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解读2014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学科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山东省招生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卷考试说明》课题组独家权威解读

2014山东高考考试说明

问:在语文科命题指导思想中,第一条就提出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试题中如何体现出来?

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就选拔性考试而言,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又应从尽可能多的

考查内容中体现出来。据此,在考查内容方面,山东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基本涵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要求和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内容的学习,获得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发展;广大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语文学习的积累、感悟、理解、鉴赏、评价和表达在突出语文学科特点中的重要作用。

问:“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否具体说一说?

答:这一条很重要。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本应同步进行,用考试的改革比如命题指导思想的演进、考试内容的调整和结构的变化等来促进新课程的教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多样性与目前高考的统一性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选修内容与统一考试之间的矛盾尤甚,比如我省各市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版本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各校校本教材的开发程度等,如何妥善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考试改革也一样,必须是在继承过去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形式的基础上的改革,不能割断历史。基于这种现实的存在和考虑,我们认为,语文考试改革的步伐要稳,不宜过快。要首先保证命题和阅卷的可操作性以及考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从试题中来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改精神和教育部《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各项要求。具体说来,语文试题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必做题上,变化性主要体现在选做题的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上,选做题是二选一;选做题的阅读量、题目数量以及分值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问:命题指导思想中的第2条最后一句指出:“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高中化学

答:这个问题主要牵扯到课程标准和考试的关系问题了。《大纲》采取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方法。具体说来,必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选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大学对新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部分选修内容也纳入到了必考内容当中,比如诗歌鉴赏与评价、语言文字运用等。对于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考生必须作答,否则将失分;试卷中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试卷的明确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阅读文本作答,不能都选。

《大纲》把新课程标准中四个选修系列的文本阅读(注:选修系列中的“语言文字应用”不是文本阅读)整合成了两大类别,以材料包的形式呈现出来,即文学类文本(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阅读和实用类文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阅读,目的是便于命题上的方便,减轻命题压力。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类阅读文本的考查由于在必做内容“古诗文阅读”中已经出现,选考内容中不再涉及。

参考试题的选考内容中共两个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个大题各4个小题,各18分;而且他们当中对应的每个小题之间的分值也保持相等,以方便阅卷。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关于选做题难度相等的问题,比如两个所选语料阅读难度的问题、对应题目设计的难度问题等,命题人会尽最大可能非常慎重地来解决这一潜在的问题。难度只能大致相同,绝对一致是不现实的。退一步说,“难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考生有选择的自由。

在选考内容二选一的过程中,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学过的或者熟悉的内容作答;如果有把握,也可以选择自己没有选学的内容作答。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高考试卷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这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给我们提出的教学方面的要求在语文试题中的具体体现,是该方案最大的特点。

问:我们发现,在第二部分“考试能力要求”中,增加了能力层级F,即“探究”。能不能就这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答:增加“探究”这个能力层级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新课程标准里边要求学生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探究的能力,这是对语文学习的较高要求。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有难易之分,大家以为这样会增加整套试卷难度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必担心,毕竟“探究”只是一种能力要求(字面上的要求能否落实到试题中还很难说),主要限制在选考内容当中,选考内容中不可能出现过多的探究性题目,因为受所选语料、题目数量、考生答题时间、试卷难度系数等等的限制。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纲》所说的“探究”,从文学类阅读文本和实用类阅读文本所罗列的考点上来理解,应是基于对“作品”和“文本”自身的探究,即围绕“作品”和“文本”内部方面,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因此,在指导考生复习时,教师应准确恰当地给考生解读考点,不可无限“探究”。

问:各地市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名句名篇这6分怎么考?会不会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

答:首先回答第二问。根据第三部分“考试内容”制定的考试内容范围,名句名篇的考查不以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大家尽可放心。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旗帜鲜明地要求学生加强积累。中学生积累一定的具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和哲理意义的名句名篇本身是对祖国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也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引导考生复习好所学教材的同时,可适当参照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名句名篇,但不可无限罗列,增加考生更多的负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94019.html

相关阅读:高考英语冲刺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