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3 第九章 物态和物态变化
选修3——3 9.1 《固体》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属于选修内容,高考时难度要求不大。教学上应该以让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内容为主,能力要求上应该以能让学生进行定性分析为主,不宜出现难度过大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晶体的各向异性。
2用微观结构理论解释晶体的特性
四.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知识学生虽然接触过,但是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是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学生会感到有些吃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
五.教学方法
由于内容是全新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举实例,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单晶体与多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点,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两组固体物质,一组是玻璃、蜂蜡、硬塑料等;另一组是盐粒、砂糖、石英等。思考两类固体物质的外表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盐粒、砂糖、石英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盐粒、砂糖、石英都是晶体,有些晶体可以有各种不同几何形状,例如雪花。玻璃、蜂蜡、硬塑料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玻璃、蜂蜡、硬塑料是非晶体。
问题1 蔗糖和盐颗粒形状规则,受潮后粘成一块,看起来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那还是晶体吗?如果用放大镜观看仍可发现组成糖块的一个个晶体粒。粘在一起的糖块是多晶体,单个的晶体颗粒是单晶体
问题2晶体和非晶体除了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以外,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初中我们已知道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
学生实验:用烧热的缝衣针分别接触玻璃片上的蜂蜡和云母片上的蜂蜡
现象分析:蜂蜡熔化区域形状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性能不同。
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导热或导电性能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这类现象称为各向异性。非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叫做各向同性。
二 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1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单晶体是一个完整的晶体,而多晶体是由很多小单晶体(称为晶粒)杂乱无章排列而组成的。
2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相同点: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物理性质上是各向同性的。
不同点:多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
思考与讨论:通过晶体呈现的特殊物理性质,你认为晶体在微观结构上可能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晶体的微观结构
(1)对各向异性的解释: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的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同。
(2)对熔点的解释定:给晶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微粒有足够的动能,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开平衡位置,使规则的排列被破坏,晶体开始熔解,熔解时晶体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规则的排列,温度不发生变化
(3)有的物质有几种晶体,如何解释?
物质微粒能够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例如碳原子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可形成石墨和金刚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也可以相互转化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课余作业 完成问题与练习1-2题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物理 编写人: 尹月旺 审稿人:徐忠常
选修3——3 9.1《固体》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二、预习内容
1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还有哪些不同?
2通过晶体呈现的特殊物理性质,你认为晶体在微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2知道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3了解晶体微观结构假说。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晶体的各向异性。
2用微观结构理论解释晶体的特性
三、学习过程
1观察两组固体物质,一组是玻璃、蜂蜡、硬塑料等;另一组是盐粒、砂糖、石英等。思考两类固体物质的外表各有什么特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2晶体和非晶体除了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以外,还有哪些不同?
3通过实验:用烧热的缝衣针分别接触玻璃片上的蜂蜡和云母片上的蜂蜡,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从现象中得到什么结论?
4通过晶体呈现的特殊物理性质,你认为晶体在微观结构上可能有什么特点?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巩固训练1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有( )
A食盐B玻璃C糖D味精
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C所有晶体都是各向异性的
D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3石墨和金刚石,性质有很大差异,是由于( )
A石墨是各向异性的而金刚石是各向同性的
B他们的化学成分不同
C他们都是各向异性的
D他们的物质微粒形成不同的结构。
4.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比较可靠的办法是
A.从外形是否规则来判断 B.从导电性能来判断
C.从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来判断 D.从有无确定的熔点来判断
5 对金刚石和石墨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B.前者是绝缘体,后者是导体
C.由同种物质微粒构成 D.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6.如图所示,在两个固体薄片上涂上一层很薄的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尖接触薄片,接触点周围的石蜡被熔化,甲片上熔化了的石蜡呈椭圆形,乙片上熔化了的石蜡呈圆形,则
A.甲片一定是晶体 B.乙片一定是非晶体
C.甲片不一定是晶体 D.乙片不一定是非晶体
7.关于晶体和非晶体,正确的说法是
A.它们的微观结构不同
B.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有规则地排列,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不规则地排列
C.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静止的,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着的
D.在物质内部的各个平面上,微粒数相等的是晶体,微粒数不相等的是非晶体
8.晶体在熔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
A.破坏晶体结构,增加分子动能
B.破坏晶体结构,增加分子势能
C.破坏晶体结构,同时增加分子势能和增加分子动能
D.破坏晶体结构,既不增加分子势能,也不增加分子动能
参考答案:
1.A 2BD 3D 4 D 5ACD 6AD 7AB 8B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物理 编写人: 尹月旺 审稿人:徐忠常
选修3——3 9.2 《液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选修内容,高考时属于选做题的命题范围,难度要求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不宜出现难度太大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知道液体的各向同性和流动性可用液体的微观结构来说明。
2.知道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
3.知道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毛细现象。
4.了解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液体的三种特殊物理现象。
2.液晶的特性及其在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液体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这部分的理论对于学生仍旧是全新的。教学时应该通过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阅读课本,使之上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地通过实验,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较轻松地学好本节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都是由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师介绍:液体分子也像固体一样是聚集在一起的,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中的微粒那样强。
[多媒体模拟液体的微观结构情况]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投影)阅读思考题
(1)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
(2)为什么液体具有流动性?
