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分)水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下面是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需有水的参与
B. 人体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水是产物但不是反应物
C. 标记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中的氧可在水中检测到
D. ATP转化成ADP的过程需要水
考点: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无氧呼吸的产物,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
解答: 解:A、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A正确;
B、人体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水既是产物也是反应物,B错误;
C、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因此标记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中的氧可在水中检测到,C正确;
D、ATP转化成ADP的过程是ATP的水解过程,需要水的参与,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有氧呼吸过程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1分)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等
B. 淀粉、纤维素和糖元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C. 糖类可以在叶绿体、高尔基体、肝脏及肌肉中合成
D. 淀粉和油脂水解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细胞中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
解答: 解:A、磷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上还有糖脂、胆固醇等脂质,A正确;
B、淀粉、纤维素、糖原等组成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正确;
C、糖类可以在叶绿体(淀粉)、高尔基体(纤维素)、肝脏(肝糖原)及肌肉(肌糖原)中合成,C正确;
D、淀粉和脂肪水解终产物是前者是葡萄糖,后者是甘油和脂肪酸,二氧化碳和水是他们氧化的终产生而不是水解的终产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糖类和脂质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糖类和脂质的作用和功能.
3.(1分)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均有20种,组成核酸的碱基有4种
B. 蛋白质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C. 蛋白质具有热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 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和种类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考点: 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氨基酸的种类;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 本题着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N元素就存在于氨基酸的氨基中,但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后,氨基大多数都形成了肽键,因此蛋白质中N元素存在于肽键中.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它的N元素就存在于碱基中.
解答: 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但不一定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0种,组成核酸的碱基有A、G、C、T、U5种,A错误;
B、蛋白质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B错误;
C、蛋白质具有热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只是空间结构改变,故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C正确;
D、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和核酸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1分)下面有关ATP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酶的元素组成与ATP相同
B. DNA聚合酶可以在细胞分裂间期的G1期合成
C. 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和ATP合成所吸收的能量,两者在数值上相等,在形式上相同
D. 不是所有的一种酶都是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还可能催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考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酶的概念;酶的特性;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ATP元素组成:ATP 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为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解答: 解:A、有些酶为RNA,元素组成与ATP相同,A正确;
B、分裂间期进行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故DNA聚合酶可以在细胞分裂间期的G1期合成,B正确;
C、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和ATP合成所吸收的能量,在形式上不相同,吸收的为化学能或光能,释放的为化学能,C错误;
D、一种酶可催化一种底物或一类相似的底物的反应,故有些没可能催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酶和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5.(1分)下面有关课本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适宜条件下经胰液和肠液充分处理的蛋清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不能产生紫色反应
B. 用洋葱外表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实验过程有颜色变化
C. 用稀释过的红墨水对玉米籽粒进行染色,未煮过的胚不能被染色胚乳可以被染色,其原因是胚乳细胞的质膜是全透性的
D.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设计中只需采用一份材料连续观察即可
考点: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酶的特性..
分析: 1、蛋白酶、多肽酶等都为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后产生紫色反应.
2、活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因此可以用细胞膜是否具有选择透过性判断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种子的胚细胞是活细胞,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解答: 解:A、适宜条件下经胰液和肠液充分处理的蛋清溶液,混合液中含有蛋白酶、多肽酶等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后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
B、用洋葱外表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分生质壁分离时,由于细胞失水,会使液泡的颜色变深,所以实验过程有颜色变化,B正确;
C、用稀释过的红墨水对玉米籽粒进行染色,未煮过的胚不能被染色胚乳可以被染色,其原因是胚细胞是活细胞,胚乳细胞是死细胞,C错误;
D、pH过高或过低会导致酶失活,所以实验设计中不能只采用一份材料,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6.(1分)下面关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反应产生的NADPH也是碳反应中将CO2还原为糖的直接能源物质
B. 三碳酸分子除了需要接受能量之外,还需要接受ATP和NADPH提供的物质,才能形成三碳糖
C. 以三碳糖为原料在叶绿体内合成淀粉、蛋白质以及脂质所需能量来至光反应
D. 在碳反应中,有3个CO2分子进入卡尔文循环,形成6个三碳糖,其中只有1个三碳糖离开卡尔文循环,然后在叶绿体内或运到叶绿体外而被利用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解答: 解:A、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都是碳反应中将CO2还原为糖的直接能源物质,A正确;
B、三碳酸分子除了需要接受能量之外,还需要接受ATP和NADPH提供的物质,才能形成三碳糖,B正确;
C、以三碳糖为原料在叶绿体内合成淀粉、蛋白质以及脂质所需能量来ATP,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只能用于三碳酸还原成三碳糖,C错误;
D、在碳反应中,有3个CO2分子进入卡尔文循环,形成6个三碳糖,其中只有1个三碳糖离开卡尔文循环,然后在叶绿体内或运到叶绿体外而被利用,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同时产生了NADPH和ATP,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用于碳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
7.(1分)图1表示在图2中c点对应的pH条件下,一定量的淀粉酶的反应速率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限制图1中a点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淀粉酶的含量
