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独立命制的第三套高考语文试卷今天终于和2014届的高三考生见面了。在匆匆一瞥后,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分析如下。
今年江苏语文试卷大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试卷严格遵循江苏省首次发布的《考试说明》,中规中矩,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配比的变化完全在“情理之中”。
第二,基础知识的考查返璞归真,要求更加平和宽容,体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三,试图为新课程高考“探石问路”。如试卷的文化和文学味较浓;如现代文大阅读第一题(开头两段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就呈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理念。
第四,稳中有变。稳定者如连续三年都采用的规定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仿句题型;变化者如今年作文悄然回归命题作文。
江苏三年语音题从形式到要求始终追随国家考试中心卷。今年的语音,学习2014全国卷一的命题思路,采用1998年题型,考查了最常见的多音字,难度不大。判断重点为A项殷红、B项调兵遣将和D项朝觐。由于去年采用句子形式,得分率很低,今年错别字回归常见的词语形式,错项设置分别为“彬彬有理(礼)”、“泊(舶)来品”、“声名雀(鹊)起”,这正如去年很多份高考试卷一样,考查点大多采自2014年4月22日著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在创刊10周年大会上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试题还选用了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刚收入的“愿景”这一新词用作辨析,存在一定困难,当然,这对于关心去年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消息的学生来说,还是很熟悉的了。第三题,命题者将近义词辨析和成语使用结合在一起考查,增加了考查容量。“凶猛”修饰“猎人”不当,“评头品足”贬词褒用;“感同身受”使用不合语境。A项“声明”和“申明”前后使用都很恰当。难度不大。江苏今年病句的错项设置和前两年一样,病点较为单一而且依旧不够清晰,判断有困难。
和考前普遍预料的一样,小阅读文本改用《木版年画》这样一篇社科类文章,强调了文化传统,也体现了江苏地方特色(如著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初步感觉难度尚可。
文言文取材《宋史•董槐传》,稍有意外的是取消了有关人物品行特长评价的选择题(该题一直是高得分率,取消后可能影响文言文均分)。第一题恢复为实词解释;第二题题型同去年,只考查了虚词“以”的用法(这和江苏将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减为10个相一致);“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土工?(试题上有注解:再)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和“ 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三句翻译,难度与去年持平,考生可以入手。
诗歌鉴赏选用了元初词人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一词: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栾夜煮茶。
命题者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前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第二句“又”妙在那里?(2)对“满林残照见归鸦”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3)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的小令。总体而言,命题点角度不大,具体实在。
名句名篇默写分值提高至6分,今年改任选为全选,其中课内3题5分,分别为屈原的《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和苏轼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课外1题1分,是《论语》中较为知名的一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文大阅读《一幅烟雨牛鹭图》(作者汤世杰)选自今年三月的《文汇报》,与去年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一样,似乎成了一组姊妹篇:都是对文明文化的思考,只是去年偏重理性的思辨,而今年则沉浸于画面的描绘。
四道试题大致是。(1)开头两段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3)请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6分)(4)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语言表达与运用,还是三题,但总分值提至15分。
首先,连续两年采用的有条件概括被规定性语段扩展(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字)所取代,当属意料之中。
第二题,雷打不动,依旧是仿写题,要求另选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作字数相同、句式相似的仿写。被仿写的句子是:
……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这道题仍然体现了命题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第三题,则是解说词的三处修改。可圈可点的是,语段开头就设置了“先生们,女士们”这一不合常情、不合常理的称呼,不知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礼貌用语的考生能否在高考考场上经受考验。小小语序蕴含大大礼仪,这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在。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在经历了“七年之痒”之后,今年江苏悄然回归命题作文。如果说2014年江苏作文试题“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过分诗意,过分“灵动”,让不少考生手足无措而2014年将“凤头、猪肚、豹尾”的“完美”作文简单类比生活、学习等人生历程,确实失之偏颇,经不起推敲的话;那么,2014年“人与路”的题目应当说像山一样地“沉稳”了。而考生也应该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感觉。
首先,“人与路”可坐实理解。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如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如果谈“人造路”,则可以或侧重科学规划或落墨于奋力拼搏的精神或着眼于探究腐败的成因;等等。
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那么,“人与路”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如可以谈“人应当走正路”“少走弯路”。
如可以谈“人生没有平坦之路”
如可以谈“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从而或写如路一样的人(人生)或如人一样的路。
如就从耳熟能详的鲁迅名言入笔,可以谈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如从“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切入,可以谈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可以谈不应当亦步亦趋、盲目模仿;可以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考生还可以思考:“还有人说……”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作文提示语还可补写下去: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
如此一来,写作的范围又大了许多。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154646.html
相关阅读:备战2014高考:最简单实用的助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