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四种错误心态及失败案例解析
一、别把固执当个性
心态快照:或许他们坚信“不撞南墙不回头”,或许他们的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坚定,坚持目标是好事,但过于固执对于志愿填报来说未必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在高分考生身上最为常见,他们往往自恃分数优势,对某所名校或某个专业情有独钟,志愿填报时则会孤注一掷,最终等待他们的大多是落榜复读。
案例展示:2008年,四川省文科考生张某,高考成绩630分,超过一本线62分,这样的成绩足可以上个重点院校,但张某在考后知分填报的第二天,就走进了某校复读班。
原来,张某早在高考前就定下志向:只考虑地处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而且只读近年来新兴的专业——金融学,会计学、审计学等传统专业统统不予考虑。中央财经大学每年在四川省的最低录取分一般都会高出一本线70分左右,金融学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往往比学校提档线还要高出近20分,看到自己的成绩只比一本线高出不到50分,张同学料想自己可能不能被该校的金融学专业录取,但还是一意孤行,只填报一个院校志愿和一个专业志愿,并且专业不服从调剂。因为没有太大的把握被录取,交上志愿表后的第二天他就去复读了,竟然还立下决心:今年如不行,明年再来一次!
求学点拨: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财经这一门。填报志愿时,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独爱医学、独爱外语、独爱计算机……都反映了考生对某类专业的偏爱。但是,如果自己的实力有限或者实力不稳定,把专业志愿只圈在某个或某几个专业,而且坚持不服从专业调剂,如此一来,赌博的风险大了些,稍有不慎,便梦想落空。不能否认坚持理想是好事,但在高考这个残酷的战场上,孤注一掷多少显得不理智。把自己的专业志向范围放宽点,多给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即使最后没有被最满意的专业录取,上了大学仍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跨专业考研等渠道实现梦想。另外,通过大学的学习,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所爱未必是当初填报志愿时偏爱的专业,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选择多了路未必好走
心态快照:多一个选择就多一份被录取的保险,相信很多老师都这样指导过你填报志愿,可是你要清楚,这个命题成立的前提是前一批次所填的院校不能对后一志愿产生“截留”功效。这种心态大多产生在考生填报提前批志愿时,他们往往会忽略提前批次志愿的负作用,随意选择一所学校填报。如果选得好,那可以低分搏名校;选得不好,就只能低分高就了。
案例展示:2014年,四川省理科考生谭某,高考成绩597分,高出一本线64分。照这个成绩,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第一梯队的院校不考虑(每年录取线都在600分以上)外,谭某选择一本院校的范围还是比较大。但谭某向来喜欢上海、北京、四川三地的学校,再三考虑后,谭某在一本批次填报了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并把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志愿。从华东理工大学往年的录取线来看,谭某高于一本线64分的成绩是很有把握上该校录取线的。虽然谭某也很有信心,但看到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除了一本志愿外,还填报了提前批次志愿。他有些心动了:提前批次的志愿不要浪费了,而且还可以多一次录取机会……划算!在交上志愿表之前,谭某在提前批次志愿栏里随便写了一个院校和专业:华侨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并且服从专业调剂。
谁知,谭某最后拿到的是华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啊,我被提前批录取了,这华侨大学是什么学校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力如何?”……一大堆问题涌上,谭同学傻眼了。后经查询,得知华东理工大学的录取线是558分,谭某完全有希望被该校录取,但因为他填报了提前批次的华侨大学,且上线被录取。可要知道被提前批次录取后,考生则不能参加后面的录取。唉,上了心仪院校的录取线,却不能被录取,而意外被自己一无所知的华侨大学录取……虽说华侨大学也还不错,可这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欣慰。
求学点拨:有人说,提前批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填报提前批次确实给高考录取增加了机会,一些考生因为合理填报提前批次,实现了“低分高就”,比如某生的成绩上某二本院校比较困难,但在提前批填报该校的国防生 高中语文,当然考生不排斥当军人,最后通过提前批次国防生的录取实现了上该校的梦想;另一方面,如提前批次的志愿并非自己的理想志愿而不慎重填报,一旦被录取,则没机会参加后面的录取,像这个事例中的谭某与一本批次的理想志愿失之交臂。可见,即使要填报提前批次,也一定要在自己的意愿内选择,不能强求填报,更不能当儿戏。
三、不是每棵稻草都能救命
心态快照:分数没有优势,又十分渴望被某批次的大学录取,这是这类考生的普遍心态,因此,当一有征集志愿或者其他事关录取的信息时,他们就会将其视为救命稻草,毫不犹豫地抓住。诚然,把握机会是没错,可是如果当你渴望上大学的欲望冲破理智,那你做出的选择是否也会正确呢?