B. 升高PH值,则图1中b点有可能不变
C. 若把图2中的PH改为温度,则c点和d点所对应的温度条件下,酶的结构相同
D. 若把两图中反应速率都改成酶活性,则两图中的曲线大体形状还是跟原来相似的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性..
分析: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等.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图1表示反应速率随底物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反应速率随PH值的变化.
解答: 解:A、限制图1中a点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淀粉的含量,A错误;
B、据图示可知,b点时受酶的限制,故升高PH值,则图1中b点有可能不变,B正确;
C、若把图2中的PH改为温度,则c点和d点所对应的温度条件下,酶的结构不相同,因高温下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低温时未被破坏,C错误;
D、把两图中反应速率都改成酶活性,图1曲线改变,酶活性不随底物浓度而变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8.(1分)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请根据下面三组交配组合,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 )
交配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数目
① 甲(黄色)乙(黑色) 12(黑)、4(黄)
② 甲(黄色)丙(黑色) 8(黑)、9(黄)
③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甲和丁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2、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解答: 解:根据交配组合③:甲(黄色)×丁(黑色)→后代全为黑色,说明黑色相对于黄色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且甲的基因型为aa,丁的基因型为AA;甲(黄色)×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乙的基因型为Aa;甲(黄色)×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由此可见,甲和丁为纯合子.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显隐性关系,再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断各个体的基因型,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9.(1分)用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观察失水之后的细胞,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膜是否与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断,此时( )
A. 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 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 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 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考点: 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显微镜视野视野亮暗的调节方法为调节光圈和合理选择反光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
解答: 解:洋葱内表皮细胞颜色浅,而要看清颜色浅的物体需把视野调暗,所以要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和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造成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10.(1分)如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没有叶绿体
B. 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具有由核被膜包围的细胞核
C. 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②④⑥⑧
D. 图中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且能释放CO2的结构是⑥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析图: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⑦是液泡,⑧是细胞质.
解答: 解:A、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没有叶绿体,A正确;
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具有由核被膜包围的细胞核,B正确;
C、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②细胞核,④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⑥线粒体,⑧细胞质,C正确;
D、⑥是线粒体,它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1.(1分)(2019•湖南一模)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黄色卷尾、 黄色正常尾、 鼠色卷尾、 鼠色正常尾.上述遗传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
C. 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D. 鼠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中黄色:鼠色=8:4=2:1,对于毛色来说,性状发生了分离,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黄色是杂合子,且黄色是显性性状;卷尾:正常尾=3:1,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卷尾是杂合子,且卷尾是显性性状,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A、由题意可知,该遗传现象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子代中黄色:鼠色=2:1,不符合3:1的分离比的原因是控制黄色的基因纯合致死,导致后代性状分离比偏离9:3:3:1的情况,B正确;
C、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不是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黄色卷尾、 黄色正常尾、 鼠色卷尾、 鼠色正常尾的原因,C错误;
D、鼠色由隐性基因控制不是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黄色卷尾、 黄色正常尾、 鼠色卷尾、 鼠色正常尾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于性状分离比偏离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2.(1分)关于探究酶特性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若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可溶性淀粉溶液为底物
B. 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 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可选择本尼迪特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D. 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淀粉酶催化的底物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也会发生水解反应;酶的高效性是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的;本尼迪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不适于温度作为自变量的探究实验;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用碘液进行检测时,实验结果均相同.
