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一卷(阅读题) 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否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D.《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②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③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④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注]①阃:外城之门; 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③上功:呈报功劳; 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辇过郎署过:拜访B.鄙人不知忌讳鄙:见识少C.皆自用飨士飨:犒赏D.用郭开谗,卒诛李牧用:听从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余不忍为此态也B.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C.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同心而离居,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5分)(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分)8.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分)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做作。D.小说的故事围绕“信任”层层展开,不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表面顾全大局,对斯曼友好实际上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处心积虑身处将军身边却想为父亲复仇为暗线来安排故事情节。(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飞向自由的天地孙瑞珍 李扬杨1936年春夏之交,大地昏暗、沉寂,一片肃杀景象。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在风雨中寻找北去的雁群。她不徘徊,不困惑,一心向往着红星照耀的地方。11月1日,丁玲离开西安,奔向红色根据地——安。这一长途奔波,完成了她生命里程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她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归宿。从此,她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在新人中成长。脚打泡了,就学老红军的样子用根线沾点油穿过去,第二天照样走。丁玲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用电报发来的欢迎词,词名为《临江仙》。这首热情洋溢的词,赞颂了这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记录了丁玲所跨越的时代,说明了人民欢迎她,革命需要她。在解放区,丁玲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深沉的思索,坎坷生活的磨练,培育了这位勇敢女性的生活观。“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顿下来。”1937年,卢沟桥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er/806686.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