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谈到,从新高考改革第一批试点城市来看,选考物理的人数从82%下降到40%,后面两届还有可能下降到30%,这种下降可以说是“断崖式的下降”。
2018年,新高考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城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也正在迎接挑战——未来很可能也会面临物理学科报考人数“断崖式的下降”的局面。
改革之箭已出弦。“物理”之痛究竟源起何方,又将走向何处?
“弃考物理”背后是一场“新博弈”
新高考第一批试点区域:浙江和上海。2019年,浙江省29.13万高考考生,其中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考生人数的30%。而在浙江某市,甚至出现只有几百个学生报考物理的现象。
在新高考下,“6选3”呈正态分布,各科难易程度取决于单科报考人群的整体水平。
为什么是物理学科遭遇“如此尴尬”?
“实际上,数学也是有可能面临这种情况的,但数学是必考科目。而物理作为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科目,如果不是必选,那么很可能被放弃。”某校一位物理学科负责人谈到。
物理的学习难度大,需要学生投入的学习精力多,而即使学生投入多,取得物理高分也不是容易的事。
从“总分最大化”的角度看,物理仿佛是“尖子生的特权”;对于物理成绩普通的学生,选择物理更像选择了“一次冒险”。
“趋利避害”、“避开竞争”、“避重就轻”、“远离学霸”……老师们分析着学生心态,而这也成为学生放弃物理的第一原因。
其次,学习时间的“合理”规划成为第二大主因。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合格性考试相当于目前高中生的“会考”,“等级性考试”成绩将计入高考。从考试时间安排上来看,高中三年均安排有合格性考试,而等级性考试只安排在高二、高三阶段进行。
在时间规划上,学生往往倾向“前置高考”,在高二开始安排等级性考试,而高二可以选择的科目有地理、生物。在与时间赛跑的促进下,不喜欢学习地理和生物的学生也会报考,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在高三阶段集中力量攻克语、数、外。
在经历了第一波改革后,一位校长谈到,“地理、生物学科的高考报考情况明显增多,甚至直接导致上海、浙江地区大部分学校的生物、地理师资紧缺。”
第三,高考变了,大学招生也变了,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还有一场“博弈”?
谈松华曾谈到,从顶层设计上来看,目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往的教育改革只改了考试制度,而如今不但改了考试制度,还改了招生制度。
在供给端——高考选科的节点上,物理遭遇了结构性报考缺失的情况;但在需求端——大学招生环节,各大高校也在“倒逼式”地引导学生选择物理。
特别是顶尖大学和顶尖专业,比如九校联盟(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高校联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都对物理报考有要求,有的专业甚至提出“仅限物理”的要求。需求呈倒三角状发展,普通学校有设3门学科作为选考范围;到二批次大学,以及三批次的专职院校,不限科目。
在需求端对物理学科的要求呈“倒三角状”,在供给端物理的赋分呈“正梯形”,两者之间呈负关系。这就意味着,高赋分需要有正梯形底部的人群作为基础,而这部分人群——成绩在普通大学、二本大学线的考生相当于成为了“分母”。
不愿作“分母”,被一些学生挂在了嘴边。
“物理学科是尖子生才能够选的。”有些家长在了解了政策后感叹道。
而即使是尖子生,也并不代表就安全地享有“选择物理的权利”。
上海某中学校长描述了一个现象,一个班前六名学生,前三名选了“物理+2”,第四-六名选了“化学+2”。实际上,这前三名学生是跟全省的尖子生pk,而第四到第六名是在和全省的中上等生PK。
最后的结果是,在考试的总排名中,第一名、第四五六名的总成绩,要好于第二名和第三名。第二名的学生选择了“物理+2”,考了620分,第六名的学生选了“化学+2”,考了610分,同样报考北大,第二名可能落选,但是由于填报专业等方面的因素,第六名的学生反而被录取了。
这是新高考下产生的“新博弈”。
一位考生说到:“现在的物理已经不是绝对靠分数的战场。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付出努力的问题,更要考虑最终的收获和结果,我们努力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收获。现在的等级考试是一场‘性价比’的较量。”
“弃考物理”的次生影响
学生“放弃”物理,最直接的感受者是物理老师。
汪老师在江苏已经教了十八年的物理,2年前,第一次从新闻中了解到——预选报物理的学生大幅减少。“我第一反应很惊讶。”
小张老师在天津,参加工作两年,“我是学物理专业的,就业的时候没想过会发生这些。我知道教育会有改革,但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前期已经预料到会有下降的情况,每天都会关注着新闻,当看到实际的报考数据,会感叹,不会这么——少吧?!”
“我相信这种情况会变好的,但还是有点心酸吧。”说到此处,汪老师低了低头,语气略显尴尬,“心酸”二字说到嘴边半晌才落音。
物理教学对于物理老师们意味着什么?