解答: 解:A、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宜选用淀粉水解,因为淀粉酶催化的底物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也会发生水解反应,A错误;
B、酶的高效性是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的,所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时,可选无机催化剂作对照,B正确;
C、本尼迪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所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选择本尼迪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C错误;
D、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时,不宜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因为用碘液进行检测蔗糖时,实验结果均相同,不能说明蔗糖是否被水解,D错误.
故选:ACD.
点评: 本题考查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对于此类试题,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选材是否合适、实验设计过程是否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适,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1分)下列关于对细胞中有机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油脂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储能物质
B. DNA和RNA都可作为细胞的遗传物质
C.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
D. 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必需要有正确的三维结构
考点: 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糖类的作用;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 磷脂分子的磷酸基是亲水基团,脂肪酸是疏水基团,蛋白质分子有氨基部分和羧基部分,都为亲水基团,R基上的一些烃链为疏水基团.
解答: 解:A、油脂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A正确;
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C正确;
D、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必需要有一定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察生物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的特点,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4.(1分)下列与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细胞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
B. 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和体积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
C. 人肝脏细胞的光面内质网有氧化酒精和合成磷脂的作用
D. 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会运送到高尔基体及细胞的其他部位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1、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成分是核糖体RNA和蛋白质.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解答: 解:A、细菌细胞内含有核糖体,而核糖体中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A错误;
B、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变大,B错误;
C、人肝脏细胞的光面内质网有氧化酒精和合成磷脂的作用,C正确;
D、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都需要运送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核糖体的化学组成,识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功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1分)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 体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 初级、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
解答: 解:A、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A正确;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错误;
C、人的体细胞中有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以体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C错误;
D、X和Y为同源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也就是说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遗传方式,理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16.(1分)真核细胞中进行的代谢过程,必须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 G1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B. S期DNA的复制
C. 需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 D. 光合作用中ATP的水解
考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1、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3、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发生在核糖体上,DNA分子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其次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也含有少量DNA,也可以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解答: 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A错误;
B、S期DNA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内,不发生在生物膜上,B错误;
C、真核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
D、光合作用过程中ATP水解是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D错误.
故选:C.
点评: 对于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具体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7.(1分)下列关于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G1期细胞体积有明显的增大
B. 胞质分裂开始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
C. 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都能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D. G2期中合成的一些蛋白质是细胞分裂过程所必需的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细胞周期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均分,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
解答: 解:A、G1期细胞内形成了大量的蛋白质,所以体积有明显的增大,A正确;
B、动物胞质分裂开始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植物开始于有丝分裂末期,B正确;
C、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经过一个细胞周期产生的子代细胞不一定还能继续分裂,因此不一定能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C错误;
D、细胞周期中,G2期主要完成与有丝分裂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8.(1分)右图为哺乳动物红细胞运输葡萄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外膜上也存在该种载体蛋白
B. 载体蛋白构象的改变不需要消耗ATP
C. 葡萄糖的运输方向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与此不同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1、据图分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 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和[H],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因此线粒体外膜上不存在该种载体蛋白,A错误;
B、哺乳动物红细胞运输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C正确;
D、哺乳动物红细胞运输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9.(1分)(2019•江苏二模)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RHOGD12的基因,诱导该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该基因的作用最可能是( )
A. 控制合成一种酶,促使癌细胞衰老、凋亡
B. 控制合成一种激素,诱导癌细胞分化为正常组织
C. 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癌细胞间的黏着性
D. 控制合成一种RNA,使癌细胞的DNA复制受阻
考点: 恶性肿瘤的防治..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之间的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解答: 解:A、控制合成一种酶,促使癌细胞衰老、凋亡,与癌细胞的粘着性无关;A错误.
B、激素调节生命活动,并不能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根据题意,诱导RHOGDl2的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说明该基因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癌细胞间的黏着性;C正确.
D、控制合成一种RNA,使癌细胞的DNA复制受阻,则癌细胞不能无限繁殖;D错误.
故选:C.
点评: 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考查癌细胞特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0.(1分)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质
B. 解离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开
C. 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D. 若用促进分裂的药物处理根尖细胞,能更有利于观察到有丝分裂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在前期出现,末期消失,因此观察到纺锤体的细胞即处于分裂期,而细胞周期中分裂期只占5%~10%.
