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册单元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没被接纳。这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解析:选B。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2014年浙江湖州高三月考)“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主张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解答时应注意结合必修3的有关内容进行思考。“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向百姓征收重税,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故C项符合题意;“君轻民贵”作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3.
(2014年济宁高二检测)“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能力。本题漫画表明孔子在教学中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
4.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 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项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B项较为笼统,C项属于教育,都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D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
5.(2014年广东江门高二月考)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渎神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一历史事件(  )
A.使柏拉图开始关注雅典民主政治
B.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C.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D.导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全面衰落
解析:选C。本题属于不完整表述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认识,解答的关键是明确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实质上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手段,进一步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青年柏拉图的活动,B项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局相关,D项与苏格拉底之死没有直接关系。
6.“理念”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却认为“理念”不应该是人们“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的外观,而应是人们的“灵魂之眼”,即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理念”才是事物的“原型”。这种观点(  )
A.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将“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与“灵魂之眼”看到的事物统一起来
C.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观点
D.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
解析:选C。柏拉图认为真实完美的世界并不是“感觉之眼”而是“灵魂之眼”看到的,“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肉眼见到的只是对事物虚假、片面的反映,这是一种唯心论观点。
7.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西方与东方的两大思想家,关于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两者的思想对后世的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②他们的思想都存在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两人的思想都涉及政治学和社会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B。本题为典型的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柏拉图的异同点。孔子的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同时也影响到世界;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世界其他地区,故①正确。两者关于社会政治上的主张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故②正确;③明显正确。正确答案为B项。
8.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解析:选B。从“物质受形式的支配”等内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9.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  )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能力。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
10.历史上称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为逍遥学派,主要原因是(  )
A.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B.由于他和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
C.他们勤于思考,努力读书
D.讨论具体的问题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喜欢在林阴道上边散步边讲学,自由洒脱,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B项与此无关,C项是学习态度,D项是内容。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8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8分,共50分)
11.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
材料2:(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据材料1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7分)
(2)据材料2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5分)
(3)儒家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照,就能说明其不受重视的原因;第(2)问要求从材料中归纳观点;第(3)问属于开放型问题。
答案:(1)观点:仁,礼,仁政。不受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派观点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12.阅读材料:
亚里士多德17岁时,就被送到当地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被誉为“学园的精英”。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请回答:
(1)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被称为“学园的精英”?(5分)
(2)为什么柏拉图“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5分)(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学习亚里士多德怎样的精神?(4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材料中和问题中的带引号句子要尤其注意理解弄清其含义。
答案:(1)因为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2)因为亚里士多德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在许多领域与柏拉图的思想不一致。
(3)学习他勤奋刻苦、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精神等。
13.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请回答:
(1)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出现剧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各是什么?(4分)
(2)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8分)
(3)余秋雨认为“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围绕东西方哲学家组织材料,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第(1)题依据教材回答即可。第(2)题可以分别从东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和体现的人文精神来回答。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仁”;“理念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70839.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二下册历史期中试卷(人民版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