(3)为什么液体的扩散比固体快?
(4)为什么说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学生解答思考题:
(1)因为液体中的分子也像固体分子一样聚集在一起,且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所以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
(2)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小,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这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由于分子在液体里的移动比在固体中容易得多,所以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
(4)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2.液体的表面张力
[学生每两人一组实验]
实验一:
把一根棉线的两端系在铁丝环上(棉线不要张紧),然后把环浸入肥皂水里,再拿出来环上就布满了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薄膜上的棉线是松弛的。
用针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的变化。
重做这个实验,再用热针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观察棉线和薄膜发生的变化。
实验二:
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膜上的棉线圈是松弛的。
用热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有什么变化。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右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右弯成弧形;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左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左弯成弧形。
在实验二中,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
教师:从上述二个实验中,我们看到了肥皂膜有一种收缩趋势,这里必然存在着力的作用,那么上述情况中棉线受到怎样的力呢?
学生:在实验一中,棉线受到肥皂膜的拉力,实验二中,棉线圈受到肥皂膜的沿圆环半径方向的向外拉力。
教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力,而导致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呢,这是因为表面层的位置而决定的。
[介绍表面层]
教师: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投影]液体表面附近分子分布的示意图,[用课本图9.2-5在实物投影仪上投影即可]? 教师:从分子分布密度来看,在液体的表面层与液体的内部有什么区别?
学生: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内部疏些。
教师:表面层的分子分布之所以比内部疏些,是因为处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只显著受到液体内侧分子的作用,其外侧气体分子的作用与之相比可忽略不计,故受力不均,这样使速度较大的分子很容易冲出液面,成为蒸汽,就造成表面层分子较稀疏。
教师:液体表面层与内部的分子分布疏密不同,又造成了它们分子相互作用的怎样的不同特点呢?
液体内部分子较密,分子和分子间几乎是紧挨着的,稍远一些就相吸,稍近一些就相斥,分子间经常保持平衡距离,决定了液体分子不像气体分子那样可以无限扩散,而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和旋转。
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较稀,分子之间距离就较大些,彼此之间的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这个特殊层中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占优势,所以液体表面层中,任何两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力,这就造成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
[投影]
[师据图说明]
上图所示是在液面上画一条分界线MN,把液面分为①和②两部分,由于液体表面层中的引力作用,液面①对液面②有引力F1的作用,液面②对液面①有引力F2的作用,F1和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结]像F1、F2这种液面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
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有收缩的趋势.
3.浸润和不浸润
[演示]取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分别插入水银和水中,然后再取出来,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板从水银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没有附着水银;玻璃板从水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会沾上一层水.
[总结]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浸润现象.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不浸润现象.
[演示]把玻璃板、蜡板分别插入水中取出,观察现象.
[现象]水能浸润玻璃板;水不能浸润石蜡板.
[结论]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对另一些固体可能是不浸润的.例如: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同种液体相对于不同固体可能浸润也可能不浸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浸润,又是什么原因使其不浸润呢?
[学生阅读课文46页第四段]
教师:液体跟气体接触有表面层,液体跟固体接触有附着层,什么叫附着层?
学生: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教师:与表面层相比,附着层的分子分布情况,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总结]
表面层中分子分布较稀,距离较远,分子间表现为相互吸引作用.
附着层里的分子,一方面受液体内部的分子作用,另一方面受固体的分子作用,由于受到固体分子作用,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起表面层来,总是较密些,分子间距离较远些,分子间作用力可能显示出斥力,也可能显示出引力.
[教师]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附着层分子分布比表面层密,但是比液体内部是稀还是密,分子间作用显示引力还是斥力, 要根据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作用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弱还是来强来决定.