解答: 解:A、在细胞周期中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无染色体,处于染色质状态,但是染色质观察不清楚,A错误;
B、解离可以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压片也可以使细胞分散开,B正确;
C、低倍镜下观察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C正确.
D、若用促进分裂的药物处理根尖细胞,能更有利于观察到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过程及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和实验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装片制作的流程是常考点,考生要能够识记,并且由于间期细胞最多,因此需要视野中寻找不同时期的细胞.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2分)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 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 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D. 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解答本题着重理解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2、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4、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据此解答.
解答: 解:A、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正确;
B、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错误;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
D、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以及细胞结构决定功能等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2.(2分)科学家用含15N的硝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并追踪蚕豆根尖细胞的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的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BC阶段结束之后DNA含量才增加一倍
B. 2~17.3h期间,DNA分子可处于解旋状态
C. 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在2~17.3h期间活动旺盛
D.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发生在17.3~19.3h
考点: 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分析题图:0~2h、第17.3h~第19.3h、第34.6h~第36.6h都表示分裂期;第2h~17.3h、第19.3h~第34.6h都表示分裂间期.其中第2h~第19.3h、第19.3h~第36.6h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解答: 解:A、BC阶段为分裂间期,其中S期后DNA即加倍,故未结束之前DNA含量就增加一倍,A错误;
B、2~17.3h期间为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故DNA分子可处于解旋状态,B正确;
C、蚕豆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C错误;
D、蚕豆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概念,分裂期与分裂间期的特点,分析题图判断题图各段属于细胞周期的哪个时期是解题的突破口,准确把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弄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止点是解题的关键.
23.(2分)(2010•虹口区一模)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现有黑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的F2中褐色:黑色为( )
A. 1:3 B. 2:1 C. 1:2 D. 3:1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已知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即__I_为白色、bbii为黑色、B_ii褐色.
解答: 解:已知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即__I_为白色、bbii为黑色、B_ii褐色.现有黑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是BbIi,表现型为白色;F1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为B_I_(白色 )、B_ii(褐色 )、bbI_(白色 )、bbii(黑色 ),所以产生的F2中褐色:黑色为3:1.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
24.(2分)(2019•郑州一模)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象如图.则有关各细胞液浓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B<A<C ②实验前B>A>C
③实验后B≥A=C ④实验后B>A>C?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考点: 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 实验前细胞液浓度可根据细胞失水情况作出判断(实验后细胞失水情况为B<A<C);实验后细胞液浓度可根据渗透原理作出判断.
解答: 解:(1)实验开始时外界溶液浓度相等,实验后细胞失水情况为B<A<C,因而实验前细胞液的浓度B>A>C,②正确;
(2)由于B没有质壁分离,故实验后B细胞液浓度还是和蔗糖溶液实验前浓度相当,而A和C发生质壁分离,实验后细胞液浓度和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相当,C失水较多,其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较a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低,即c细胞液浓度小于a细胞液浓度,故实验后B>A>C,④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借质壁分离图象考查渗透原理,要明确开始时外界溶液浓度相等这个条件,再根据图中的质壁分离情况判断出三种细胞初始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本题的易错点是实验后各细胞液浓度的判断,关键是要知道图示的各细胞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细胞液浓度应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5.(2分)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的检测,结果如图1.图2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所测气体为O2
B. 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有机物有积累
C. 与它们各自的前一阶段相比,EC段和DB段叶肉细胞内的C3含量的变化趋势分别是减少、增加
D. 处于图1中的B点时,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只有C、D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分析图示:图1中,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曲线中气体相对量为氧气的含量.图中7点和17点时氧气浓度达到平衡,此两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图2中,左侧为叶绿体,右侧为线粒体,ACB为氧气,DEF为二氧化碳.
解答: 解:A、由图中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所测气体为氧气,A正确;
B、由图中F点氧气浓度大于A点氧气浓度可知,净光合作用大于0,说明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有机物有积累,B正确;
C、EC光照增强,ATP和NADPH含量增加,C3 的还原增加,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不变,故C3减少;DB段,光照减弱,ATP和NADPH含量减少,C3 的还原减少,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不变,故C3增加,C正确;
D、DB氧气浓度增加,则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A、C、D、E,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26.(2分)如图是氢的载体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①产生的氢的载体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
B. 氢的载体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O2参与
C. ①④⑤⑥⑦过程能生成ATP,②③过程会消耗ATP
D. 晴朗的白天,小麦的①过程比⑤过程进行旺盛,且通过②③过程在叶绿体中积累多糖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以[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为载体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结合题图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进行梳理,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描述进行判断.其中①是光反应,②是暗反应,③是葡萄糖聚合成多糖,④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⑥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⑦是多糖水解成单糖.