案例展示:2008年,四川省文科考生张某,高考成绩542分,已享受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但是还差二本线6分。看到二本无望,张某把精力都放在三本上。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张某在家长的支持下,将志愿圈在了成都几所独立院校上。从这几所独立院校往年的录取情况看,张某完全可以被录取,甚至可以选择好的专业,比如她喜欢的经济类、语言类专业。
就当张某对某独立院校的录取胜券在握时,在二本录取快结束时,当地招办的一个电话打破了这一切。原来四川省二本录取时,仍有部分院校未完成录取计划,因此省招办对社会公布征集志愿信息,其中地方招办负责联系一些有望被录取的考生征求意见。当张某听说江苏某校的少数民族预科尚有计划,想也没想,张某就填报了该校志愿。( )而民族预科是什么,该校的整体情况如何,张某根本没考虑,糊里糊涂地报考了,她只考虑到报着玩玩,多半没啥希望。结果没几天,张某却收到该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也意味这张某不会被三本志愿录取。和父母千里迢迢来到江苏报道后,张某才发现学校很小,位于一个小城市,而且跨省求学,气候、语言、生活、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想到自己要在这个城市这所院校读5年,诸多的不如意让张某后悔极了。
求学点拨:征集志愿其实是各省招办为减少落榜考生,让更多的考生能够走进大学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征集志愿院校多是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完成计划或想增加计划。一般来说,征集志愿的计划较少,可选择余地小,考生竞争也仍激烈,但可以给落榜考生提供了一次填报志愿的机会。然而张某的例子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即使征集志愿,考生也要遵循自己的志向,不能仓促选择,选择了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的高校及专业,都可能有张某这样的后悔。
四、知其一也要知其二
心态快照:高校和各地招办制定政策的初衷无非就是让高校录取到更多优秀学生,让更多优秀学生步入大学。对考生而言,有了政策就应该用好用足,以确保自己被录取。然而从往年的录取情况看,很多考生面对名目繁多的招生政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简单生硬地套政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案例展示:2014年,四川省理科考生李某,高考成绩472分,只比该省二本线低2分。看到这个可惜的成绩,李某心里特别矛盾:原本的实力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二本,可惜考砸了。填什么志愿好呢?二本还有希望吗?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三本肯定不能考虑了。难道真的只能选择高职专科或者复读?如果读专科,是不是太委屈?就在李某犹豫不决时,一个亲戚告诉他,可以试着利用政策上二本:省属西南林学院的农林类专业在同批次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录取不满时,可对线下10分以内的第一志愿考生从高分到低分向学校投档,学校从中选录有农林专业志愿的考生。也就是说,李某如果在二本志愿填报该校的农林类专业,还是有机会被录取的。虽然结果不能确定,但前期抓住这个上二本的机会还是不错的。另外,李某对专业选择也不挑剔。看到一线曙光后,他满怀信心地填报了二本志愿和高职专科志愿。
结果,李某被成都某专科学校录取。在网上查询录取轨迹时,李某发现自己的档案根本没有投给西南林学院。为何?事后才发现自己填报有误,李某填报该校的专业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而这些专业恰恰不是农林类专业(属于农林类专业的,在专业名称后面是有备注的)。李某根本没注意到备注内容,以为选择这所农林院校的任何专业就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了……“唉,如果我填报志愿仔细点,选择农林类专业,我就有机会上二本而不至于落入专科啊!我真是白白错过了好政策啊!”
求学点拨:长期以来,国家在招生政策中对第一志愿报考农林地矿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考生 “加分投档”或“降分录取”,鼓励更多考生报考。加分分值一般是10~20分,各省政策不同,考生应注意。如上海,连续几年都对一本批次、二本批次、三本批次中填报外地普通高校的考生,投档时给予总分加20分的优惠政策。如重庆规定农村独生女报考在渝院校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可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利用好这些政策,其实给志愿填报多加了一道保险锁。但是,考生在利用这些政策时一定要仔细研读高校招生章程,如果自己实在把握不准,则可以致电高校招办咨询。否则像案例中的李同学,那只能徒留遗憾了。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 [考生如何填报新增专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98716.html
相关阅读:[数学]:2014北京高考考试说明的几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