背景新颖,富有探究精神,能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是一组典型的能力型试题。图中信息沿45纬线、山脉宽约400千米,以及现在山脉海拔约4000米,可判断最可能是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受西风影响而西岸降水多、东岸处于背风坡而降水少,出现荒漠化景观。

答案:1.C 2.B 3.B

(2010福建莆田高三模拟)读下图,完成4~6题。

4.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图中所示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A

5.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 B.def C.ace D.bdf

解析:题目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

答案:B

6.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解析:题目要求找出不正确的。江淮平原是我国的湿润地区,可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现象。盐碱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答案:D

(2010北京海淀3月)a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b图是将来自然带的可能分布状况,据有关知识回答7~8题。

7.据a图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8.a图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此图中有针叶林、苔原植被,据此可判断a图所示地区不在南半球,南半球没有这两种植被,而非洲大陆的赤道以北地区由于纬度较低也没有这两种植被。a图中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7.A 8.A

(2009北京文综)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答案:C

10.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解析: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答案:B

(2009山东文综)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据图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故选A。

答案:A

1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解析: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选D。

答案:D

(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13~14题。

1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解析: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故选D。

答案:D

1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解析: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

(2010常州12月)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风能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读陆地与海上风速统计图,完成15~16题。

15.据图判断,为了有效利用风能发电,应使安装发电装置的风塔高度()

A.海洋上高于陆地 B.陆地上高于海洋

C.海洋上和陆地上相同 D.据图无法判断

解析:读图知B项正确。

答案:B

16.有关海上和陆地风速叙述正确的是()

A.风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增大

B.风速差距由地(海)面向高空减小

C.陆地风速较小是地物阻力造成的

D.海上风速较大是海浪的推波助澜作用

解析:陆地风速较小是地物阻力造成的。

答案:C

(2010保定10月)下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解析:气旋为气流辐合系统,反气旋为气流辐散系统,结合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原理较易判定A项正确。M点吹东南风,说明该天气系统为气旋,又该点风向右偏,故该系统为北半球气旋,故A对。

答案:A

18.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解析:由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可大体判定该系统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气旋,联系教材台风中心移动路径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2010张家口调研)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回答19~20题。

19.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农业发达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20.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不相关的是()

A.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B.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

C.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出现断流预警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一般的,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较少的水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而植被的破坏与水资源开发不相关。

答案:19.B 20.D

(2010石家庄质检)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回答21~23题。

21.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解析: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气温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比较北京与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①和②。

答案:A

22.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

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

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解析: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答案:D

23.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解析:气温呈波动上升,降水呈波动减少,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因为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答案:A

(2010成都石室中学)下图表示的是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矿物能源占全国总储量的比例。读图回答24~25题。

24.A、B、C代表的矿物能源分别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 B.煤、天然气和石油

C.天然气、石油和煤 D.石油、天然气和煤

解析:四川是我国四大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之一,所以可判断A表示天然气;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则可判断C是煤;则B是石油。

答案:C

25.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山西、黑龙江、新疆 B.黑龙江、山西、新疆

C.黑龙江、新疆、山西 D.新疆、山西、黑龙江

解析:黑龙江有著名的大庆油田,石油资源丰富;山西煤炭储量最丰富,所以③是山西。

答案: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2010黑龙江适应性考试)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A半岛的地势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1月份0℃等温线在B处发生较大弯曲的原因是什么?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试推测该等温线弯曲的程度会发生怎样变化,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A半岛山地雪线随坡向和纬度的分布特点,并分别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地势特点。第(2)题,冰川融化后,冷海水向南流,使半岛附近海域温度降低。第(3)题,考查影响雪线的因素:纬度和坡向(迎风坡、背风坡)。

答案:(1)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 (2)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作用。弯曲程度减弱。极地冰川融化加强北冰洋海水流出,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从而降低此地温度。 (3)随坡向:西坡雪线低,东坡雪线高。原因:西坡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随纬度:纬度越高,雪线越低。原因: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融化量少。

27.(13分)(2009北京崇文质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地表沉积物质组成的分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黄土高原与黄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中C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黄土高原的成因为风力沉积作用,西北风所携带的物质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

答案:(1)组成地表沉积物质的粒径(大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 (2)风力沉积和流水侵蚀。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大,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地形:内蒙古高原,地表平坦;河流:多内流河,有结冰期,流量小;植被:以草原为主。

28.(12分)(2010山西综合测试)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09年12月7日(北京时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此次峰会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其中我国政府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最终国际社会认同这一观点。

(1)图示地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前景广阔,说明甲地风能密度较大的原因,并简要评价乙地开发太阳能资源的不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观测资料表明,天山的冰川在不断消退。简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说明该现象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距冬季风源地近,且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强。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差,经济落后,不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第(2)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不断后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不良影响。

答案:(1)原因:该地地势高,地形平坦开阔;离冬季风源地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 (2)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对农业生产:农作物缺水减产,易导致病虫害爆发而使农业受害面积加大等。 对生态环境:蒸发加剧,后备水资源不足;植被不断减少;荒漠化程度加剧等。

29.(13分)(2010浙江温州五校联考)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牵一发指的是其动力来源。第(3)题,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应从各要素的变化分别叙述。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以上就是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习题同步练习,更多精彩请进入高中频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576799.html

相关阅读:2016年高中高二年级地理学科寒假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