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联考地理试题命题人:周海云 审题人:邹松刚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水库具有多种功能,如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并且能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下图甲是某水库洪水时径流调节示意图,图乙是某水库蓄水前后对库区周围地区降水量的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水库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是 A.t1 B.t2之前 C.t1之前 D.t22A.水库中心区蓄水后冬季气温升高,大气上升运动旺盛 B.常年在高气压的控制下 C.蓄水后夏季水域增温慢,大气的上升运动不旺盛 D.蓄水后水汽蒸发量变大 3A.洪涝灾害频繁 B.流量趋向稳定 C.诱发地震、滑坡 D.鱼类绝迹 日期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天气状况小雨小雨小雨晴天晴天晴天平均气温().518.519.7相对湿度(%)34-9390-9570-9562-9459-87-894.18日至2日期间市经历的是(? ? )A. 锋面雨B. 对流雨C.台风雨 D.地形雨5.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湿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B.日至日期间,可能有冷锋过境C.21日比20日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D.日最有可能出现“回南天”现象6.“渝新欧” 国际铁路大通道①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②有利于欧③有利于扩大亚欧经济的④促进亚欧经济走廊的形成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7.据悉,。①空箱回程 ②开行频率③沿线部分铁路企业运费定价过高 ④沿线自然灾害多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位于三个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合作设计了一个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于6月22日,各自在当地正午前后,测量1米高立杆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据此完成8~10题。8.甲、乙、丙三地由到的顺序是A.甲、乙、丙 B.丙、甲、乙C.乙、丙、甲 D.乙、甲丙9.当地测得影最短时,地时是A.5时 B.7时 C.19时 D.17时10.甲图所示位于我国某省,下列对联中可反映该省地理特征的是A.B.C.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D.11.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集中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A. B. C. D. 12.基础设施A. B. C. D. 3~15题。13.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A.占耕地少B.耐涝C.抗病虫害D.耐旱14.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B.冻害C.台风D.洪涝15.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A.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C. 降水少,地形平坦?D. 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下图4为某区域路网示意图,表2为当地路况资料。据此回答第16--17题。16.A. ? B. C. D.17.若你是救护人员,要在最短时间内由Z点赶到S点救助伤者,你该选择下列哪一条路线A.ZX→N→S? ? B.ZQ→P→W→S C.ZQ→S? D.ZQ→W→S图7是北半球亚欧大陆,某条自东向西外流河流的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读图回答18~19题。18.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补给分别是( )A.雨水、 雨水 B.高山冰川融水、 雨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D.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19.该河流沿岸植被很可能是(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甲图中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中是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中最著名的海岸“女王头”。据此回答以下20-21题。20.“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喷出作用C.岩浆侵入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21.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化学溶蚀、风力侵蚀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C.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索契(俄语:Сочи,拉丁字母转写:Sochi),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格鲁吉亚接界处、黑海沿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平均气温5.96.58.312.116.119.922.722.619.615.111.67.9降水量184.5117.2116.0112.889.699.793.3111.7134.0132.7177.0203.222. 对索契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C. 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D.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23.影响索契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①地形 ②大气环流 ③洋流 ④海陆位置A.B. C.D. 地表单位面积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随坡度不同而不同。读某山地坡面七月份太阳辐射量图。回答24~25题。24.七月份,该山地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差很大,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植被状况 B.太阳活动 C.人类活动 D.天气状况25.有关该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山坡坡向属于迎风坡、阴坡 B.该山地可能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该山坡坡向属于背风坡、阳坡 D.该山地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新疆阿拉尔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阿拉尔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长绒棉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1)据图说明阿拉尔成为“绿色岛屿”的主要自然条件。(2分(2)阿拉尔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是否合理?试简述理由。(4分材料二:某中等城市布局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3)在甲、乙、丙、丁四处开发房地产,何处可以称得上“地王”?理由是什么?(4分 (4)丁处铁路、公路交会,经常发生堵车和交通事故,现已建立交桥,但仍然拥堵,原因何在?(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材料二: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材料三: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材料四:“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材料五:如图(1)根据材料一,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4分)(3)读材料,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藏地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8分)(4)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4分)(5)马帮运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较为单一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原因有那些?(8分)26.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图为伊朗区域图,该国中北部的卡维尔盐沼,荒无人烟,面积达77000平方千米。该国东北部盛产藏红花,生产的藏红花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三。(1)根据材料,分析图中沼的因。(4分 (2)根据材料,从地形和气候方面推测藏红花生长的适宜环境。(4分)地理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CBADACBCAAA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DBDBBBDDCADD25.B26. (14分).(1)位于沙漠边缘,地处山麓洪积扇地区;(1分)位于多条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1分)(2)合理:(1分)①阿拉尔耕地资源较为充足;(1分)②发展棉花生产有利于接纳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1分)③发展棉花生产有利阿拉尔经济发展。(1分)不合理:(1分)①当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1分)②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导致水资源枯竭,甚至土地荒漠化;(1分)③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1分)(3)甲处(1分)理由:①甲处远离工业区和闹市区。位于城市的上风地带;(1分)②甲处位于天然林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1分)③甲处靠近交通线,交通方便,出行方便。(1分)(4)①附近工业集中,运输量大;(2分)②随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增,公路交通流量增大;(2分)③该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仅有一条。(2分)(任意两点) 27.(2分)(1)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分)。地处盆地内部,热量不易散失;(分)。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冬季气温较高。(分)(2)距离产地较近;(2分) 水陆交通便利。(2分) (3) 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雾天气更佳;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叶生长。(4分)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2分) 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039721.html
相关阅读:届高三地理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