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48分) 第I卷(选择题,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 载了周王……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这一文物( ) A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 B反映了士地侧澎制度已经形成 C、是研究西周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 D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附举盛句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4、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乓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5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6、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 ) A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7.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8.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9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10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 B联郎制 C代议制 D三权分立11.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12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意在(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13.(28分)危机一词,含有险境和机会并存的意思。某种意义上,改革就是倒逼促进的,危机成为改革的催化剂。面对社会巨变、社会危机,应当审时度势,坚持合乎潮流的制度创新,化解危机,促进社会转型,实现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关东的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战国时期,随着锋利的铁制兵器和强弩的发明,骑兵和野战取代了车阵战,军队主力由大量的农民取代了少量的“国人”,战争的领导权由拥有专门知识的将军和兵法家取代了国君或卿大夫。秦国为首的国王任命官吏去管理新征服的土地,为了吸引农民参战,出现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根据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十六讲》和《史记?商君列传》等选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促进了秦国哪些制度变革?(4分)产生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影响。(4分)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用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而被迫采用了试验性疗法,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吴于厘济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留下了深远的影响”。(6分)材料三:中国进口贸易激增,从1926年的17亿多元增加到1932年的22亿元。出口却大大 下降,由1929年的将近16亿元降到1932年的7亿多元。1932年入超增加到8.6亿元,比1926年增加了114.6%。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在1930年到1936年的6年中, 平均每年增加1.33亿美元。……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为55.46亿元(不包括东北地 区在内),其中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由20年代的51.6下降为35.3%;本国资本由20年代的48.4%上升为64.7%,其中官僚资本比重由26%上升为35.9%;民族资本主义资本比重由22.5%上升为28.8%.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论坛》(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36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背景和发展状况。(8分)说明1936年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原因和影响。(6分)14.(24分)“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身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客, 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凯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4分) 材料二;早在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we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人,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 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苹果派等,举不胜举。“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 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产生了写一部《糖史》的念头。 —摘自季羡林(糖史》概述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 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摘自季羡林成书于1998年的《糖史》(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4分)结合具体史实,说明随后三四百年间这种观念是怎样被逐步突破的。(6分)材料四:中国1958-1963年粮食产量、征购比率与人均占有粮食量(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造成1959-1961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6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2249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