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第Ⅰ卷(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付梓(zǐ) 蓬蒿(gāo) 白云出岫(xiù) 泠然(líng)
B.捧袂(mèi) 熟稔(rěn) 涸辙之鲋(hé) 优渥(wò)
C.奢侈(chǐ) 台隍(huáng) 叼陪鲤对(dāo) 酗酒(xù)
D.簪笏(wù) 酒馔(chuàn) ?帷暂住(chān) 陨首(yǔ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喝采 肇事者 安分守己 八竿子打不着
B.陷阱 暴发户 飞扬跋扈 疾雷不暇掩耳
C.肖像 引伸义 原物璧还 惶惶不可终日
D.肿胀 冷不防 彪炳千古 反手云覆手雨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查韦斯日前赠给奥巴马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迅速风靡,目前该书已位列亚马逊在线书店 “畅销书排行榜”第二名。
B.中核集团郑重承诺:将努力“推进国防建设和核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人与核事业的和谐发展,推进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C.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避免水利工程有人修、没人管的现象?从一些地方经验看,以“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进小农水产权改革是一个好办法。
D.4月16日,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做客《人民日报》的《文化讲坛》专栏,并就“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进行了主题演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日前,刘明康主席表示,银监会继续坚持审慎监管的原则,要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确保超过160%,使其风险管理和资金情况相匹配。
B.4月18日上午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发表明长城调查成果——明长城全长8851.8千米。
C.春节后,众多手机生产商纷纷介入电视直销渠道,不少地方电视台非黄金时段,充斥着种种自以为是的诱惑性直销广告。
D.当前金融危机音景下,赞成或反对商品房价格上涨的言论在各大媒体上一度甚嚣尘上,让人无所适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拉特里奇认为,从不同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来看,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地位可以进一步提升,这将有利于亚洲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B.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层融化、冰层面积缩小相反,南极冰层的总面积仍在扩散。
C.李荣融表示,在困难时期,裁员对于公司来说可能是必须的,但是对于被裁人员的家庭来说,则是灾难性的;因此企业可以减薪,但是尽可能不要裁员。
D.第二届全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将分评选、推荐、表彰三个阶段进行,最终评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五类道德模范各十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康有为从清朝晚期就目睹中国地位的衰落,成为革新改良派的主要人物。从康有为时代开始,对于中国应该如何进行变革,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即便同为革新派,各人的未来蓝图并不一样。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康有为试图变革改良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他的手段却有问题,尤其在针对儒学这一问题上,康有为借鉴西方错得十分离谱。
康有为认为,西方的强大是因为有基督教,于是,他想让中国也具有类似西方基督教一样的国教。但是,针对中国的现实,又不可能全部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因此,康有为便想把儒学上升为“儒教”或“孔教”。康有为参照耶稣,企图将孔子变成教主;康有为参照基督教规,试图设立“孔教”教约;康有为参照罗马教皇,企图将曲阜孔家后人立为当代主教;康有为参照欧洲传教士,大力提倡“孔教”的传教等等。
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做法,遭到来自几个方面的反对。首先,西方社会也不是铁板一块,因此,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最先站出来批判康有为。他们认为,欧洲近代以来的强大,关键之一在于摆脱了基督教的愚昧统治。而康有为企图用基督教的方式,在中国建立“政教合一”的政体,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同时,启蒙思想倡导信仰自由,康有为借助基督教传统,将“孔教”立为国教的做法,也违背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其次,批判康有为的声音,也来自真正的儒家学者。儒家学说从本质上说,从来都不是宗教。虽然在儒家学说发展的历史上,的确有人试图将儒学变成宗教,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被真正的儒家学者接受。因而,当康有为照搬西方的方式,企图将儒学改造成“孔教”时,有儒家学者尖锐地指出,这不过是将儒学和基督教混合之后的“康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也不能说,让中国人全盘接受基督教信仰这种真正的全盘西化,就是最好的选择。站在儒家学说的立场,“信仰自由”从来就不是问题。儒学是一种世俗社会的理论,在儒学环境中,各种宗教都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历史上很少有中国这样的国家,各种宗教同时和平共存,而这一现实,就是倡导儒家学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康有为引进基督教统治模式的做法,受西方影响的进步人士与真正儒家的态度是完全一样的,儒学与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突。“以人为本”既是启蒙思想的旗帜,也是儒学的核心。
(节选自刘仰《康有为连累儒家蒙冤》)
6.下列关于康有为“孔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康有为想让其在中国成为类似西方基督教一样的国教。
B.康有为的“孔教”只不过是将儒学和基督教混合之后的“康教”。
C.康有为企图把“儒学”上升为“孔教”。以孔子为教主,以曲阜孔家后人为主教,以基督教规为教约。
D.“孔教”是康有为试图变革改良的手段。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方进步人士认为康有为企图用基督教的方式,在中国建立“政教合一”的政体,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B.康有为借助基督教传统,将“孔教”立为国教的做法,违背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C.儒学是一种世俗社会的理论,在儒学环境中。各种宗教都获得了生存的空间。
