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分)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寒冷季节,植物细胞中自由水含量相对降低
B. 在线粒体和核糖体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有水生成
C. 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肉抽搐
D. 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Na+有关
考点: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 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2、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过程、核糖体中进行的脱水缩合过程、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
3、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Na+、Cl?有关.
解答: 解:A、寒冷季节,植物细胞代谢速度减慢,自由水含量相对降低,A正确;
B、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过程、核糖体中进行的脱水缩合过程均有水生成,B正确;
C、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Na+、Cl?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作用,细胞器的功能、无机盐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2分)如图所示的四个方框代表乳酸菌、衣藻、蘑菇和蓝藻,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下列物质或结构可能出现在阴影部分中的是( )
A. RNA B. 染色体 C. 核膜 D. 内质网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
肽聚糖 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
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
核仁,DNA不
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
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DNA 拟核:大型环状
质粒:小型环状 细胞核: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在线粒体、叶绿体中
举例 细菌、蓝藻、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
共有结构
物质 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
解答: 解:A、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细胞,衣藻和蘑菇属于真核细胞,阴影部分代表共有的结构或物质,细胞生物中都有RNA这种核酸,A正确;
B、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B错误;
C、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C错误;
D、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中没有,因此内质网不可能出现在图中阴影部分,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考生要明确所有的细胞生物均有核糖体,并且遗传物质为DNA,而细胞生物中均存在RNA;识记原核细胞中除了核糖体外,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3.(2分)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都是蛋白质
B. 腺苷是构成ATP、RNA和DNA的基本单位
C. DNA和RNA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 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可能相同
E. 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都是蛋白质
考点: 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解答: 解:A、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是脂类物质,A错误;
B、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的,是ATP、RNA的基本成分单位,不是DNA的成分单位,B错误;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蛋白质的多样性是由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决定的,所以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正确;
E、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有的是蛋白质分子如胰岛素等,有的是脂质如性激素,还有神经递质等,E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大分子的构成和功能,意主要考查考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4.(2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与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B.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 中心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 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并且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解答: 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具有双层膜,A正确;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正确;
C、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C错误;
D、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明确中心体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属于简单题.
5.(2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糖类代谢的部分途径,大写字母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骨骼肌细胞中
B. 物质Y只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C. 物质M、N分别代表乳酸和水
D. 物质Y、M、N中的氧元素都来自于物质X
考点: 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糖原是多糖,彻底水解后生成葡萄糖,故X是葡萄糖,Y为丙酮酸,M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N为有氧呼吸产生水.
解答: 解:A、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错误;
B、物质Y为丙酮酸,可存在于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B错误;
C、据分析可知,物质M、N分别代表乳酸和水,C正确;
D、物质N水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氧气,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人体内能源物质代谢途径,属理解和识记水平,有一定难度,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6.(2分)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正确的是( )
A. 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B.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分子因浓度不同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C.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需要进行水浴加热,才能呈现紫色反应
D. 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 1、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不能选西瓜、血液(含葡萄糖)、含还原糖的绿色叶片等做实验材料,以避免颜色的干扰.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4、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它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解答: 解:A、西瓜汁本身是红色的,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不能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A错误;
B、纸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分子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则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B错误;
C、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成紫色反应,先加氢氧化钠2ml,再加3?4滴硫酸铜,C错误;
D、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需要找到分生区,特点是细胞排列紧密,成正方形,细胞分裂旺盛,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还原性糖的鉴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2分)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无核膜及细胞器膜,因而不具生物膜结构
B. 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C.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D. 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时,核膜逐渐消失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 1、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真核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而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因此不具有生物膜系统.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3、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解:A、原核细胞有细胞膜,具有生物膜结构,但无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B正确;
C、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逐渐消失发生在前期,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特点、生物膜系统、细胞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识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2分)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④不是一个完整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DNA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
D. 构成⑤⑥⑦⑧的共有元素是C、H、O、N、P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 1、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这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空间结构外侧,形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2、题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⑤⑥⑦⑧分别是G、G、C、T,⑨是氢键.