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弱,那么附着层内分子的分布虽然比表面层密,但仍比液体内部稀,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引力,跟表面张力相似,附着层就有收缩趋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
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强,那么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就会比液体内部更密,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斥力,跟表面层情形相反,附着层就有扩大趋势,形成了浸润现象.
[演示](1)将水装入小内径量筒里;(2)将水银装入小内径量筒里。
观察液面有什么不同。
[现象]水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面成凹形.水银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银面成凸形.
[教师解释现象]因为水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斥力使接触面扩大,从而水面向下弯曲,相反,因为水银不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收缩力使接触面缩小,从而水银面向下弯曲.
[学生阅读课文46页“说一说”,了解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并举例。]
4.毛细现象
[演示实验,并进行实物投影]
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红色的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把这些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把几根细管插入水中时,看到管中的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面越高;
如果插入水银中,管中的水银面比容器中的水银面低,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银面越低.
[总结]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毛细现象.? 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管叫毛细管.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7页第二段]
[投影]
(1)当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时,浸润液体跟毛细管内壁接触时,引起液面的弯曲,使液面变大,而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要使液面变小,于是管内液体随着上升,以减小液面,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跟管内升高的液柱的重力达到平衡时,管内液体停止上升,稳定在一定的高度.
(2)当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时,由于附着力小于内聚力,液体沿管壁下降,形成凸形弯月面,其表面张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管内液体下降,直到下降液柱的重力等于表面张力的合力为止.
[学生阅读课文47页“说一说”了解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并举例。]
5.液晶
[放录像]介绍并比较固态、液晶态和液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
[教师介绍]
从分子排列可以看出,液晶态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中间态.
在这种状态下的物质,一方面像液体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又像晶体,分子在特定方向排列比较整齐,具有各向异性.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并解答思考题。
思考题:(1)所有物质都存在液晶态吗?(2)什么样的分子的物质容易具有液晶态?
学生: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液晶态,且大多数的液晶是人工合成的。通常棒状分子、碟状分子和平板状分子的物质容易具有液晶态。
教师:液晶分子的排列是不稳定的,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分子排列的变化,因而改变液晶的某些性质.
[放录像]
(1)有一种液晶,加上电压时,液晶变为混浊状态,去掉电压时,液晶变为透明状态.
(2)有一种液晶,温度升高时,液晶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来改变颜色,温度降低时,又按相反方向改变颜色.
教师总结:液晶的温度、压力、摩擦、电磁作用等的改变,都可以改变液晶的光学性质,这种性质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并叙述液晶的用途.
总结:利用电压对液晶的影响,可以制作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微电脑及其他仪器的显示元件.
利用液晶随温度变化改变颜色的性质可以用来探测温度、检查肿瘤和检查电路中的短路点.
[放录像]具体展示液晶的应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这是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结果。
2.表面张力的本质是分子引力,这是因为表面层的分子较稀,距离较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作用的效果。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液体表面积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3.知道了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了毛细现象。
4.了解了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七.课余作业
完成P4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物理 编写人: 尹月旺 审稿人:徐忠常
选修3——3 9.2《液体》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掌握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会分析表面层的分子微观结构,理解液体表面存在张力,会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3)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会从分子微观结构对浸润于不浸润想象进行解释。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会进行原因分析。
二、预习内容
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动理论不但能在微观意义上研究气体、固体,而且能研究液体。
1、举例说明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间距离小得多。
2、举例说明液体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作用力要小。
3、举例说明液体分子的移动比固体更容易。
4、哪些实例说明液体存在表面张力?(有趣的实验可以做一做)
5、什么是浸润?什么是不浸润?
6、举例说明哪些液体和哪些固体浸润,哪些液体和哪些固体不浸润。
7、液体放在玻璃容器中浸润与不浸润有什么区别?
8、从分子力的角度解释浸润与不浸润现象。
9、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液体为什么存在表面张力
10、什么是浸润?什么是不浸润?
11、举例说明哪些液体和哪些固体浸润,哪些液体和哪些固体不浸润。
12、液体放在玻璃容器中浸润与不浸润有什么区别?
13、从分子力的角度解释浸润与不浸润现象。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掌握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会分析表面层的分子微观结构,理解液体表面存在张力,会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3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会从分子微观结构对浸润于不浸润想象进行解释。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会进行原因分析。
学习重点、难点:
1液体的三种特殊物理现象。
2.液晶的特性及其在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二、学习过程
(1)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
(2)为什么液体具有流动性?
