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舱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小题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影响着城市的“和谐”。【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记》《论语》中;另一方面,西方先贤如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只是到了今天,“和谐城市”的模式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又提出了新的挑战。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同样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理想状态。【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B【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选项为“‘和谐’与‘文化’ 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选项偷换概念。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B.文约理赡 赡:充足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暗中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 )(3分) ①朕无后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⑥废朝三日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解析】【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河南省濮阳市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045988.html

相关阅读:浙江省瑞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国际部 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