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第Ⅰ卷 题(67分)
一、现代文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儿子的旋律
徐 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①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②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③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④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
4.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题目“儿子的旋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篇小说主要从父亲的视角出发,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刻画出父子二人的性格。
B.“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一句,说明在儿子眼中父亲不仅年龄老了,而且思想观念也守旧僵化,需要热血和忠诚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C. 小说对话很少,作者主要通过心理和动作刻画让父子俩的形象跃然纸上。
D.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最终看到了青年一代对老一代的理解。
6.“儿子!”这一独词感叹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不同的心情,请具体分析。(8分)
答:第①处:
第②处:
第③处:
第④处:
7.小说整个故事情节是以“父亲被免职”为核心展开的,但文中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请你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父亲被免职的主要原因。(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默写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 。
(2)木欣欣以向荣, 。
(3 ) ,临清流而赋诗。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5 ) ,川泽纡其骇瞩。
(6)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7)此情无计可消除, 。
(8 ) ,两朝开济老臣心。
(9 )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9.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B.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洗(xiǎn鲜)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10.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11.下面句子中都是反映李密家境状况的一组是 ( )(3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③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④⑤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
四、古代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第二卷 (78分)
表达题
五、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18分,每小题3分)
14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壶觞(shāng) 出岫(yòu) 赍发(jì) 命途多舛(chuǎn)
B.叨陪(tāo) 迤逦(lǐ) 耘耔(zǐ) 门衰祚薄( zuò)
C.熹微(xī) 鸟瞰(kàn ) 陶冶 (yǐ) 茕茕孑立(qióng)
D.央浼(miǎn) 西畴(chóu) 盘桓(huán) 载欣载奔(zài)
15.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庇( bì ) 央浼( miǎn ) 倒嚼 ( jiào ) 直栏横槛( kǎn )
B.翘首( qiáo ) 辖制( xiá ) 筵席( yán ) 并行不悖( bèi )
C.梵文(fán ) 付梓( zǐ ) 躯壳( ké ) 大大落落( luō )
D.胴体( tóng ) 稽首 ( qǐ ) 迤逦( yǐ ) 装模作样( mó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据了解,节日前夕省城各大公园积极美化、创意布置园区,盛装迎接国庆节的到来。
B.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着友谊、和平、积极进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C.有关专家认为:“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对于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近年来,包河区各行政村以大圩精神为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描给着家园未来美好的远景。
1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号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1、本着这个精神,无论阅读和写作,都会养成欣赏和创作都( )的好习惯。
2.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伟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而被广为( )。
3.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 )到近代。
A.必需 传颂 保留 B.必须 传诵 保存
C.必须 传颂 保存 D.必需 传诵 保留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写作(60分)
19.以《迎着阳光行走》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①自选文体。②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③不得抄袭。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11-1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12.译文:(1)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2)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
(三)古代诗歌鉴赏
13.【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第Ⅱ卷 表达题(78分)
三、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16分)
14.B(A.出岫xiù,赍发jī,C.陶冶yě,D.央浼(měi)
15.B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7619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