解答: 解:A、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④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因为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C)属于两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B正确;
C、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解旋酶使得氢键断裂,DNA聚合酶连接不同脱氧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C错误.
D、已知⑤⑥⑦⑧分别是G、G、C、T,它们共有元素是C、H、O、N,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结合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2分)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分子物质均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 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C. 分泌蛋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到细胞外
D. 抑制细胞呼吸对细胞吸收K+的速率无影响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并且能够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答: 解:A、有的小分子物质如水、甘油等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而有的小分子物质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则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A错误;
B、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均是顺浓度梯度运输,所以都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分泌蛋白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到细胞外,C错误;
D、由于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抑制细胞呼吸对细胞吸收K+的速率有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能够识记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分别从运输方向、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等方面进行区分识记.
10.(2分)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 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合理的方法是自交
D.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生物遗传的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据此答题.
解答: 解:A、若以A、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在一个种群中,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正确;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
C、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C正确;
D、由于测交是与隐性个体杂交,而隐性个体只能产生1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通过测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孟德尔的解释、验证方法及结论,理解测交法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2分)(2019•徐州模拟)如图为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第二次观察(d)和第一次观察(b)形成对照,第三次观察(f)和第二次观察(d)形成对照
B. 该实验用显微镜主要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液泡的颜色和大小等
C. 如果将蔗糖溶液换成浓度适宜的KNO3溶液,则可以省略e过程
D. 增大蔗糖溶液的浓度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且不影响细胞的活性
考点: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 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的是正常细胞,第二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开,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小,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与上述现象相反;适宜浓度的硝酸钾能让成熟的植物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外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速率越快,但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根据分析回答.
解答: 解:A、第二次观察(d)和第一次观察(b)形成对照,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观察(f)与第二次观察(d)形成对照,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正确;
B、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开,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小,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逐渐接近,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大,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浅,因此该实验可以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液泡的颜色和大小作为判断的依据,故B正确;
C、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能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省略人为滴加清水的操作,故C正确;
D、适当提高蔗糖溶液的浓度,使蔗糖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变大,质壁分离的速度加快,但如果蔗糖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比较基础,学生只要明确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等内容就能准确回答.
12.(2分)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存在差异
B. 细胞衰老,细胞和细胞核体积都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C. 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易扩散
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考点: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的分化;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解答: 解:A、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使不同的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mRNA,但此过程并没有改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A正确.
B、细胞衰老,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B错误.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变细胞的特征之一,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个体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分化、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13.(2分)某同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并绘制出下图.据此推测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的时期是( )
A. B. C. D.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 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而细胞壁形成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因此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的时期是末期.据此答题.
解答: 解:A、A细胞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A错误;
B、B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错误;
C、C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且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D细胞中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因此此时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高尔基体的功能,明确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14.(2分)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 )
A. 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B. 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获得的受精卵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F2中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说明F1是黄色圆粒双杂合体.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亲本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还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豌豆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
B、F1黄色圆粒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才能使子代出现9:3:3:1,B正确;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即结合的机会以是均等的,C正确;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15.(2分)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亲本 子代
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
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 灰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 B. 黄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C. 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D. 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本题是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判断伴性遗传方式的题目,伴性遗传的概念是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连.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说明果蝇的这种体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
解答: 解:A、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色是隐性;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A错误;
B、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黄色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C正确;
D、由A项分析可知,黄色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伴X的隐性遗传,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推测遗传方式,对与伴性遗传最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题的方法 总结是:先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显隐性,然后再根据后代中不同性别间的表现型差别判断基因的位置.
