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_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一、选择题 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艺匠陶。”由此类推,王、候、公孙等姓氏应源自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答案】C【gkstk解析】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题属于文史常识题。材料给提供了有关中国姓氏的某些起源,让据此类推有关王、侯、公孙等姓氏的来源,在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属于爵位的称呼,据此可以知道,答案中的C更符合题意。 2.“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青铜厅开始对公众开放,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母”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这种读法的主要依据是 A.宗法制度  B.礼乐制度 C.分封制度 D.甲骨文的书写特征【答案】B【gkstk解析】考点:礼乐制度。“后”是古代对王或者皇帝的妻子的尊称,不是什么人的妻子都可以用这个词的,所以这是古代登记制度下的一种现象,属于古代的礼乐制度,故选B。 3.政治学博士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的疏远 D.铁犁牛耕的出现【答案】D【gkstk解析】考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材料中的“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说明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题目问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由于这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其根源,故选D。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为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汉初实行分封导致七国之乱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gkstk解析】考点:郡县制。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以知道A对,但是柳宗元的主要意图是想说“秦制之得亦明矣”,所以A不合题意;由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可以看出B正确,但也不合题意,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D;所以C最符合题意。5.西汉时期,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确定西汉早期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的决定 B.国家大事丞相都要参与决策C.丞相位高权重 D.“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答案】C【gkstk解析】考点:丞相制度。材料提供的信息:“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在西汉早期,皇帝做决策需要征询丞相的意见,而材料中丞相最终驳回了皇帝的主张,可见丞相位高权重,故选C。6.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A.改变了最终奋斗目标 B.赞同国民党统治政策C.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答案】D【gkstk解析】考点: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日本刚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而且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方针,为了对付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敌人,中共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政策,以此来与国民党合作,为集中全民族力量抗日,所以选D。 7.“如果把……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1949年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材料中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协商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gkstk解析】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主要讨论关于新中国建立的会议,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战略部署都是在这个会议上制定的,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的工作就是具体落实了,结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反映的是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所以应该选A。 8.2005年12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 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答案】C【gkstk解析】考点:“九二共识”。这一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九二共识”是一九九二年由两个非官方组织(海基会与海协会)代表在香港会谈时口头协商形成的共识,即只有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观点,所以应该选择C。9.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图所示。此战略设想主张A.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答案】D【gkstk解析】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我国的这一外交设想并没有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因为图示中的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经合组织都是属于区域型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合作但不结盟的关系,故排除A;由于题目不只提到亚太,还有亚欧的关系,所以B表述片面,也排除;C项不合题意,因为题目根本没有提到联合国;故只有D符合题意。 10.丹尼斯.舍曼等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这段话显然是在描述古希腊A.不够完善的民主制度 B.小国寡民的城邦结构C.粗糙暴烈的法律体系 D.狂热殖民的经济生活 【答案】A【gkstk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评价。古希腊最引以为荣的就是城邦制度中的民主,尤其是雅典民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11.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古罗马法学家负责整理、编纂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当时,这一著名法典 A.因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而制定 B.最终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C.实质上始终是古代罗马的基本法 D.首次遏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答案】B【gkstk解析】考点:《民法大全》。《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此大全是罗马法的精华和集锦,它总结和汇集了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对罗马法的广泛传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12.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答案】D【gkstk解析】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材料说到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后,“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之后的新一届帝国议会通过了前述草案,这意味着帝国议会受到了首相的制约和限制,故选D。13.到1783年,美国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多美元的纸币,由于没有足够的硬币与物资保证,最后几乎一文不值。1784年,大约370万英镑的货物输入美国,而美国输出品价值仅75万英镑。由于可信用的货币稀缺,某些地方又恢复了原始的以货易货方式。美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生政权缺少经济管理经验 B.中央政府缺乏管理经济的强制权力C.对外贸易交往中竞争力较差 D.州与州之间缺乏经济交往的协调力【答案】B【gkstk解析】考点:联邦制建立的背景。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1783年,当时美国已经完成了北美独立战争,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由于当时松散的邦联,各州的权力较大,而邦联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力来管理经济,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这种情况,所以引发了广泛的思考,最终建立了联邦制,故选B。 14.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当选后应宣誓如下:“我郑重宣誓我必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在法律上英国议会权力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 B.英国君主立宪制对美国联邦共和制影响巨大C.美国联邦共和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更为优越 D.美国总统无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答案】A【gkstk解析】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的权力逐渐受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月考_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100528.html

相关阅读:浙江高考文综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