D.在儒家学说发展的历史上,有人试图将儒学变成宗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启蒙思想的旗帜,也是儒学的核心,所以儒学与启蒙思想是完全一样的。
B.由于中国历史上倡导儒家学说,各种宗教得以同时和平共存。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
C.从康有为时代开始,对于中国应该如何进行变革,即便同为革新派,各人的未来蓝图也不一样,所以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D.康有为认为,西方的强大是因为有基督教,于是,他想把儒学改造成基督教,作为中国的国教。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C.其势不得不骄惰/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农隙则教之以战/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南海,在今广东境内。越王台,后人为纪念越王勾践所建,在南海境内。
(1)作者在首联中是如何表现“归思之情”的?(4分)
(2)最后一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人赞“催”字用得有意味,请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五、(12分)
16.将下列语句或短语依次填人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时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 ,还要 。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 、 、勇于创新。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 ,但读书可以改变人, 。”
①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②靠精神的力量
③增强本领
④靠物质的力量
⑤掌握知识
⑥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答:
17.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向社会征集志愿服务口号,请你按下面的要求拟写一句口号。要求:能够体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和谐中国、志愿全运”的十一运会志愿服务主题,文字简洁,便于记忆,朗朗上口,具有独创性,在20字以内。(4分)
答:
18.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5分)
答: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免费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勇气,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瞿他代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第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的;唯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款给他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叔伯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压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心向祖父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
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说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乎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和蔼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不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还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饭,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欠你的!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选自《2006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有改动)
19.请结合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听了“父亲”的叙述,“我”为什么会得出“祖父的老友”“太虚伪了”的结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4分)
22.这篇小说为什么以“免费午餐”为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6分)
六、(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据说,凡是考取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到学院正门一侧的小门旁,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成年人想要进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通过的“小门”。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沂南一中高二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蓬蒿hāo叨陪鲤对tāo簪笏hù) 2.B(A.喝彩C.引申义D.翻手云覆手雨)
3.D(“文化讲坛”应加引号) 4.A(A.项,审慎:仔细而谨慎。B.项,发表:一般指在报刊上刊登出来。发布:指公布,宣布。此处宜用“发布”;C.项,自以为是:一般指自己认为很对。夸大其词:说过头话,写过头话。此处宜用“夸大其词”;D.项,甚嚣尘上:甚,很。嚣,喧嚷。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此处可用“沸沸扬扬”。)
5.C(A.项,成份残缺,“亚洲货币”前应加“提高”;或者在最后加“提升”。B.项,动宾搭配不当,将“扩散”改为“扩大”D.项,语序不当,“评选、推荐、表彰”应为“推荐、评选、表彰”)
6.C(原文“康有为参照基督教规,试图设立‘孑L教’教约”并不是以“基督教规”作为”“孔教”的教约。)
7.A(“西方进步人士”应为“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
8.C(A.项“儒学与启蒙思想是完全一样的”有误,原文表述为“儒学与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突”。B.项“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推断太绝对,原文说“历史上很少有中国这样的国家”。D.项康有为想把儒学改造成类似基督教一样的国教,而非“改造成基督教”。)
9.A(鄙,见识浅薄) 10.D(A.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B.介词,在;介词,对于C.指示代词,那;连词,表选择)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68944.html
相关阅读:2013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