16.(2分)(2019•无为县模拟)下列哪一项叙述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
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最终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B. 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后并整合染色体上,使棉花表现出相应性状并稳定遗传给后代
C. T2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控制合成出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
D.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霍氏车前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
考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烟草花叶病毒..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A、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只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通过基因工程,将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后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稳定遗传,从而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B正确;
C、T2噬菌体的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能合成出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并进行繁殖,说明DNA能够遗传并指导蛋白质合成,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霍氏车前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结论;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结论;识记烟草花药病毒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论,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17.(2分)结合如图对中心法则所包含的各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都在细胞核中进行 B. 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C. 都需要模板、酶和原料 D. 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U?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解答: 解:A、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但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A错误;
B、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B正确;
C、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需要模板、酶和原料,C正确;
D、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重点考查DNA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对三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18.(2分)下列措施及对应的生物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农田种植作物一年两茬,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B. 栽种杆矮、叶直而小的作物,能增加种植密度,有益于增大光合面积
C. 温室条件下,通过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作物对有机物的吸收
D. 经常疏松土壤可以促进植物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营养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农田种植作物一年两茬,可以明显延长植物吸收光照的时间,从而延长光合作用时间;由于杆矮、叶直而小的作物相互之间遮光少,因而可增加种植密度,增大光合面积;农家肥中富含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能疏松土壤、为植物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经常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的含氧量,促进植物根细胞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农田种植作物一年两茬,可增加植物对光照的吸收,从而延长光合作用时间,A正确;
B、杆矮、叶直而小的作物,相互之间遮光少,因此增加种植密度,有益于增大光合面积,B正确;
C、温室条件下,通过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作物对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吸收,C错误;
D、矿质营养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因此,经常疏松土壤可以促进植物根部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植物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营养,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2分)(2019•德州二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 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 基因频率的改变仅与可遗传的变异有关
D. 长期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的改变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长期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会使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进而有可能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
解答: 解:A、基因频率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
B、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有关,C错误;
D、长期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会使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D正确.
故选:D.
点评: 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0.(2分)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它染色体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和a、B和b的遗传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其他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
D. A和a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的种类不同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 只考虑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考虑两对等位基因时,只有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的移接称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交叉互换称为基因重组.
解答: 解:A、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所以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由于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其他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
D、A和a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者得1分,其它情况不得分.
21.(3分)下列有关动植物糖类、脂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核糖、葡萄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体内共有的单糖
B. 葡萄糖、果糖、蔗糖中存在非还原性糖
C. 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D. 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考点: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 本题是糖和脂质的分类、分布和功能,先梳理相关知识点,核糖、脱氧核糖是五碳糖,葡萄糖是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具有还原性,糖类、脂质中的能力氧化分解后转移到ATP中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据此解答.
解答: 解:A、核糖、脱氧核糖是五碳糖,葡萄糖是六碳糖,都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A正确;
B、葡萄糖、果糖具有还原性,蔗糖不具有还原性,B正确;
C、糖类、脂质中的能力氧化分解后转移到ATP中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
D、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D正确.
故选:ABC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的分类和分布,脂质的分类,糖类、脂肪和ATP功能的区别,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琐碎,容易混,对于基础知识的比较记忆是解题的基础.
22.(3分)如图表示真核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有五种核苷酸 B. 该过程表示的是转录过程
C. 该过程可发生在线粒体中 D. 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代表真核生物体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①链含有碱基T,为DNA链;②链含有碱基U,为RNA链.①→②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 解:A、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表示转录过程,B正确;
C、图示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发生,C正确;
D、图示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结合真核生物体内的某生理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示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3分)下列与伴性遗传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XY(♂)个体为杂合子,XX(♀)个体为纯合子
B. 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无红绿色盲基因b,也无它的等位基因B
C. 若某女孩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则其红绿色盲基因必定来自母亲
D. 一男子将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的几率是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伴X性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1、人群中男性患者远比女性患者多,系谱中往往只有男性患者;2、双亲无病时,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母亲肯定是个携带者,女儿也有1/2的可能性为携带者;3、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4、如果女性是一患者,其父亲一定也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解答: 解:A、虽然X染色体与Y染色体形状、大小有所差别,但XY型染色体并不称为“杂合子”,A错误;
B、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无红绿色盲基因b,也无它的等位基因B,B正确;
C、若某女孩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
D、男子将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的几率是100%,D错误.
