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纯word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望江县~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哲学浓缩和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和价值。将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从我国古典绘画中尤其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 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的古典绘画艺术影响至深至广。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家在天和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旨趣并不相同,却又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逻辑思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及统一,以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③儒家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尊重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万物平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强调的这种物我交融的心态,是天人合一状态中最理想的境界。这些言论和典故,为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加以广泛深入的运用。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只有排除一切烦扰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时,才能做到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南宋罗大经的“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就是在抒发自己绘画创作活动中的“物化”合一的状态。中国古典绘画家历来坚持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有我在,我中也有自然。 ④道家哲学提倡“有无相生”,注重“无”的作用。在老子看来,宇宙之本为“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不似之似,画家以此来实现对“道”的体验。古典画家不会对物写生,看一笔画一笔,而是不役于物体的外表,在似与不似之间,方可追寻到万物“道”之本源。因此,他们笔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万物,并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一种负载着画家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的自然。如齐白石语:“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形”是气之粗,“神”才是气之精。道家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的创造性及审美的风格上,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深远的韵味。此外,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画家的“有”“无”绘画思想的潜移默化也很明显。在绘画中,画家描绘客观物象不是目的,如何让画笔下的物象能更好地体现“道”的意境才是画家的着力点。 ⑤中国古典画论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模糊反精到,虚空见充实”等众多理论的源生,正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支配下艺术上的具体体验。苏东坡说过,“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中国传统画家不以表面的逼真和酷似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主张“言忘意得”。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就成了判断作品成败得失的标准。画面赏心悦目固可称为“美”,无限的余韵那才称“妙”,人们往往对那些远远超于物象之表、意趣出神入化的作品给予最高的评价。(选自《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10月19日《光明日报》)1.联系上下文,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中国古典绘画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从中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B.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渗透和影响,从中最能够体会到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C.中国古典绘画富有内在韵味和价值,这种“韵味和价值”直接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D.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其中以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有无相生”影响最大。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第①段站在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历程的高度,揭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指出从古典绘画中能体会到古代哲学精神。B.②③两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古典绘画影响极大,再分别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展示其对中国古代画家的影响。C.④⑤两段,论述的是道家哲学中“有无相生”思想对中国古典绘画的景物特点、创造性以及审美风格乃至创作理论、艺术追求、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影响。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思路清晰:先总说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国古典绘画存在重要影响,再分述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及“有无相生”思想的影响。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个流派对于今天、人文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在绘画实践中,如果能像罗大经所说的那样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就能创作出佳品。C.在中国古代画家笔下,自然万物并非纯粹的客体,而是画家内心体验的载体,是“道”的体现。D.是否有“意”是中国传统画家判断作品高下的标准,那些虽不逼真却有意趣的作品往往能获得好品。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偃,字仲弘,庐江潜人,司空尚之中子也。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除中军参军,临川王义庆平西府主簿。召为太子洗马,不拜。元嘉十九年,为丹阳丞,除庐陵王友,太子中舍人,中书郎,太子中庶子。时义阳王昶任东官,使偃行义阳国事。 二十九年,太祖欲更北伐,访之群臣,偃议曰:“伏计贼审有残祸,犬羊易乱,歼殄非难,诚如天旨。今虽庙算无遗,而士未精习。缘边镇戍,充实者寡,边民流散,多未附业。控引所资,取给根本。亏根本以殉边患,宜动必万克。无虑往岁挫伤,续以内衅,侮亡取乱,诚为沛然。然淮、泗数州,实亦雕耗,流佣未归,创痍未起。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窃谓当今之弊易衄,方来之寇不深,宜含垢藏疾,以齐天道。”迁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元凶弑立,以偃为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权要,时为寒心;而尚之及偃善摄机宜,曲得时誉。会世祖即位,任遇无改,除大司马长史,迁侍中,领太子中庶子。时责百官谠言,偃以为:“宜重农恤本,并官省事,考课以知能否,增俸以除吏奸。责成良守,久于其职。都督刺史,宜别其任。” 改领骁骑将军,亲遇隆密,有加旧臣。转吏部尚书。尚之去选未五载,偃复袭其迹,世以为荣。侍中颜竣至是始贵,与偃俱在门下,以文义赏会,相得甚欢。竣自谓任遇隆密,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及偃代竣领选,竣愈愤懑,与偃遂有隙。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意虑乖僻,上表解职,告医不仕。世祖遇偃既深,备加治疗,名医上药,随所宜须,乃得瘥。时上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素好谈玄,注《庄子?消摇篇》传于世。 大明二年,卒官,时年四十六。世祖与颜竣诏曰:“何偃遂成异世,美志长往。与之周旋,重以姻媾,临哭伤怨,良不能已。往矣如何!宜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本官如故。”谥曰靖子。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九》)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伏计贼审有残祸 计:料想B.歼殄非难,诚如天旨 殄:消灭C.而位次与偃等未殊 殊:特殊D.与偃遂有隙 隙:隔阂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召为太子洗马 若属皆且为所虏B.亏根本以殉边患 舟遥遥以轻?C.控引所资 及其所之既倦D.往矣如何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偃出生于官宦之家,年轻时便踏上仕途,历任多种官职。但他仍能够保持气节,在朝廷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坚持不拜见皇帝。B.何偃不赞成北伐,于是采用迂回曲折的劝谏策略,先承认贼寇易灭,朝廷筹划完备,再说明己方面临着种种困难,不宜出兵。C.何偃深受宋世祖的器重,不仅多次被封官加爵,而且与皇帝结成了儿女亲家。在何偃死后,皇帝还亲自下诏表示哀悼,并追赠官爵。D.何偃与侍中颜竣本为同僚,当初也曾以文相交,关系融洽,但后来却受到权倾一时的颜竣的忌恨。这使得何偃十分不安,以致发病。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互起。(5分)译文:(2)宜重农恤本,并官省事,考课以知能否,增俸以除吏奸。(5分)译文: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田 家陈师道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秋来公事①急,出处不待时。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注]①公事:这里指服劳役。8.本诗丛哪些方面来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概括。(4分)9.有人说,诗歌一二句“句拙而意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做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是日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乙: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③久在樊笼里,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④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⑤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纯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002554.html

相关阅读:湖南省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三校联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