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莫家泉

  

  高考语文复习课也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科学、合理、明确、高效是总体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我以为主要应遵循如下十大原则:

  

  一、“心中太阳”永不落

  

  这里的“太阳”就是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考试说明》。课标统率考纲,考纲决定考题,考题影响着教学。课堂上,无论复习什么专题知识,都要接受课标和考纲的照耀,“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就说明背离了复习方向。考纲必考内容中,有6个能力层级,16个考查要点50个支点;考试范围中有必修课程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五个系列。每复习一个专题都要对照考纲要求,都要以考纲表述语为依据,进行定位解读,具体落实,举例印证。

  

  二、“榜样力量”最无穷

  

  这里的“榜样”就是上一年的高考真题。一般情况下,上一年的试题,总是下一年复习迎考的模板,因为无论是内容、板块、材料、范围、赋分、难易等,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种考情实际,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复习教学中,每涉及一个知识考点,都要将上一年高考试题拿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比较性的列举、规律性的总结、技巧性的化解,以经典例题说话,让榜样告知一切。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8、9题,是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共计11分;8题考内容,9题考形式;二者均要求文字简答;分值较大;属于考纲中的“分析鉴赏”能力层级;难度适中偏大。这些认识,在复习时,都要讲得一清二楚。如果不顾及上一年的试题,胸无目标方向,忽略榜样力量,结果必然出力不讨好。

  

  三、“杠杆”撬动地球村

  

  这里的“杠杆”,就是指应试技巧,源于“杠杆原理”;“地球村”是指高考试题。从本质上来说,高考复习一是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类,温故知新;二是通过做题实践,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只要掌握了相应的答题规律,就等于获得了复习的主动权。命题规律是专家命制试题的策略,答题规律则应该成为考生的专利。题型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应试技巧的多种多样,所以,要讲究应试技巧的适应性、针对性。即使同一种知识题型,涉及的材料和概念也是浩如烟海,如果都逐一分析讲解,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如果通过某种方法,以巧取胜,又恰似以一驭万。可见,这种复习就是为了寻找捷径,省时省力,而且准确率高。例如,对文言文考查中加点实词解释的判断选择,就可用代入验证法进行检验。即把已经诠释的词语意思代入句中加点处,然后进行通读,语顺意切即为正确,依次进行,很容易突破。

  

  四、“多练”才是硬道理

  

  这里的“多练”,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训练机会要多。有的教师认为,语文不像数学,课堂要以讲解灌输为主;不少学生也以为,语文重在记忆积累,做题可多可少。认识的误导自然带来复习的误区。实际上,语文与数学一样,同样需要反复地练,经常地练,只有多练,才能在练中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因此,多练是不容置疑的硬道理。当然,这里所说的“多练”并非指多做复习资料上的题目,而是指教师自己编拟的各种精题、好题,当堂实战,快速完成,然后重点消化、体验考点内容。例如,仿写知识讲述一结束,两道好题立刻传到学生手上,“练”的氛围顿时形成。这样,先讲后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复习效率自不言说。

  

  五、“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里的“众人”是指学生,“拾柴”是指参与复习活动,“火焰高”是指课堂气氛活跃。有的教师以为,复习课教学不像必修课、选修课,没有必要互动,而应以教师为主,以传知为主,以整理为主,学生“吃饱”就行。实际上,这又步入了另一种误区。复习课不仅要有互动,而且要多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体现得更充分,更突出,因为他们是考场的主体。复习课是在必修课、选修课教学结束以后,向考场实战过渡的一种特殊课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练就一身本领,才能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板块,针对文本可以进行如下互动:①属于何种体裁(散文、小说)?②体现主题的警句何在?有什么深刻含义?③标题揭示了文本哪些重要信息?④文章运用的主要写法是什么?⑤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⑥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这些问题,都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内容,活动价值显而易见。

  

  六、“从三到万”取真经

  