故选:AB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4.(3分)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B. 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C.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遗传病
D.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考点: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解答: 解:A、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有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遗传病,A错误;
B、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也可能不是遗传病,而是传染病或者是由于共同的饮食、环境问题引起的疾病,B错误;
C、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可能表现正常,只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错误;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ABCD.
点评: 对于人类遗传病的概念、类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5.(3分)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量会减少
B. 成熟红细胞中没有血红蛋白mRNA的合成
C. 血浆中的氧和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D. 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说明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Na+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 解:A、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铁就导致难以合成血红蛋白,A正确;
B、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没有核就不能转录形成mRNA,B正确;
C、血浆中的氧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的,Na+是主动运输,C错误;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直接原因是一个谷氨酸被替换成了缬氨酸,D正确.
故选:ABD.
点评: 本题以红细胞为素材,考查无机盐、转录、物质跨膜运输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相关知识,相对综合,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共65分.
26.(8分)如图是各种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 ⑥、⑧ (填序号).如果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其分泌的激素为 胰岛素 ,此过程中,与激素的运输及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 ④⑥⑦ (填序号).
(2)图乙数字所标结构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是 1、2、3、4 (填序号).该细胞能否用作“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材料? 能 .
(3)图甲和图丙的主要区别是 是否有核膜包围的成形的细胞核 .图示三种细胞中共同具有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是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②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特点和选择透过性的特性;③是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④是内质网;⑤是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⑥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⑦是高尔基体;⑧是核仁;⑨核膜.
分析乙图:乙图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是线粒体,2是叶绿体,3是细胞核,4是液泡,5是细胞质.
分析丙图:丙图是细菌的模式图,1是纤毛,2是DNA分子,3是鞭毛,4是核糖体.
解答: 解:(1)图甲细胞为动物细胞,该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线粒体和细胞核.如果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其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如分泌蛋白合成、运输与分泌相关的膜性细胞器有④⑥⑦.
(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中1是线粒体,2是叶绿体,3是细胞核,4是液泡,它们均具有膜结构.该细胞中具有大液泡,并且具有叶绿体,其绿色便于用作“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观察.
(3)图甲所示为真核细胞,图丙所示为原核细胞,两者的根本区别为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同具有的细胞器为核糖体.
故答案为:
(1)⑥、⑧胰岛素 ④⑥⑦
(2)1、2、3、4 能
(3)是否有核膜包围的成形的细胞核 核糖体
点评: 本题结合几种细胞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及细胞种类;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27.(8分)甲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进行细胞分裂时的部分图象,乙、丙图表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A处于 有丝分裂后 期,对应于图丙中的 DE 段;甲图中B所示细胞名称为 初级卵母细胞 .
(2)乙图中代表染色体变化的是曲线 B ,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受精作用 .乙图细胞内不含源染色体的区间是 5~8 ,乙图中与丙图中BC段对应的区间是 1~6和9~11 .
(3)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乙图中5~7区间染色体数目变化为 由10条变为20条 .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 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A表示DNA含量变化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0~8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有丝分裂.
分析丙图:AB表示DNA复制,CD表示着丝点分裂.
解答: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丙中的DE段.B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2)乙图中代表染色体变化的是曲线B,位点8表示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段为5~8.染色单体从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到着丝点分裂后结束,因此乙图中与丙图中BC段对应的区间即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为1~6和9~11.
(3)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乙图中5~7区间,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为由10条变为20条.
故答案为:
(1)有丝分裂后期 DE 初级卵母细胞
(2)B 受精作用 5~8 1~6和9~11
(3)由10条变为20条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甲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图乙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8.(8分)粘多糖贮积症患者因缺少粘多糖水解酶,骨骼畸型、智力低下,少年期即死亡.如图为某患者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4号不含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问题:
(1)5号的基因型为 XBXb (基因用 B?b表示).2号与3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7号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育出携带者的概率是 .
(2)调查发现,该病患者均为男性,而无女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男性患者少年期即死亡,不能产生Xb的精子,从而人群中没有女性患者 .