(3)为什么液体的扩散比固体快?
(4)为什么说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5)举例说明哪些液体和哪些固体浸润,哪些液体和哪些固体不浸润。
(6)液体放在玻璃容器中浸润与不浸润有什么区别?
(7)学生通过实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原因
课堂练习:
1.关于液体和固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
B.液体分子同固体分子一样,也是密集在一起的
C.液体分子的热运动没有长期固体的平衡位置
D.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原因是______
A.液体可以流动
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C.与液体接触的容器壁的分子,对液体表面分子有吸引力
D.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3.关于下列现象中,哪些主要是表面张力起了作用
A.小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
B.小木船漂浮在水面上
C.荷叶上的小水珠呈球形
D.慢慢向小酒杯中注水,即使水面稍高出杯口,水仍不会流出来
4.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哪些是浸润现象______
5.用内径很小的玻璃管做成的水银气压计,其读数比实际气压______
A.偏大 B.偏小? C.相同 D.无法判断
参考解答:
1.B、C、D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是液体分子密集在一起的缘故,但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微粒那样强,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选项A是错误的。
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液体分子热运动的平衡位置不固定,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也正是因为液体分子在液体里移动比固体容易,所以其扩散也比固体的扩散快,所以选项C、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C、D
2.D 3.ACD 4.BC 5.B
学校 临清二中 学科 物理 编写人 徐中常 审核 李之东
《选修3——3 9.3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教学设计
一 课标要求:
知道饱和汽、未饱和汽、饱和汽压。了解相对湿度,举例说明相对湿度对人的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属于选修内容,高考要求难度不大,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学生只要能根据这节课学的内容解释生活中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现象即可,不应出现太多难度较大的习题。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能说出饱和汽和饱和汽压,知道饱和汽是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知道饱和汽压与蒸汽的体积无关。
(3)能说出空气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知道相对湿度才能才能表述空气的干湿程度,了解湿度计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干湿泡湿度计和毛发湿度计的结构,理解人们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湿度计的演变,体验现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树立创新意识和为科技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
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学生虽然在小学的常识中学过蒸发和水蒸气的知识,但对于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却是新内容,饱和汽和饱和汽压、空气的湿度更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这节课教授难度相对比较大,教师应该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知识,从而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五 [教学重点、难点]
(1)汽化 (2)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3)空气的湿度,湿度计原理
六 教学准备:吸取抽机,烧瓶,托里拆利管,水银槽,水银,乙醚,干湿差湿度计,毛发湿度计,
七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的作答情况,总结出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
(1)利用抽气机和烧瓶,观察烧瓶内的热水因为气体不断被抽出而沸腾的现象。问题○1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随着液体表面上压强的减小,液体的沸点要降低;根据图9.3-1可知随大气压增大,水的沸点是升高的,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
(2)利用托里拆利管,乙醚,观察乙醚蒸汽的饱和汽压。上下提、插玻璃管,观察水银柱的高低有无变化;用湿的热毛巾包住有乙醚蒸汽的部分,观察乙醚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问:由此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液体的饱和蒸汽压跟气体的体积无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观察干湿泡湿度计,并由干湿泡湿度计读出当时的空气湿度;观察毛发湿度计,了解毛发湿度计原理
(三)精讲点拨:
1.汽化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2)汽化分两 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特点:a.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b。在液体温度升高、液面面积增大或液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增大时,液体蒸发速度加快。
○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特点:a.只在一定温度——沸点时才能发生。b.由p-t图像可知,沸点随大气压的增大而生高。但随压强的增大沸点升高的幅度越来越小。
2.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1)动态平衡:在单位时间内,由液面蒸发出去的分子数等于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液体与气体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叫动态平衡。
(2)饱和汽:在密闭容器中的液体不断地蒸发,液面上的蒸汽也不断地凝结,当这两个同时存在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宏观的蒸发也停止了,这种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饱和汽。
未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汽叫做未饱和汽。
饱和汽压:在一定的温度下,饱和汽的分子数密度是一定的,因而饱和汽的压强也是一定的。这个压强叫做这种液体的饱和汽压。(注意:饱和汽的压强仅与液体的种类和温度有关,跟蒸汽的体积无关)
空气的湿度:空气的湿度可以用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压强 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湿度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但是,影响蒸发速度的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于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不是空气中水蒸汽的绝对数量,而是空气中水蒸汽的压强 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 的差距。所以,我们常用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之比来描述空气潮湿程度,并把这个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 100%。
八 反思总结:1。什么是汽化?蒸发与沸腾 有何不同?