解答: 解:A、据图示可知,①光反应产生的氢的载体可在②暗反应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A正确;
B、据图示可知,氢的载体经⑤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O2参与,B正确;
C、④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既不产生ATP,也不消耗ATP,C错误;
D、晴朗的白天,小麦的①光反应过程比⑤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进行旺盛,且通过②暗反应和③葡萄糖聚合成多糖过程在叶绿体中积累多糖,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以[H]转移途径为线索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27.(2分)(2019•青岛一模)乳糖酶能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一 酶浓度 0% 1% 2% 4% 5%
(乳糖浓度为1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实验二 乳糖浓度 0% 5% 10% 20% 30%
(酶浓度为2%)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65 65
A. 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B. 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
C. 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D. 实验二若提高反应温度条件5℃,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反应速率受酶活性、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 解: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A、在乳糖浓度为10%时,当酶浓度达到5%时,相对反应速率为200,所以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可能继续加大,A错误;
B、在某一酶浓度时,增加底物浓度会使相对反应速率升高.因此,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可能增大,B错误;
C、在酶浓度为2%时,乳糖浓度20%与30%情况下,相对反应速率相等,所以在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不再加大,C正确;
D、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所以提高温度,酶的活性反而下降,因此实验二若提高反应温度条件5℃,相对反应速率将减小,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酶的催化作用和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2分)(2019•广州二模)下表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波长(mm) 400 450 500 550 600 670 700
吸收光能百分比(%) 叶绿素a 40 68 5 15 16 40 16
全部色素 75 93 50 35 45 75 35
A. O2的释放速率变化与全部色素吸收光能百分比变化基本一致
B. 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时,叶绿体中C3的量会增加
C. 该植物缺乏Mg时,叶绿素a吸收的光能百分比的减少幅度更大
D. 环境温度降低,该植物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因此绿光被反射出来,使得叶片呈现绿色.
解答: 解: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能吸收光能并产生[H]和ATP,释放出氧气,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色素吸收利用光能越多,氧气释放量越大,A正确;
B、当光波长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时,植物吸收光能的百分比增加,光反应阶段加快,造成[H]和ATP增多,C3的还原加快,因此C3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
C、当植物缺乏Mg时,叶绿素a不能合成,因此叶绿素a吸收光能的减少幅度更大,C正确;
D、当环境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降低,植物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照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以及光反应生成的ATP、[H]和氧气等;识记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元素.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9.(2分)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试验研究某种矮脚鸡矮脚性状的遗传方式,获得如下结果.相关推断合理的是( )
组合 矮脚♀×高脚♂ 高脚♀×矮脚♂ 高脚♀×高脚♂ 矮脚♀×矮脚♂
F1 矮脚 28 43 0 186
高脚 26 48 60 94
A. 矮脚为隐性性状
B. 种群中矮脚鸡均为杂合子
C. 矮脚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D. 矮脚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第四组中,矮脚♀×矮脚♂→后代出现高脚,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矮脚相对于高脚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第一组中,矮脚♀×高脚♂→矮脚:高脚≈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第二组中,高脚♀×矮脚♂≈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第三组高脚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解答: 解:A、第四组中,矮脚♀×矮脚♂→后代出现高脚,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矮脚相对于高脚为显性性状,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矮脚鸡均为杂合子,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正交(第一组)和反交(第二组)的结果相同,说明矮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错误;
D、矮脚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表中信息,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数据推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组亲本的基因型,同时能根据正交(第一组)和反交(第二组)的结果推断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的位置.
30.(2分)(2019•滨州一模)下列关于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个体基因型 配子基因型 异常发生时期
A DD D、d 减数第一次分裂
B AaBb AaB、AaB、b、b 减数第二次分裂
C XaY XaY、XaY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aXBXb AAXBXb、XBXb、a、a 减数第二次分裂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
解答: 解:A、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Dd,说明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时,基因发生了突变,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AaB、AaB、b、b,说明等位基因Aa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含A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B错误;
C、基因型为XaY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XaY、XaY,说明XY染色体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XY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C正确;
D、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AAXBXb、XBXb、a、a,说明XBXb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AA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异常图解综合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分离定律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综合性较强.
