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高三三练化学试卷分析 洛阳市教研室化学组 、5、15 一、命题指导思想 三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这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大练习,有增强学生信心的作用,试题以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为蓝本,以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试题的难度比二练略有降低,但主干知识及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要求并没有降低。。 二、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7道选择题,每题6分,共42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其中必做题3题,选作题为三选一,第二卷共58分,全卷总分为100分。选择题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难度适中。第Ⅱ卷主要考查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属中等难度题。 2、学生答卷分析 第一卷各小题答卷情况(全员统计)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本题满分 6 6 6 6 6 6 6 正确选项 B C D A C D C 选A 2.97% 14.20% 7.63% 80.21% 3.35% 9.27% 13.71% 选B 50.49% 9.90% 1.72% 2.79% 7.24% 13.04% 10.73% 选C 4.79% 60.85% 5.57% 4.12% 81.61% 5.44% 65.42% 选D 39.69% 12.98% 83.00% 10.80% 5.73% 70.17% 8.03% 没涂选项 2.06% 2.07% 2.06% 2.05% 2.06% 2.05% 2.10% 得分率 70.86% 平均分 29.76 第二卷必考题各小题答卷情况(全员统计) 题号 26 27 28 本题满分 15 13 15 平均分(含零/ 除零) 8.50 / 8.84 6.89/ 7.76 9.02 / 9.58 得分率(含零/ 除零) 56.67% / 58.93% 53.00% / 59.69% 60.13% / 63.87% 必做题平均分 (含零/ 除零) 24.41 ? 26.18 题号 36 37 38 考试学生总数 选题学生数 2056 17051 2693 23436 选题学生数比例 8.77% 72.76% 11.49% _ 本题满分 15 15 15 _ 选做题平均分 (含零/ 除零) 2.73 / 3.25 6.50 / 6.79 6.41 / 10.27 _ 得分率 (含零/ 除零) 18.20% / 21.67% 43.33% / 45.27% 42.73% / 68.47% _ 选做题各小题答卷情况(全员统计) 【注】有1636名学生没有做选做题,也没有涂题号。 3、学生答卷错误分析 7.为国际化学年,主题为“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 ) A.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是硅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毛、丝等,还可用于杀菌消毒。 【答案】B 8.某烯烃与氢气加成后得到2,2-二甲基戊烷,烯烃的名称是 ( ) A.2,2-二甲基-3-戊烯 B.2,2-二甲基-4-戊烯 C.4,4-二甲基-2-戊烯 D.2,2-二甲基-2-戊烯 【答案】C 9.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乙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蔗糖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 C.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乙醛 D.苯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环己烷 【答案】D 10.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能使石蕊试液呈蓝色的溶液:Na+、I—、Cl—、NO3— B.含大量Fe3+的溶液:NH4+、Na+、Cl—、SCN— C.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Ca2+、NH4+、HCO3—、Cl— D.水电离出的c(H+)=1×10-14 mol/L的溶液:K+、AlO2—、Br—、Cl— 【答案】A 1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8 g 重水(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B.15 g甲基(-CH3)所含的电子数为7NA C.2.3 g 钠由原子变成离子,失去的电子数为 0.1NA D.25 ℃时,pH=13 的1.0 L Ba(OH)2 溶液中含有的OH- 数目为0.2NA 【答案】C 12.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 作。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 (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和NH4+ 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答案】D 13.有一种瓦斯分析仪(下图甲)能够在煤矿巷道中的甲烷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 传感器显示出来。该瓦斯分析仪工作原理类似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其装置如下图乙所示,其中的固体电解质是Y2O3-Na2O,O2—可以在其中自由移动。 甲 乙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的是 ( ) A.瓦斯分析仪工作时,电池内电路中电子由电极b流向电极a B.电极b是正极,O2—由电极a流向电极b C.电极a的反应式为:CH4+5O2——8e-=CO32— + 2H2O D.当固体电解质中有1 mol O2-通过时,电子转移4 mol 【答案】C 【第26题】(15分) 工业合成氨是一个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 △H。 (1)右图实线是N2和H2反应生成1 mol NH3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则△H =__________(用含E1和E3的代数式表示)。