(3)测定该病的有关基因,正常人与患者的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下:
正常人:…TCAAGCAGCGGAAA…
患 者:…TCAAGCAACGGAAA…
由此表明,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 替换 导致基因结构改变,进而使 粘多糖水解酶 不能合成.
(4)为减少该病的发生,第Ⅲ代中的 7、9 (填写序号)个体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基因突变的原因;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据此解答.
解答: 解:(1)由4、5无病10有病,无中生有是隐性,其中4号不含致病基因,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5号的基因型为XBXb,2号与3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7号的基因型为XBXb和XBXB,与一正常男性(XBY)婚配,生育出携带者的概率是×=;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需随机取样且调查的群体足够大,且患者均为男性,由于“少年期即死亡”,可能原因是含有 Xb的男性在少年期死亡,不能提供含 Xb的配子;
(3)由图可知G突变为A(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而使水解粘多糖的酶缺失,粘多糖大量贮积在体内;
(4)第Ⅲ代中7和9可能是该基因的携带者,需产前诊断.
故答案为:(1)XBXb
(2)男性患者少年期即死亡,不能产生Xb的精子,从而人群中没有女性患者
(3)替换 粘多糖水解酶
(4)7、9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获取信息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难度适宜.
29.(9分)图甲表示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图乙表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图丙表示某种DNA病毒特殊的增殖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x代表 磷酸 ,y所含元素为 C、H、O ,z共有 5 种.
(2)图乙中核糖体沿mRNA滑动的方式是向 右 (左/右).图中“天”代表的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 GAC .
(3)图丙中的过程①需要 RNA聚合 酶,图乙对应于图丙中的过程 ② (填序号).
(4)若用35S和32P对图丙中亲代病毒进行标记,则繁殖一代所得子代病毒中是否含有放射性元素 否 .
(5)图甲中的m若存在于图乙中,则其中的y代表 核糖 .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 图甲中结构为核苷酸的模式图,x为磷酸,y为五碳糖,z为碱基,细胞生物既含DNA,又含RNA,故有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病毒中只含有DNA或RNA,故有1种五碳糖,4种碱基,4种核苷酸.
图乙表示多肽链的合成过程.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
图丙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③表示逆转录,④表示DNA和蛋白质组装成子代病毒.
解答: 解:(1)图甲中的x代表磷酸,y为五碳糖,所含元素为C、H、O,z碱基共有A、T、C、G、U5种.
(2)图乙中核糖体沿mRNA滑动的方式是向右.密码子是指mRNA 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故图中“天”代表的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GAC.
(3)图丙中的过程①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图乙对应于图丙中的过程②翻译.
(4)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普通培养基不能培养病毒.若用35S和32P对图丙中亲代病毒进行标记,则繁殖一代所得子代病毒中不含有放射性元素.
(5)图甲中的m若存在于图乙中,则m代表核糖核苷酸,故其中的y代表核糖.
故答案为:
(1)磷酸 C、H、O 5
(2)右 GAC
(3)RNA聚合 ②
(4)否
(5)核糖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核苷酸的基本组成和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正确区分细胞生物和病毒所含有的遗传物质及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8分)质彩棉是通过多次杂交获得的品种,其自交后代常出现色彩、纤维长短等性状遗传不稳定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1)欲解决彩棉性状遗传不稳定的问题,理论上可通过 单倍体 育种方式,快速获得纯合子.但此技术在彩棉育种中尚未成功.
(2)为获得能稳定遗传的质彩棉品种,研究人员以白色棉品种作母本,棕色彩棉作父本杂交,授粉后存在精子与卵细胞不融合但母本仍可产生种子的现象.这样的种子萌发后,会出现少量的父本单倍体植株、母本单倍体植株及由父本和母本单倍体细胞组成的嵌合体植株.
①欲获得纯合子彩棉,应选择上述 父本单倍体 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 其幼苗 ,使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如图是研究人员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时的实验处理和结果,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 对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效果的影响,实验效果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0.05%秋水仙素,处理12小时 .