31.(2分)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A1?深紫色、A2?中紫色、A3?浅紫色、A4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A1>A2>A3>A4(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
A. 1深紫色:1中紫色
B. 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 1中紫色:1浅紫色
D. 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分析题文:A1?深紫色、A2?中紫色、A3?浅紫色、A4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A1>A2>A3>A4(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则深紫色企鹅的基因型可能有四种,即A1A1、A1A2、A1A3、A1A4.
解答: 解:深紫色企鹅的基因型为:A1A1、A1A2、A1A3、A1A4,所以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交配,有以下四种情况:
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1)交配,后代小企鹅均为深紫色;
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2)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中紫色;
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3)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浅紫色;
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4)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2深紫色:1中紫色:1很浅紫色.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出深紫色企鹅的四种基因型,能写出每种基因型与浅紫色企鹅(A3A4)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即可正确答题.
32.(2分)(2019•海淀区二模)突变基因杂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继续完成有丝分裂后,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 )
①正常基因纯合细胞 ②突变基因杂合细胞 ③突变基因纯合细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都是杂合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杂合基因分离.在有丝分裂未期,两个A可同时进入到某一细胞中,两个a可同时入另个细胞中,可以是A和a进到某一细胞中.
解答: 解:假设正常基因为A,突变基因为a.染色体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后,每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分别为A和a.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这样细胞中出现4条染色单体,分别含有基因A、a、A、a的4条染色单体.到有丝分裂末期,这些染色体平均加入不同的细胞中,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①两个A可同时进入到某一细胞中,③两个a可同时进入另个细胞中,可以是②A和a进到某一细胞中.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图表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3.(2分)Fabry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由编码α?半乳糖苷酶A的基因突变所致.下图是该病的某个家系遗传系谱,通过基因测序已知该家系中表现正常的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B. Ⅲ2一定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C. 若Ⅲ1与Ⅲ3结婚,则后代患病的概率为
D. 若Ⅲ1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个体结婚,则后代可能患病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据此解答.
解答: 解:A、已知该家系中表现正常的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而Ⅱ?2患病,说明Ⅱ?2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说明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正常基因用A表示,致病基因用a表示,则Ⅰ?1的基因型为XAY,Ⅰ?2的基因型为XAXa,Ⅱ?3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Ⅱ?4为XAY,Ⅲ?2有可能含有致病基因,B错误;
C、Ⅲ?1的基因型是XAY,Ⅲ?3的基因型是XAXa,两者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C正确;
D、Ⅲ?1的基因型是XAY,表现正常的女性基因型可能是XAXA或XAXa,如果是XAXa,则后代有可能患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34.(2分)如图1~3表示细胞中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发生图1过程的结构只可能是线粒体的内膜
B. 图2中的结构代表细胞膜,其上的膜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功能
C. 图3中的结构代表类囊体膜,其中氧气产生于类囊体膜内
D. 图1和图3中膜蛋白都具有物质运输和生物催化的功能
考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1、图1表示H+与O2反应生成H2O,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真核细胞中该生物膜结构属于线粒体内膜,原核细胞中该生物膜是质膜.
2、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表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3、图3表示H2O分解成H+与O2,属于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解答: 解:A、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生物膜可能是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也可能是原核细胞的质膜,A错误;
B、图2中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识别功能,B正确;
C、图3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氧气产生于类囊体膜内,C正确;
D、图1和图3中膜蛋白都具有物质运输和生物催化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和和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5.(2分)呼吸熵(RQ=释放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表示生物用于需氧呼吸的能源物质的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熵的装置如图.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分别向左移动x=180mm和y=50m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测得x=180mm,y=50mm,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熵是0.72(保留两位小数)
B. 若发芽种子仅进行需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可能为油脂
C. 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对照装置
D. 若呼吸底物葡萄糖,且测得x=300mm,y=?100mm(向右移动了100mm),则可推断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比例是1:2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1的试管内装有NaOH,吸收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1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装置2中无NaOH,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装置2与装置1液滴移动的距离差.