  这里的“三”是指基础知识,“万”是指比较深奥的知识。高考复习,不仅要解决浅显的基础知识,更要涉足深层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取到真经,才能复习到位。任何知识都存在表里、深浅的问题,复习时,要以基本知识为前提,打好基础,夯实底子,为进入下一层次做好准备;但仅仅掌握了基本知识那只是皮毛,还必须向更深更远处“漫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简单地考查“三”之类的基础知识已经很少,大多为深层内容,如果我们的课堂复习只抓住这“三”的浮浅知识,不仅学生“吃不饱”,也与高考要求相去甚远。仅以“比喻”这种修辞为例,其知识点就涉及如下层次: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②它有哪三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③比喻有何作用?(形象具体,鲜明生动)④比喻有哪几种形式?(明喻、暗喻、借喻)⑤怎样形成喻群即博喻?(三个以上比喻句连用)⑥仿写这个比喻句。这六个层次,由阅读到分析,由分析到运用,形成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格局,如果在复习中遵循了这种“从三到万”的渐进过程,有意识地发掘知识的最深处,举一反三,学生就能取到真经了。

  

  七、“桃花源”里好耕田

  

  这里的“桃花源”,是指精选的某一本复习资料。现在的高三学生,桌上堆书如“山”,全是复习资料,学生翻翻这本,看看那本,无所适从,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分散了精力,更不利于复习迎考。客观地说,每科选用一本复习资料是必要的,选用的原则是习题典型新鲜,讲解对路恰当,板块分布合理,重点难点明确,答案另页印制(供教师用)。这样的资料就如理想的“桃花源”,学生放下了必修选修课本之后,又拿到了走向成功的复习读本,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跟着资料前行,不断汲取、吐放,日积月累,一步一个台阶,等到他们登到了顶点,便可“一览众山小”了。

  

  八、“响鼓”还需重槌敲

  

  这里的“响鼓”,是指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重槌敲”就是反复多次地讲解、强调、训练、总结,使重点鲜明突出。重点的概念包含很多方面,从整套试卷的角度看,作文是重点,分值高,综合性强;从必考题来看,古诗文是重点,涉及默写、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读三个部分,考点多,涉面广;从古诗文来说,文言文是重点,主要考查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在文言文阅读部分,对文句的理解是重点,一般为两小题,直接考查关键语句的翻译。可见,复习的重点是由阅读量、难度系数、分值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抓住了复习重点,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这既是复习策略,也是实际价值所在。掌控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明确这种实情,并在实施过程中,反复重槌敲击,使之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九、“打开窗户说亮话”

  

  这里的“窗户”,是指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说亮话”就是让光线照进来,进入窗户内部,使难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就高考复习板块来说,每个部分都会有知识死角,即难以认知的暗处,这些都是难点。教师要通过研究和调查,确定好每个考查部分的难点所在,并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集中解决。解决的最好途径是将难点分解,如庖丁解牛,各个击破,“难者亦易矣”。例如,文学作品阅读板块,最难点是“探究”题,分值高,文字繁,角度多,发散开放特点鲜明,这时就要让窗口亮光照进来,使之豁然开朗,一目了然。如2011年安徽卷第14题,就可将探究的“见解”分为三个角度:①人物角度;②情节角度;③主题角度。这样分解作答,就不会重复交叉,自然化难为易。

  

  十、“主阵地”里要收成

  

  这里的“主阵地”,就是指课堂。复习迎考是一场战斗,战场就是考场,战前复习的主要阵地应该在课堂。就时下而言,学生在课外复习语文学科的很少,如果布置课外作业,完成者甚微,即使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他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数学、外语、理综或文综上,这些学科拿分定数大,强记有实效,不像语文是软着陆,是“雾里看花”。既然这种现象无法改变,教师就要有清醒的认识,把课堂作为主阵地,让语文牢牢占领这块神圣的地方,不让点滴时间虚度,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不留课外作业,不搞加班加点,甚至背诵默写也放在课内完成,提高复习效率,为高考语文获得大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585372.html

相关阅读: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练习题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