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在不同的阶段里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前阶段的复习主要以课本为依托,重温旧课,按照考试院颁发的“考试要求”,对知识能力点进行全面的归纳梳理,实际上还是一个积累、巩固、务实的过程。到了冲刺阶段,复习的重点移到了实战训练上,多做一些模拟试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盲目的“多做”是不足取的。我们在强化练习之时,首先要强化目标意识。
首先要注意在练习中发现自己复习中的盲目、弱点,以弥补缺漏。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做过多少套试卷,也不要仅止于听取老师的分析讲解,从而求取一个正确答案,关键是要能动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一定会作重点讲解。
例如有同学在2002年全国卷中看到一个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不知该怎么解释,在课本里关于习惯句式的知识短文中,也找不到这个句式,但他在自读课文中找到了两个例句:一个是《庄子?秋水》中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一是韩愈《原毁》中有“怠与忌之谓也”。通过比照,他懂得了“……之谓也”应作“说的就是……吧”解。可以说,有很多疑难的地方,不做习题是发现不了的。有不少同学在练习中都发现了一个具有共性的难点,就是有些寓意很简单的词在文言语句中要解释它的“语境义”却不简单。如2002年北京卷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权能知人也”中的“多”;又如2002年上海卷中“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中的“发”,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要从它们的本义出发进行活用和引申,按语境去斟酌猜读。于是这些同学有意识地去物色这类词句进行练习。这类针对性强的自我训练,效果是显著的。
其次,试题的操练要有意识的熟悉各题型,把握答题方法,注重答题的语用训练。特别是今年的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有了一些调整。在分析、综合能力中,对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语言信息除了要求能筛选外,还要求能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这就意味着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语意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言表达上要求更加精炼、准确、得体。不论是某一角度的文意的概括,也不论是段意的提炼,都不是光听老师讲解所能学好的,而做试卷的实践就是“习得”的过程。在鉴赏、评价能力中,今年增加了以“主题思想”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对诗歌而言,则主要是诗歌的意境。那么,对诗歌进行意境的鉴赏,在试卷答题时该如何操作呢?
诗中的“境”的描述和“意”的感悟又是如何表达呢?这就更需要精选一些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又如,体现修辞手法应用的仿句题正在崛起,它在句子结构、修辞方法、语意表达、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要求,也只有在习题中学习提高。
学,然后知不足;练,然后知困。考前冲刺的强化训练,认定这两项目标,必有效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170890.html
相关阅读:高考一轮复习中易出现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