解答: 解:A、若测得x=180mm,y=50mm,则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180?50=130mm,呼吸熵是130÷180=0.72,A正确;
B、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若发芽种子仅进行需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可能为油脂,B正确;
C、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对照装置,排除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若呼吸底物葡萄糖,且测得x=300mm,y=?100mm,说明总耗氧气300,总产二氧化碳400,其中有氧呼吸耗氧气300,产二氧化碳300,耗葡萄糖 ;无氧呼吸产二氧化碳400?300=100,耗葡萄糖 ,因此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是1:1,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发芽种子呼吸熵的测定,对于呼吸熵测定实验装置的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基础.
三、图表简答题(本题4小题,共50分)
36.(12分)图中1~6表示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图象,图中1、3细胞内的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分裂图最可能发生在动物体的 睾丸 (填部位).
(2)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中的位置可看出,图中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称为 端着丝粒染色体 ,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图有 3、4、5、6 ,该生物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最多有 4 对.
(3)请在坐标系中画出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单条染色体中DNA分子变化的曲线图.
.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4→3→2→1为减数分裂,分别为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5→6为有丝分裂,分别为间期、中期、末期.据此答题.
解答: 解:(1)该细胞分裂图中既有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又有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且细胞3中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最可能发生在动物体的睾丸.
(2)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中的位置可看出,图中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称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图有3、4、5、6,该生物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最多有4对.
(3)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单条染色体中DNA分子变化的曲线图:
故答案为:
(1)睾丸
(2)端着丝粒染色体 3、4、5、6 4
(3)
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7.(12分)为了研究钙离子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处理 叶绿素
(mg.g?1) 光合速率(CO2/umol.m?2.s?1) 气孔导度(mmol.m?2.s?1) 叶肉细胞淀粉含量(mg.g?1)
甲 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蒸馏水 2.607 21.89 0.598 95.2
乙 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含CaCl2溶液 2.667 22.03 0.624 94.9
丙 含高NaCl的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蒸馏水 2.071 11.23 0.128 110.1
丁 含高NaCl的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含CaCl2溶液 2.442 15.92 0.201 97.4
请回答:
(1)丙组和甲组相比,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① 叶绿素含量 减少,使光反应减弱,导致碳反应中 三碳酸的还原 的过程减弱;
②高盐处理下,植物根系细胞吸水减少,导致 气孔导度减小 ,使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
③高盐处理下,黄瓜幼苗细胞的 叶绿体 中合成的淀粉积累,阻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2)丁组和丙组对比,黄瓜施加外源钙离子后,对NaCl的耐受性更 强 (“强”、“弱”)
(3)该实验的结论是 钙离子可缓解NaCl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 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解答: 解:(1)丙组和甲组相比,自变量是含高NaCl的全营养液培养,所以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①叶绿素含量减少,由2.607mg.g?1减少到2.071mg.g?1,吸收光能的能力减弱,从而使光反应减弱,导致碳反应中三碳酸的还原的过程减弱;
②高盐处理下,植物根系细胞吸水减少,导致气孔导度减小,由0.598mmol.m?2.s?1减少到0.128mmol.m?2.s?1,使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
③高盐处理下,黄瓜幼苗细胞的中叶绿体合成的淀粉积累量增多,由95.2mg.g?1增加到110.1mg.g?1,阻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2)丁组和丙组对比,黄瓜施加外源钙离子后,叶绿素含量减少量、气孔导度的减少量和淀粉的积累量都变小,因而对NaCl的耐受性更强.
(3)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钙离子可缓解NaCl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①叶绿素含量 三碳酸的还原 ②气孔导度减小 ③叶绿体
(2)强
(3)钙离子可缓解NaCl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12分)在高等动物Z细胞的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经历时间依次为G1期为8h、S期6h、G2期5h、M期1h.HU(羟基脲)是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对S期以外的细胞无影响,但可以阻止细胞进入S期而停留在G1/S交界(看作G1期细胞).科学家利用Z细胞和HU做了如下实验,每组设置多个重复样品.
①A组:培养液+Z细胞+HU(用生理盐水配置)B组:培养液+Z细胞+生理盐水
②培养14h后,检测统计A、B两组各时期细胞数所占百分比(第一次检测).
