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第Ⅱ卷共6小题,满分160分。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12.关于儒学的起源,《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认为儒学是由继承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传统而产生的。周公的王道政治主要是指A.王位世袭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与礼乐制 D.郡县制13.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14.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15.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其中在1901-1911年间设立的民用工矿企业达650家,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③列强忙于一战,放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6.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1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D.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8.”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展出的35部优秀电影中,大部分是1959年拍摄的,这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19.1933年罗斯福政府批准了《房产主再放款法》,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城市小房主,帮其赎回抵押的房屋,后又通过《房产主贷款法》(1934年)和《国家住宅法》给小房主提供小额修房贷款,并使部分市民可以租到房价低廉的住宅。这些举措A.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困境和不满 B.加强了美国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C.通过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来增加就业 D.整顿了金融秩序为新政的推行奠定基础20.近现代史上,科技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产生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火车司机 ②网络作家 ③空姐 ④汽车维修员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21.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在《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提出:“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障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这表明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改革C.萨哈罗夫这一观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提供指导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22.某国际性组织的章程: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这一组织是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盟23.右图绘画作品的主要特征是 A.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B.寻求日常生活中的光和色的美 C.讴歌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 D.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第 Ⅱ 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桀骜不驯的黄河和漠北游牧民族的袭扰,迫使平原地区各部落联合互助,由此铸就华夏国家雏形,确定大一统专制政体。开明专制,辅以王道仁政思想,世代延续,形成“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而共和制最早起源于雅典城邦制度,启蒙运动后更以法国大革命为型范,突然引进到中国所造成的岂止是水土不服?当我们为武昌起义欢呼时,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廷腐败政治的终结,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特有政治文化顽固坚韧的历史惯性。告别帝制,无疑代表着民族的进步与觉醒,但千年制度解构所必须缴付的代价,也是革命党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又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 ——郑曦原《共和十年》(1911-1912)政治篇问题:(1)请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8分)(2)近代中国“千年帝制解构”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作了哪些努力?(6分) (3)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哪些理想政体?而美国又是怎样实践的?(8分)(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时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和平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梅州市高三一检文综(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16 :C B D C D 17—21 :B B A D B 22—23:C D二、非选择题38.(1)中央集权制度(专制政体);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以民为本。(6分)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或: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分)(2)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6分,任三点即可)(3)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政体(或共和政体)。(4分)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以三权分立为显著特点的联邦制共和政体。(4分)(4)政体的选择是与国情相适应的;治理国家应做到以民为本;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走向民主共和(向民主化发展);走向民主共和要经历艰难曲折;思想解放是政治(革命)运动的先导(基础)等。(4分,任二点即可)39.(1) 丝绸之路(或商业活动,中外贸易)。( 2分) 史实: ①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新发展。②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6分。学生列举其他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3)新变化:有专门机构,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自强图存服务;翻译的内容从西方科技发展到西方政治制度。(6分)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向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085458.html
相关阅读:上海市虹口区高考一模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