2.什么是饱和汽?什么是未饱和汽?饱和气压与什么有关/
3.什么是绝对湿度?什么是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那个更能正确反映空气的干湿程度?
说说干湿泡湿度计,毛发湿度计和湿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九 课堂练习:课后[问题与练习]1——4题
十 课后作业:课后[问题与练习]5、6两题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 物理 编写人:徐中常 审核 李之东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1)知道饱和汽、未饱和汽和饱和气压。
(2)知道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3)能说出干湿泡湿度计的工作原理
2.预习内容:
(1)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
(2)蒸发与沸腾的区别是
(3)与液体处于 的蒸汽叫做饱和汽。而
叫做未饱和汽。
(4)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分子数密度是一定的,因而饱和汽的压强也是一定的,这个压强叫做这种液体的 。
(5)空气的湿度可以用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p 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湿度叫做空气的 。由于影响蒸发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于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不是空气中水蒸气的绝对数量,而是空气中水蒸汽的压强p 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气压p 的差距,所以,常用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水的饱和气压之比来描述空气的潮湿程度,并把这个比值叫做空气的 。用公式表示为:
相对湿度=
(6)干湿泡湿度计干、湿温度计的读数相差越大,空气的相对湿度越 。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目标:
(2)知道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饱和气压等于液面上的气体压强。
(4)认识干湿差湿度计、毛发湿度计和湿度传感器。
探究过程:
(1)试根据课本上的图9.3-1确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2)做一做课本图9.3-2所示的试验,并解释你所看到的现象。
(3)试根据课本图9.3-3所示的图像 ,确定100°C时水的饱和气压是多少?并说一说你对水的沸点的新认识。并讨论一下,为什么在高原地区要想把饭煮熟,必须用高压锅?
(4)认识一下干湿泡湿度计,读出当时的空气湿度。
小结一下,通过上面的探究,你对饱和汽和未饱和汽、饱和气压、空气的湿度有怎样的理解?
尝试做出下面的习题
(1)水蒸气达到饱和时,水蒸气的压强不再变化,这时 ( )
A.水不再蒸发。 B。水不再凝结。
C. 蒸发和凝结达到动态平衡。 D。以上都不对。
(2)饱和汽压指( )
A.当时的大气压。 B。水蒸气的压强。
C.饱和蒸汽的分压强。 D.以上都不对。
(3)在某温度时,水蒸气的压强为200mmHg,饱和水汽压为400mmHg,则绝对湿度为 该温度时的相对湿度为 。
(4)上题中,如果温度升高,在绝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要 ,人感觉更 。
习题参考答案
预习部分:(1)液态 气态 蒸发 沸腾
(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且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会发生,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
(2)动态平衡 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汽
(3)饱和汽压
(4)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5)小
尝试习题:(1)C (2) C (3) 200mmHg 50% (4) 减小 干爽
学校 临清二中 学科 物理 编写人 徐中常 审核 李之东
选修3——3 9。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高考中的选作部分,高考要求难度不大,一般相当于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不应该出现难度太大的练习题,也不宜出现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综合题。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熔化、凝固、熔化热、汽化、液化、汽化热等概念
2.会利用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计算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表9.4-1知道物质的熔化热跟压强有关
2.通过研究图9.4-1和表9.4-2,知道物质的汽化热跟温度、压强有关。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知道节能的意义。
三 教学重点:熔化热 汽化热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所以,在理解熔化热、汽化热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只是在解答一般性题目时,容易漏掉汽化热、熔解热,应该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解答有关物态变化时能量转化的问题。
五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学案的作答情况
(二)精讲点拨:
(1)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对于不同的物质由于其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不同,要破坏不同的物质结构,所需的能量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熔解热。
注意:由于晶体分子是按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排列成空间点阵,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振动,因此它具有动能;同时,在空间点阵中,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又具有势能。在晶体开始熔化之前,从热源获得的能量,主要转变为分子的动能,因而使物体的温度升高。但在熔化开始后,热源传递给它的热量。是使分子有规则的排列发生了变化,分子间距离增大,使分子离开原来的位置移动,这时加热的能量是用来克服分子力做功,是分子结构涣散而呈现液态。也就是说,在晶体熔解的过程中,热源传入的热量主要转变为分子的势能,分子动能变化很小,所以,熔化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即,熔化过程中,晶体的温度是不变的。
对应练习1。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属于晶体凝固的图像是:( )