③将A组中的HU全部洗脱,更换新鲜培养液培养10h,再向A组中加入HU.
④培养12h时间后,检测统计A、B两组各时期细胞数所占百分比(第二次检测).
请回答:
(1)A组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处于 S 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
(2)G1期细胞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 .S期的启动需要一种蛋白质分子作为启动信号,这种蛋白质在S期之前合成并存在于S期全过程中.若将S期和G1期细胞融合,则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时间将 提前 (填“不变”或“提前”或“延后”).
(3)①设计一张表格,并将A、B两组第一次检测统计的预测结果填入表中.
②A组的第二次检测统计结果是 细胞都是G1期 .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分析: 在高等动物Z细胞的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经历时间依次为G1期8h,S期6h,G2期5h,M期1h,则细胞周期为20h,G1期细胞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8÷(8+6+5+1)=40%,同理S期细胞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30%,G2期细胞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25%,M期细胞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5%.
解答: 解:(1)DNA复制的时期是分裂间期的S期,所以向A组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
(2)G1期细胞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将S期和G1期细胞融合后,G1期的细胞中含有作为启动S期信号的蛋白质,使G1期的细胞比正常培养下提前进入S期.
(3)①A组培养液中加入了HU,而HU能抑制DNA合成,阻止细胞进入S期而停留在G1/S交界(看作G1期细胞),因此培养14h后,S期细胞占细胞周期的比例为30%,其余细胞均处于G1期,即比例为70%.B组培养液中没有加入HU,细胞正常分裂,因此培养14h后,G1期40%、S期30%、G2期25%、M期5%.据此绘制表格如下:
②将A组中的HU全部洗脱,更换新鲜培养液培养10h,再向A组中加入HU,则A组中30%处于S期的细胞也均进入G1期,因此A组的第二次检测统计结果是细胞都是G1期(或细胞都是G1/S交界).
故答案是:
(1)S
(2)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 提前
(3)
②细胞都是G1期(或细胞都是G1/S交界)
点评: 本题通过实验考查细胞周期、动物细胞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能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各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同时明确HU的作用;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能根据实验过程判断A组和B组中各时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并绘表格.
39.(14分)公鸡和母鸡在鸡冠的结构上存在区别,通常公鸡的鸡冠较大、肉垂较大、颜色鲜艳;而母鸡的鸡冠较小、肉垂较小、颜色暗淡.假如已知鸡的鸡冠结构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而且所有母鸡的鸡冠都是小鸡冠,但是公鸡可以是大鸡冠也可以是小鸡冠.现用都是小鸡冠的一对公鸡和母鸡交配,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亲代性状 子代性状 比例
小鸡冠母鸡
小鸡冠公鸡 小鸡冠母鸡 100%
小鸡冠公鸡:大鸡冠公鸡 3:1
(1)亲代都是小鸡冠,而在子代出现了小鸡冠和大鸡冠,这是一种 性状分离 现象,子代中母鸡的鸡冠都是小鸡冠,而公鸡可以是大、小鸡冠都有,这说明表现型跟 环境条件(内在环境或性别) 有关.
(2)控制小鸡冠的遗传方式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遵循 分离 定律.
(3)该子代母鸡的基因型是: AA、Aa、aa .
(4)若基因型Aa的母鸡与大鸡冠的公鸡杂交,请用遗传图解的形式表示此杂交过程. .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分析表格:小鸡冠母鸡×小鸡冠公鸡→后代公鸡中小鸡冠公鸡:大鸡冠公鸡=3:1,说明小鸡冠相对于大鸡冠为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解答: 解:(1)亲代都是小鸡冠,而在子代出现了小鸡冠和大鸡冠,这是一种性状分离现象;子代中母鸡的鸡冠都是小鸡冠,而公鸡可以是大、小鸡冠都有,这说明表现型跟性别有关.
(2)已知鸡的鸡冠结构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有以上分析可知,小鸡冠相对于大鸡冠为显性性状,因此控制小鸡冠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则该子代母鸡的基因型是:AA、Aa、aa.
(4)大鸡冠的公鸡的基因型为aa,其与基因型Aa的母鸡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故答案为:
(1)性状分离 环境条件(内在环境或性别)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分离
(3)AA、Aa、aa
(4)遗传图解: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关键信息“3:1”准确推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252659.html
相关阅读: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理综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