③欲鉴定枝条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可以通过直接测量 茎的粗细、叶面积的大小 ,并与单倍体枝条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3)欲检测染色体数目已加倍的植株是否为纯合子,在实践中常采用 自交 的方法,根据后代是否发生 性状分离 作出判断.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实验过程中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时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且秋水仙素浓度为0.05%,处理时间为12小时,染色体加倍百分比最高.单倍体育种过程:先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体,最后筛选获得符合生产的新品种.
解答: 解:(1)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均为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获得单倍体植株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所以可用彩棉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植株.
(2)①已知白色棉做母本,棕色彩棉做父本,要获得纯合子彩棉,应选择父本植株.因为秋水仙素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即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中自变量有两个,即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所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效果的影响.通过柱状图分析可知,用0.05%秋水仙素,处理12小时的实验效果最好.
③多倍体与正常个体相比,其植株的茎、杆粗壮,叶、果实大,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所以可以通过直接测量茎的粗细、叶面积的大小(营养器官的大小),与单倍体枝条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3)检验显性个体是否是纯合体,可以用自交法和测交法,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法,即让其连续自交,看其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故答案为:
(1)单倍体
(2)①父本单倍体 其幼苗
②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 0.05%秋水仙素,处理12小时
③茎的粗细、叶面积的大小(营养器官的大小)
(3)(连续)自交 性状分离
点评: 本题结合柱形图,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子二代的情况;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1.(9分)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图2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甲过程中“Ⅰ”是 O2 ,其在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答具体结构)上产生;该物质用于乙过程的 第三 阶段,该阶段所发生的场所是 线粒体内膜 (答具体结构).
(2)图2中细胞器a是 液泡 ,物质④是 丙酮酸、[H] .光照充足条件下理论上可以完成的过程有 c、d、e、f (用字母表示).
(3)以测定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mg•h?1) 0.5 0.75 1 2.3 3 3.5
①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
②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为 19 mg.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其中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其中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②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乙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其中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分析图2:其中三种细胞器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和液泡,其中①是水,a是液泡,能为光合作用提供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和[H].
分析表格:表格中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并且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解答: 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和[H],因此图中I为氧气,并且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将应用于呼吸作用的第三阶段,即线粒体内膜上.
(2)植物细胞中液泡能够吸收水分,图2中细胞器a是液泡.物质④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生成的丙酮酸和[H].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将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正常进行所以会有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即c、d,同时呼吸作用照常进行与叶绿体之间有气体交换会发生e、f.
(3)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光合作用总量=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25℃时总光合速率=3.7+2.3=6;30℃时总光合速率=3.5+3=6.5,故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
②假设呼吸速率不变,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植物积累量为净量(可用CO2净量表示),吸收的CO2净量=3.5×14?3×10=19mg.
故答案为:
(1)O2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第三 线粒体内膜
(2)液泡 丙酮酸、([H]) c、d、e、f、(b)
(3)①增加 ②19
点评: 本题以过程图和表格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关系等,要求考生首先能够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确定图中相关生理过程;同时识记各阶段发生的场所;能够利用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进行相关计算,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2.(7分)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酚氧化酶是引起果蔬酶促褐变的主要酶类,是引起果汁褐变的最主要因素.人们利用酚氧化酶的功能和特性加工制作商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别储存在细胞的不同结构中.能实现分类存放,是因为细胞内具有 生物膜 系统,组成该系统的结构具有的功能特性是 选择透过性 .茶叶细胞中也存在众多种类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茶叶制作工艺有手工或机械揉搓、热锅高温炒制、晒干、炒干等.其中,绿茶制取过程中必须先进行 热锅高温炒制 工艺过程(提示:绿茶颜色为绿色),这一过程的目的是 高温使酶失活 .