“我们物理老师首先探讨的倒还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物理学科对于国家发展的长远意义。物理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学生现在对物理的学习奠定国家未来科技力量的基础。当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但在实际工作中,和家长、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估后,不得不做出放弃物理的选择。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对于学校,一味地任由学生选择,或者一味地进行“代替选择”,都是有悖于教育改革的初衷的。
从尊重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角度,学校给予学生最大的选择权利,让学生自由选择。“但实际上,学生对学科了解不足,家长对政策了解不透,“完全自由的选择”不一定是最科学的,北京五十六中物理学科负责人说到。
由于北京的政策尚未明确,家长还是一片茫然。对于一些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对学科的基本感知力不强,有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始选科,会直接影响选科时的判断。
比如在最近的一次预选中,五十六中有65%的学生选择了物理。而有的物理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听说了一句“物理对口的专业多”之后,就做出了选择。五十六中物理学科负责人说,“可以预想到,65%肯定是选多了的”。
但学生自愿选择与学校指导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很难把握的。
山东省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谢峥表示,对于学校来说,并不是学生选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科的选择应该是在学校指导下、家长的参与下,学生进行地自由选择。
而物理报考人数的减少,已经是试点城市面对的事实,这也直接导致了物理老师课时量的下降。
“虽然课时量减少了,但我的工作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主要是我还兼任着行政方面的工作,工作量算是饱和。”
“我们现在有些老师就不能带高三的学生了,只在高一、高二循环。”一旁的另一位物理老师立马补充道,“当然是能带高一到高三的大循环最好,长期不带毕业班,教学能力上还是缺了一块。”
面对物理老师结构性过剩,一些学校通过内部师资调配的方式提高老师的“产能”,比如可以转做竞赛、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等。在上海某校,物理老师的平均课时量从以往的每日4节课减少到2节课,学校安排,部分物理老师兼带劳技、研究性学习、拓展等课程。
而对于物理老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北京四中网校副校长杨春海分析,体制内的老师对高考和职业变化其实是很敏感。物理老师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业务过硬的老师一般不会过多担心;太差的老师,即使高考不改革也已处在淘汰的边缘;而中等老师却最容易感到迷茫。
在一些学校,物理老师会有流失的现象,但流失也不会太多。 目前,民办教育的老师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物理老师会去校外寻找教学机会。有K12品牌培训机构透露,从招聘端来看,物理老师的招聘情况确实较以往的紧张状况有了好转。
“博弈之间,也是改变自我的新机会”
在更大的层面,政策也在尝试着,通过补偿性措施鼓励学生报考。
浙江省已经出台了物理学科的倾斜政策。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2.0版本方案规定,不论选考物理的考生多少,物理选考赋分计算的最低保障人数为6.5万人。假设有650人选考物理,按6.5万人的前1%得满分算,这650位考生可以全部记满分。
6.5万人变相成为“博弈点”。虽然政策的制定是希望通过赋分来吸引学生报名,超过6.5万人报名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报考目标,但对于学生,低于6.5万人意味着“变相加分”。如果选考人数低于6.5万,赋分存在失真,意味着给参加物理的考生加分;如果选考人数大于6.5万,意味着保底没有实际参与赋分。
不过,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对于如何保证6.5万人考物理,采取什么措施,尚不明确。
而现阶段,这场改革对于“中间学校”的影响也许是最大的。
有行业人士分析,对于顶尖中学,学生的优势较明显,学生的选择方向相对明确,学校能够提供的资源也相对丰富。面对改革的变化,学校应对自如,需要做得出调整相对较小。
比如,学校在“走班”方面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可以给予学生的选科空间大小,“6选3”可以产生20多种选择,完全满足学生的自由选择,对学校在教室空间、师资力量,及综合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提出要求。“走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解决起来不是一朝一夕之间,需要时间和过渡性措施。” 四中网校副校长高钧表示。
在浙江,有些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提供套餐选课、限制选择等应对方案。对于一所物理学科不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在提供套餐时,已经给出了“放弃物理”的方案。
特别是像物理、数学、化学这样的学科,顶尖中学的学生往往在正常的高考报考后,还会争取高中国际竞赛的成绩,进一步提高升学竞争力。相比之下,对于末端的中学,有的学校可能会大面积放弃物理,从而集中学校、老师、学生的力量背水一战,全力争取新规则下更好的结果。
而对于处在中间的大多数学校,有一定的资源,但又不曾带来突破,可以借改革之势“翻身”;但所有的博弈都是双刃剑,博弈的另一重结果也需要学校来承担。
“在博弈之间,新高考改革也许正可以成为这些学校、老师、学生改变自己的新机会。”杨春海说。
但不管在已经试点江沪地区,还是即将试点的北京、天津……虽然未来尚不可知,但交谈中的物理老师们多是相信,大趋势下,政策一定会出现调整,出现阶段性的波动是正常的。
“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这是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1334832.html
相关阅读:高考倒计时有效“减负”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