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专题茂名市一模10.阅读下面的,然后回答问题。(7分)溪村即事?周权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1)古人曾赞“寒翠飞崖壁山翁10.【古诗鉴赏】 (7分)(1)“飞”字用得准确传神,“化静为动”,写出了青松长在悬崖峭壁如飞之状,显出傲岸挺拔的风姿。(2)通过描写了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春日怀秦髯 (宋)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①听晓莺。注:①日边:指天子近旁或国都。(1)颔联中使用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10、(1)①“花迎人笑”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②“花如解语”化用典故,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表现手法1分,分析2分,①②两点答出一点即可)(2)答:“晚节渐于春事懒诗人年事渐高,病躯却怕酒壶倾赏花既已无意,饮酒又为病体所心情抑郁、颓唐突出心情的落寞、。广州市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10.(7分)【(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2)(4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东莞市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1)本诗是围绕首联中哪两个字来写景?请作简要分析。 (3分)(2)诗歌尾联表达情感的手法新颖别致,请简要赏折。(4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蝶恋花?春暮李冠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攻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谁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1) 词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写的,请简要分析。(5分)(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2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 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3分)(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4分)10.【古诗鉴赏】(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答对任意4点得3分,3点得2分,2点得1分)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答对任意2种手法即可。其中手法正确可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注】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4分)?(2 ) 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10、(1)“宿”字,写花影象安睡在庭院中一样(1分); “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1分);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1分);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寂静而不乏生机,与人事疏离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1分)。(2)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2分)。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1分)(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附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孟一派。 广东省各大市及部分名校1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207412.html

相关阅读: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