(2)把含有酚氧化酶的提取液作如下表的处理,分析并回答问题:
步骤
试管 ①酚氧化酶提取液的处理 ②加入缓冲液 ③加入酚类底物 实验后的颜色
A 不作处理 2mL 2mL 褐色
B 加入蛋白酶,10分钟 2mL 2mL 无色
C 加入三氯乙酸(强酸),10分钟 2mL 2mL 无色
推测实验后,试管C中的颜色是 无色 .试管A、C对照,你能获得的结论是 强酸使酶失去活性 .试管A、B对照,说明酚氧化酶的化本质是 蛋白质 .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1、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如各种细胞器,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2、高温、强酸强碱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 解:(1)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别储存在细胞的不同结构中.能实现分类存放,是因为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组成该系统的结构具有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茶叶细胞中也存在众多种类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茶叶制作工艺有手工或机械揉搓、热锅高温炒制、晒干、炒干等.其中,绿茶制取过程中必须先进行热锅高温炒制,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高温使酶失活.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酚氧化酶提取液的处理(不处理、加入蛋白酶、加入三氯乙酸)因变量是酶是否失活,酚氧化酶提取液经强酸使酶失去活性,试管C中的颜色是无色,试管A、B对照,说明酚氧化酶的化本质是蛋白质.
故答案为:
(1)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 热锅高温炒制 高温使酶失活
(2)无色 强酸使酶失去活性 蛋白质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生物膜系统的作用,意在考察考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难度中等.
33.(8分)有文章介绍,铝对植物生长有益,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铝对植物也有毒害作用.请设计实验探究三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提示:细胞分裂情况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衡量,即分裂期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值)
(1)实验材料:市售质无污染洋葱,1.0/L的AlCl3溶液,显微镜,解离液,龙胆紫染液,蒸馏水,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和盖玻片等.
(2)实验步骤:
①将两个洋葱分别放入盛有清水的A、B洁净培养皿中,在室温下培养生根,每天换水一次.约38~48h后洋葱萌生新根.
②在A培养皿中加入10mL的 1.0g/L的AlCl3溶液 ,在B培养皿中加入 等量的蒸馏水 .
③培养相同时间后,各取A、B培养皿中相同数量的洋葱根尖数个,分别进行如下操作:
?.解离: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适量解离液的培养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
?.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适量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约10min.
?.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请改正上述操作中的3处错误: 将“5cm”改成“2~3mm” 、 第二步与第三步颠倒 、 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
④观察A、B根尖分生区各1000个细胞,分别计算分裂指数.如图是其中的一个观察视野,a、b、c、d中,最适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是 a .
(3)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大于B,说明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② 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说明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
③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小于B,说明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
(4)根据你的预期结果,在本实验的基础上请再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探究三氯化铝浓度或作用时间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影 .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 根据题意:(1)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用质量分数为15%的HCl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按1:1的比例混合形成解离液,解离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分散开来.
(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无大液泡的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3)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取材编号、分别作不同的处理、观察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 解:(2)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三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则自变量为是否含有三氯化铝,因变量是对有丝分裂的影响,观察指标是细胞分裂情况,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衡量,即分裂中期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值.
所以实验步骤②应该分别作不同处理:在A培养皿中加入10毫升1.0g/L的AlCl3溶液,B中加等量的蒸馏水.
③已知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在染色之前先漂洗,防止酸碱中和,所以该步骤中有3处错误需要纠正:
a.将第一步中的“5cm”改成“2~3mm”;
b.实验的第二步与第三步顺序应该颠倒,即先漂洗后染色;
c.将第四步中“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④图中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佳的细胞是a(处于中期),因为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3)该实验预期可能有3种不同的结果与结论:
①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大于B,说明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②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说明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③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小于B,说明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
(4)根据预期结果,可进一步探究三氯化铝浓度或作用时间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
故答案为:
(2)②1.0g/L的AlCl3溶液 等量的蒸馏水
③将“5cm”改成“2~3mm”第二步与第三步颠倒 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④a
(3)②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说明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4)探究三氯化铝浓度或作用时间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影
点评: 本题以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洋葱为素材,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内容,以及对照实验分析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246598.html
相关阅读:高三学期期中考试生物预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