图中虚线部分是通过改变化学反应中的__________条件,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N2和0.5 mol 的H2,4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NH3)=0.10 mol/L。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v(N2)= ,该温度下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为___________。反应达到平衡后,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只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平衡 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化学平衡常数K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25 ℃时,将上述实验中产生的NH3溶于水得0.1 mol/L氨水溶液20.0 mL,测得pH=11,则该条件下,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为________。向此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此时 的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常温下,向0.001 mol/L的AlCl3 溶液中通入NH3直至过量,当pH= 时,开始生成沉淀(已知:Ksp[Al(OH)3]= 1.0×10-33)。 【存在的问题】 (1)△H忘乘2,不标单位。 (2)K值的计算出错较多,化学计算能力较差。 (3)反应速率不标单位。 (4)部分学生有关Ksp的计算理解不到位,计算出现错误。 【解题方法】 (1)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H等于2(E1-E3)KJ/mol (2)从图中虚线部分的能力变化可得出改变的条件为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能降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所以反应需要的能量降低。 (3)由题意可求出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进而求出v(N2)和化学平衡常数。当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但由于没有改变平衡的温度,平衡不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不变。 (4)已知氨水的浓度和溶液的pH,可求出达到电离平衡时c(NH4+)、c(OH-)和c(NH3.H2O)的浓度,根据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很容易求出离平衡常数,当加入NH4Cl 固体时,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NH4+)和c(OH-)的比值增大。 (5)已知Ksp[Al(OH)3]= 1.0×10-33 和0.001 mol/L的AlCl3溶液,很容易求c(OH-),再换算成pH。 【参考答案】 (1)2(E1-E3)kJ/mol (2分) 催化剂(1分) 因为催化剂能使发生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降低(2分) (2)0.0125 mol/(L·min)(1分) 200 (2分) 正向 (1分) 不变(1分) (3)1.0×10-5 (2分) 增大(1分) (4)4(2分) 【第27题】(13分) 钛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工业上用钛铁矿(FeTiO3,含FeO、Al2O3、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钛 *** (TiO2),TiO2常通过两种方法还原可制得Ti 。 其中,2H2SO4+FeTiO3 =TiOSO4 +FeSO4+2H2O ,回答下列问题。 (1)净化钛矿石时,需用浓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SiO2+2NaOH=Na2SiO3 +H2O和 。 (2)滤液①中的主要溶质之一是FeSO4,检验其中Fe2+的方法是: 。 (3)TiOSO4是一种强酸弱碱盐。从TiOSO4→ H2TiO3需要加热,则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4)电解TiO2来获得Ti是以TiO2作阴极,石墨为阳极,熔融CaO为电解液,其阴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为TiO2 (s)+2Cl2 (g) TiCl4(l)+O2 (g) ΔH=+151 kJ/mol反应难于发生,所以工业上不能直接由TiO2 和Cl2反应来制取TiCl4。当反应体系中加入碳后,反应分如下两步进行。 2C(s)+O2 (g) =2CO (g) ΔH=-221 kJ/mol。 TiO2 (s)+2C (s)+2Cl2 (g) TiCl4 (l)+2CO (g) ΔH= 。 (6)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解释:往TiO2 和Cl2反应体系中加入碳后,能使反应: TiO2 (s)+2Cl2 (g) TiCl4(l)+O2 (g) 顺利进行的原因是 。 【存在的问题】 (1)Al2O3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出错较多。 (2)加热的目的叙述不清。 (3)阴极的电极反应书写错误较多,说明很多学生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掌握不好。 (4)ΔH不标单位。 (5)反应中加入C的作用解释不清楚,表达能力差。 (6)部分学生Fe2+的检验知道方法,但叙述不清。 【解题方法】 (1)根据钛铁矿中杂质(FeO、Al2O3、SiO2等),很容易判断出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为Al2O3、SiO2,由此可写出Al2O3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TiOSO4是一种强酸弱碱盐,能发生水解,水解为吸热反应,从TiOSO4→ H2TiO3升高温度的目的是促进水解。 (3)电解TiO2来获得Ti的实质是TiO2中的钛元素的到电子被还原,所以,TiO2只能放在阴极,由于电解液中没有水,电极反应式为:TiO2 + 4e— = Ti + 2O2— (4)根据盖斯定理,只要把已知的两个热方程式相加即可得到ΔH=—70 kJ/mol (5)此问是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当加入碳后,由于和氧气反应,降低了氧气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参考答案】 (1)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2分) (2)取少许滤液①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溶液变为蓝色,说明其 中含有Fe2+。