(2)汽化热: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
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程同温度的气体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
注意: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对应练习2。1g、100℃的水与1g、100℃的水蒸气相比较,下述说法正 确的是:( )
A.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分子的总能都相同。
B.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
C.内能相同。
D.1g、100℃的水的内能小于1g、100℃的水蒸汽的内能。
参考答案 1。C 2。A D
针对性练习
1.大烧杯中装有冰水混合物,在冰水混合物中悬挂一个小试管,试管内装有冰,试管内装满水,给大烧杯加热时,以下现象正确的是:( )
A.烧杯内的冰和试管内的冰同时熔化。
B.试管内的冰先熔化。
C.在烧杯内的冰熔化完以前,试管内的冰不会熔化。
D.试管内的冰始终不会熔化。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作用是:( )
A.增加物体的温度。
B.克服分子引力,增加分子势能。
C.克服分子间引力,使分子动能增加。
D.既增加分子动能,也增加分子势能。
3.关于液体的汽化,正确的是:( )
A.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引力而做功。
B.液体的汽化热是与某个温度对应的。
C.在某个温度下,液体的汽化热与外界气体的压强有关。
D.汽化时吸收的热量等于液体分子克服分子力做的功。
4.用吹风机的热风吹一支蘸了酒精的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A.先降低后升高。 B.先升高后降低
C.一直降低。 D.一直升高
5.在压强为1。01 10 时,使20℃、10kg 的水全部汽化,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压强为 时,水的汽化热为2260kJ/kg)
6.绝热容器里盛有少量温度时0℃的水,从容器里迅速往外抽气的时候,部分水急骤地蒸发,而其余的水都结成0℃的冰, 则结成冰的质量是原有的水质量的多少?已知0℃的水的汽化热是L=2.49× ,冰的熔解热 。
参考答案:1。C 2。B 3 ABC 4.A
5.解:使20℃的水全部汽化,所需的能量为
Q=cm?t+ [ ]J=2.6
注意:使20℃的水全部汽化所吸收的总热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使水先升高到100℃,一部分是汽化所需的热量。
6.设蒸发的谁的质量是 ,结成冰的质量是 ,蒸发所需吸收的热量Q =m L,水结成冰所放出的热量Q =m 得
所以,结成冰的质量与原有水的质量之比:
即
%
注意:水蒸发所需的汽化热是由其余的水结成冰所减少的内能提供的。
六 难点与疑点辨析:
1.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和熔化热,非晶体却没有
原因:晶体熔化过程,当温度达到熔点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增加分子势能,而分子平均动能却保持不变,所以,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空间点阵,熔化时不需要去破坏空间点阵,吸收的热量主要转化为分子的动能,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
由于在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而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因此有固定的熔化热,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也就没有固定的熔化热。
2.汽化热与物质的温度和外界气体的压强都有关系,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热不同。
3.液体的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需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
七 课堂小结: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热
2.汽化和液化,汽化热
八.作业:1。课外探究:了解热管的应用
2.书面作业:《问题与练习》1——3题
学校 临清二中 学科 物理 编写人 徐中常 审核 李之东
选修3——3 9。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1)预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化、凝固、熔化热。
2.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汽化热。
(2)预习内容:阅读教材,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1.熔化指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凝固指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
2.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 与其 之比,称作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3.汽化指
液化指
,称作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 的汽化热。
(3)预习练习题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 )
A.糖放在水中逐渐化成了糖水;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有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了糖水
2.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凝固点
C.各种晶体的熔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水的凝固点是0°C,如果把0°C的冰放到0°C的房间里,则 ( )
A.冰一定会熔化 B。冰一定不会熔化
C.冰可能会熔化,也可能不熔化
D.冰将全部熔化
4.人从游泳池刚上岸时会感到冷,如果有风吹,会觉得更冷甚至发抖,这是为什么?
5.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说融雪天往往比下雪天更冷,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1。D 2.D 3.B
4.解析:人从游泳池中刚上岸时,身体表面附着一层水,水在蒸发时要从人体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人会感到冷,如果有风,会加快身体周围空气的流动,加快身上水的蒸发,水就会身体上吸收更多的热量,而使人感到更冷,甚至发抖。
5.解析:融雪时,水由固态变成液态要从周围环境吸收大量的熔化热,使周围的气温更低,人感到更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72384.html
相关阅读:3.1 我们周围的磁现象、3.2 认识磁场 学案(粤教版选修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