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届高三零诊测试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罹难lí 榫头sǔn 蚕食cán 冠冕堂皇guānB.斗笠lì 歃血shì 蔗糖zhé 蓊蓊郁郁wěngC.星宿xiù 袅娜nà 杜撰zhuàn 椎心泣血zhuīD.鞭笞tà 斡旋wò 婆娑suō 光风霁月qí2.下列词语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斑斓 九宵 众口烁金 股肱之臣B.深邃 睥睨 谴词造句 汲汲可危C.敷衍 商榷 夙兴夜寐 旁征博引D.翔实 取谛 蝇营狗苟 李代桃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补偿政策优厚,红星小区的搬迁工作非常顺利,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已是十室九空,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B.严冬时节,她在料峭寒风之中踽踽独行,天地之大却不知应当去往何处。C.高速公路上出现横向裂缝时要及时处治,否则冬天灌进雨雪水冻融后,道路将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D.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触手可及的活的史书。试题分析:A项“十室九空”形容因灾荒、战乱或横征暴敛而使百姓破产流亡的萧条景象。B项“料峭” 指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拥有航母之后,更具大国“形象和气质”。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海洋主权争端,航母的投入和使用无疑将增大中国有效解决问题的筹码和力度。B.香港政府规定,3月1日起,离境人士携带奶粉出境,每人不得超过1.8公斤,违令者最高将被罚款50万港元或监禁两年的处罚。C.近年来光棍节成了一个流行的节日,商家自然也不希望错过这样的日子,尤其是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早早就展开了打折促销的宣传攻势。D.《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时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 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的方式。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节选自.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规模巨大,传统信息技术难以处理。当信息严重过剩,总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就会成为人类的负担。B.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C.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D.“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信息多多益善的想法,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知识”不再“就是力量”。 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使数字化信息失速狂奔。 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超过98%,这些数据是为了说明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 D.“印刷时代”也即“机械复制时代”,因为印刷术使得知识可以大量、快速地复制,但这种复制也是缺乏创新的,“机械的”。【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报纸《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纷纷出售资产甚至倒闭,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脉搏。 B.“大数据”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领域,而必将是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否则不可能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C.要科学应对“大致据”时代的挑战,首先要改变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和方式。 D.增强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管控力度,同时加紧研发信息处理技术,提升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这是人类应对“大数据”挑战的有效途径。三、阅读下面大臣给唐太宗的奏疏,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倚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德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余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陛下宠遇诸王,颇有过厚者,万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昔魏武帝爱陈思王,及文帝即世,囚禁诸王,但无缧绁耳。然则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干此。”疏奏,上称善久之。(《资治通鉴?第195卷?唐纪11》,有删改)【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 隆:发扬B.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 因:沿袭C.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 追:追悔D.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剌史、县令 治安:治理得好【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B.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C.武帝承其丰富之资 阉竖恐终为其患 《张衡传》D.然刚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 《墨子?公输》【小题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5分)(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5分)【小题4】文言文中,第1段末尾说“岂得但持当年而已”,第4段末尾又说“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上古帝王以恩惠凝聚人心,人们不能忘怀的缘故。汉代以后历代王朝,多者六十年,少者仅二十多年,均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就以近代以来的四川省眉山市届高三零诊测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090935.html

相关阅读:河北省冀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