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点汇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易错点 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 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 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 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 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 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 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 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 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 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 的联系。

易错点 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 建官僚机 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 5 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 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 1762 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 6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 7 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1)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 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 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 游历、经商和传教; (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 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 年 9 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 国的一切特权" 。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易错点 8 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 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 的发展。

(3) 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 。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 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点 9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

【易错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 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 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 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 义国家。

(7) 《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 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点 10 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易错分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4) 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主张:(1)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2)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3)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易错点 11 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易错分析】: 对二者的比较:

(1) 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 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 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 阻碍了这些国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 "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 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 "亚洲的觉醒"的领导 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 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亚洲的觉醒" 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 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 "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易错点 12 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 系。 ②从中国方面来看: 当时, 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 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 ,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美经济交流日 益密切。

易错点 13 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 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 (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点 14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 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 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 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 ,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点 15 对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美国 1787 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 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点 16 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 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点 17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 度。

易错点 18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因 素:美苏的威胁。④直接原因:1950 年, "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 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易错点 19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 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 ,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 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 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 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 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易错点 20: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因素。 自唐朝晚期以来, 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 南下, 使南方免遭战祸。 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易错点 2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分析】: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 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 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易错点 22: "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分析】:缺乏对"海禁" 、蜜罐锁国政策相应了解。

(1)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 ,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 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体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②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 联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3)清朝的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 走私等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点 2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易错分析】:缺乏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的条件的深刻认识。下面梳理一下:

(1)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被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 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农产品、手工业品被广泛投入市场、 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 ②商人发财后往往买田置地,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积累, 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易错点 2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下面总结一下: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 小。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5)税种由繁多到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易错点 25:重农抑商政策

【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了解。下面梳理一下:

(1)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 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 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 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政策中的 "重农"是正确的,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易错点 2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易错分析】: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认识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进步。

(1)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 商业的发展。

(2)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 。

(3)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 会问题,因此"抑商" 。

(4)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但到了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统治者仍推行这一政策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辩证地看, "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地抑制商业发展 则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易错点 27: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

【易错分析】:缺乏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的正确理解。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 18 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但是正常的 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 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 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 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

(2)在 18 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易错点 28: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迹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了。

表现: (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2)农产品的商品化。

原因: (1)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在中国掠夺原料;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优势,自然经济缓慢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易错点 2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

【易错分析】:没有认识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

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 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 (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易错点 30: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易错分析】:缺乏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表现: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开始就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特点:19 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3)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 1912 年到 1919 年,从中国新建厂矿有 600 多家,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4) 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 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 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 1941 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 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 80%,这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

(5) 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 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 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易错点 3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订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 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 保障。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展。? 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 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 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易错点 3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易错分析】:不能有效认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 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 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

(2)1953 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 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者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点 3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

【易错分析】:对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

(1)1950 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 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 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易错点 34: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政策

【易错分析】: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认识不清。

英国方式:圈地运动。影响: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 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

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十年内付清。影响:①当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挽救了革命;②长远: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方式:颁布《宅地法》。影响:①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扭转了战争形势;②长远——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促进西部领土的开发及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俄国方式:农奴高价赎买份地影响:①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方式: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影响: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 展。

易错点 35: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

【易错分析】: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陷入一点论,只看到破 坏性作用,看不到建设性作用。 (1) 评价英国的 "圈地运动" 从道德标准来看, 。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是一场 "羊吃人"的运动;但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英国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 料等。

(2)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 。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一部 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促进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3)评价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生 产力标准来看,殖民扩张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 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 3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易错分析】: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

(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易错点 37:世界工业化进程

【易错分析】: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缺乏全面有效地了解。

(1)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

(2)19 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起之秀德国也 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4)在西方殖民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

(5) 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 2008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德国,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跻身世界第三。

易错点 38: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与当今的经济危机

【易错分析】:不能全面比较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

(1)相同点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都开始于华尔街股市下跌。 ③由一国波及到多国,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于世界市场形成。 ④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2)不同点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着力于各自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

易错点 39: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

【易错分析】:对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的原因认识不清。

(1)二战后两国都实行了一定的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2)两国在战后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3)两国政府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两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

(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

(6)两国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易错点 40:经济全球化

【易错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 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kao/997567.html

相关阅读:高考第一轮复习三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