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马虎就是不认真,其实,马虎属于你的思维过于繁琐或者过于主观、想当然。如果你能客观的做题,让你的思维精确起来,那么,你就立即摆脱马虎问题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学们把自己的思维“丢了”,遇题先不研究题目,先套知识点、套题型。大家很擅长一件事:模仿、抄袭、记忆,在任何一个崭新的问题前,非常缺乏“原创思考能力”。这样的思维习惯让大家知识点会,但是却不会做题或者做错题。如果大家能在高考[微博]前平时复习中稍加训练,规范解题思维,高考提高30-60分是大有可能的。下面,先看一下到底是哪种原因导致了我们平时的失分?
不自信:
入手的时候就怀疑不是最好的办法,或者即使做完题目也不敢确定。这种心态会使得考生鬼使神差第反复修改答案,而且越改越觉得不像。在做后面的题更是诚惶诚恐,根本没办法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去做后面的题,(因为老师告诉过你,后边比前边的难度还要大)。
担心时间不够:
对时间的过分担心来自于一种不合理的参照:理想状态下的考试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包括:第一步都能走对路子,并且对做每道题的时间按照难易,比例适当且没有意外。而我们的考生总不能面对一个现实:考试的变数是巨大的,偶尔遇到耗费时间的难题极其正常。一旦在某道题上耗费、甚至浪费了的时间,已经不能回头,为何剩下的时间也全用来哭泣呢?
针对不自信:
自信不是抽象的,首先考生自己要对“凭什么”自信,做个清楚的认识。这个过程可以自己从考试各个科目的整体的优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这三点来做衡量。临近考试,尤其要勇敢的承认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到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哪里还“不行”。
学生之所以很恐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学习无所适从,把握不住。总认为,需要外来的力量帮助。如果学生不断的尝试着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他就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信,相信自己是可以独立解决问题。那么,下一次在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自如的去想去做了。
我常常说,对问题的思考决定着这个孩子的解题效率,而且会锻炼孩子抓重点的能力。把问题看明白,是锻炼她逻辑的很好办法。其实专项突破里面讲的很清楚。尤其是数学课程,里面就是在教孩子该从哪里想起。另外,在高考前,用看说明书的办法,锻炼大家寻找解决问题的这种思考方式就当是放松吧。有些人也许就是在学习阶段不会思考,因为接触少,实践少。但是当她有一天突然要面临许多困难的时候,逼着她开始用脑,然后越用越熟练,最后就自如了。尤其是数学,学习如何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平时锻炼他有目的性的去做事情。做每件事都让他先思考,这件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达成这个结果,需要创造什么前提条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针对时间不够:
让我们马上在考场上找回十分钟。考生习惯上一定要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并且还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用来检查是否有马虎错误,其实不然:首先不是非要做完所有的题,但做过的要正确作对。另外,即使你留了时间检查,在以秒倒数的压力下,还指望检查出重大疏漏吗?说白了,“留十分钟检查”这个习惯也是追求完美的“充分性思维”。但求做“考试”这件事的完整性,不顾最后的十分钟是否真的用在了刀刃上!
另外,再次提醒你,你花了十分钟在上面所有文字中阅读到的信息,无非是在说一句话:思维的漏洞,能够也必须在第一次做题的时候就完全杜绝。所以,临场检查的意义并不大,反而导致做题时间更紧张;
平时在做题时,增强以下行为的训练:
1)拿到题目,先加强对题目思维起点的判断
2)在解题过程中,关注式子怎么变形
3)题目做到最后,总结解题的收尾工作
4)做完题时,反思自己对所有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282063.html
相关阅读:高考物理备考:电学实验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