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今年的考纲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题型示例均没有做出实质性变化。考试内容仍以力学、电磁学等主干知识为主,热学、光学、原子物理、机械波等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考试大纲中题型示例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和难度将与去年持平,试题仍以中档题为主,突出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考试的形式,试卷的结构和所占分值与去年也基本一致。由于考试内容、重点、形式较为稳定,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对广大考生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从考纲来看,2019年高考将会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物理科高考以力、电为主,涉及这两部分的试题会更突出一些,包括实验,抓住这些内容,就抓住了高考。
第二,加大考查能力力度,对于提取信息能力的出题力度有所加强,如图像、图表、数据列表形式的题目呈上升趋势;命题设计将突出真实性和情景性,凸现新课程理念,从而体现高考改革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第三,突出对实验创新能力的考查,强调设计和探究能力,实验题命题重视课本上的实验,但非简单地照抄,而是对原实验给予改造、改进和创新,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
针对考纲,高中玉老师提出了以下备考建议———
-落实考点,拓宽视野
物理高考以考查能力为主,但总有一些试题为基本概念性质的,特别是中学物理中有大量属于《考试大纲》中Ⅰ类要求的知识点,只要复习到了,对它有一定的了解,高考时就能正确地解答。如果遗漏了该知识点,就只能望洋兴叹,尤其“理综”试卷中物理总题量已经减少到12个题,每道题的分量都很重,更不能出现这种失误。虽然现在进入了重点复习阶段,但那些基础不够扎实,做题粗枝大叶的同学,还是要认真阅读《考试大纲》,结合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到课本中落实一下考点。
考纲中提到:试题突出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这方面存在缺陷的同学也不用过于担心,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地了解过去的这类考题,增加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阅读课本上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碰运气,这种有意识的阅读,能够拓宽视野、增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阅读当中,注意思考材料中涉及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应用的原理,有意识培养自己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增加练习
时间紧,任务重,考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做题,但作为主干知识,力学和电磁题目的训练应当加大力度。由于近几年高考的稳定,无论考试形式还是内容均没有什么变化,过去的考题是很好的材料,基础扎实的同学还是要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中难度大的题目,以提高高考成绩。
二轮复习的特点是:主要采用专题的形式,打破章节限制,根据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比如力电专题有:整体与隔离、运动和受力、动量和能量、弹簧问题、传送带问题、复合场问题、图像专题、实验设计等,它们所涉及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能够考查学生的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在跟老师一起复习时,尤其要注意老师对每个专题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和思路,典型例题分析及拓展,完成配套练习,最后对该专题做一个整体反思回顾,这样会有质的进步。
-勇于创新,突破实验
实验部分在理综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7分左右),区分度和难度较高。当前高考实验考试的总趋势是:一是利用考纲所列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器材重新组合,推陈出新;二是把重点放在实验和器材测量的原理、选取、数据处理和结论获取的方法上;三是适量编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进行考查。
连续几年高考中均出现电学实验,虽然形式多样,但考查的特点还是比较清晰的,比如实验能力的考查多集中在电阻的测量上。这不是说测电阻的知识本身多么重要,而是由于电阻的测量方法途径灵活多变,便于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每个实验的复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目的———实验原理(寻找解决方案)———选择器材———确定步骤———误差分析。对于每个问题,都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同理,每个实验的目的是惟一的,但它可能存在不同的实验原理,所以通过尝试思考新的实验原理的方法,就可以拓宽思路,提升能力。
例如: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自由落体法;单摆法;平抛的方法。我们选择的实验原理不同,自然所用的器材就不同。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自然也不同。
又如:电阻的测量,首要的方法是选择伏安法,另外,还有等效法,半偏法,或利用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等等。这些方法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或者定律的间接利用。至于具体选择哪个方法,还要从实验的目的入手:大电阻,小电阻,结合手头的实验仪器,最终确定实验原理。可以比较《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异同,体会设计细节。
实验部分的复习,首先课本实验要理解透彻,比较记忆,多积累实验方法,熟悉更多的题型,多动脑,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尤其电学实验是重点,但也是难点,需要耐心钻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1217666.html
相关阅读:2019高考化学公式 非金属氢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