(或滴入几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滴入几滴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其中含有Fe2+。)(2分) (3)促进TiOSO4的水解(2分) (4)TiO2 + 4e— = Ti + 2O2—(3分) (5)—70 kJ/mol(2分) (6)碳与氧气反应使氧气的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使反应顺利进行。(2分) 【第28题】(15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能与木炭反应的浓硫酸的最低浓度,设计了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和加热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加入试剂反应前需进行的操作是 ; (2)向三颈瓶中加入20 mL 18 mol/L硫酸和足量木炭,加热三颈瓶,三颈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待反应基本结束,撤去酒精灯,利用余热使反应进行完全。冷却后由导管a通入足量空气,其作用是 ; (4)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利用倒扣漏斗而不是将导管直接插入溶液是为了 ; (5)将充分反应后的烧杯取下,向其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和过量稀硝酸,再经过 (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后称量沉淀质量为27.96 g,则能与木炭反应的硫酸的最低浓度是 mol/L(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20 mL)。 【存在的问题】 (1)书写C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注明“浓”和加热符号,不标气体符号。 (2)实验结束后通入足量空气,其作用部分学生分析不到位。 (3)把CO2和S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合起来写,没有体现出二者的比例关系。 (4)不少学已经计算出了参加反应的硫酸的浓度为6mol/L,但没有理解题意,没有想为说明碳都足量了,硫酸为什么不能反应完?其实剩余的就是没有反应的硫酸,也就是木炭和硫酸反应硫酸的最低浓度。 【解题方法】 (1)气体制备装置组装完加试剂前都要进行气密性的检验。 (2)利用吸收剂通过吸收气体测有关物质的量,都需要实验结束后通过通入某些气体,把装置中残留的气体排入吸收装置中,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3)通入烧杯中的气体有CO2和SO2,由于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反应生成 CO32-和SO32-。 (4)根据C和浓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BaSO4物质的量等于参加反应的H2SO4物质的量,得出参加反应的H2SO4浓度为6mol/L,据题意在C过量的情况下,H2SO4没有参加反应的浓度为12 mol/L,则能与木炭反应的硫酸的最低浓度是 12mol/L。 【参考答案】 (1)检验装置气密性(2分) (2)C+2H2SO4(浓)CO2↑+2SO2↑+2H2O(2分) (3)使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烧杯,被NaOH溶液吸收(2分) (4)SO2+2OH-=SO32-+H2O CO2+2OH-=CO32-+H2O (4分) 防止倒吸(1分) (5)过滤(1分) 12(3分) 36.【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15分) 世界环保联盟建议全面禁止使用氯气用于饮用水的消毒,而建议采用高效“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强氧化性气体,易溶于水、不稳定、呈黄绿色,在生产和使用时必须尽量用稀有气体进行稀释,同时需要避免光照、震动或加热。实验室以电解法制备ClO2的流程如下: (1)ClO2中所有原子 (填“是”或“不是”)都满足8电子结构。上图所示电解法制得的产物中杂质气体B能使石蕊试液显蓝色,除去杂质气体可选用 A.饱和食盐水 B.碱石灰 C.浓硫酸 D.蒸馏水 (2)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欧洲国家主要采用氯酸钠氧化浓盐酸制备。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缺点主要是产率低、产品难以分离,还可能污染环境。 (4)我国广泛采用经干燥空气稀释的氯气与固体亚氯酸钠(NaClO2)反应制备,化学方程式是 ,此法相比欧洲方法的优点是 。 (5)科学家又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利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溶液还原氯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此法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原因是 。 【存在的问题】 (1)很多学生不理解制备ClO2的流程原理。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 (3)除杂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好,错选的学生较多。 (4)不能很好的分析两个反应的优点和不足,解释不到位,反映出学生此类问题的复习效果不好。 【参考答案】 (1) 不是 (1分) C (2分) (2)NH4Cl+2HCl 3H2↑+NCl3(2分) (3)2NaClO3+4HCl(浓)= 2NaCl+Cl2↑+2ClO2↑+2H2O (2分) (4)2NaClO2+Cl2=2NaCl+2ClO2 (2分) 安全性好,没有产生毒副产品(2分) (5)H2C2O4+2NaClO3+H2SO4 = Na2SO4+2CO2↑+2ClO2↑+2H2O(2分)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起到稀释作用(2分)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X、Y、Z、U、W、R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X、Y、Z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具有相同的能层和能级,且第一电离能:I1(X)<I1(Z)<I1(Y),其中基态Y原子的2p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且XZ2与Y2Z互为等电子体。U与X同主族,R是周期表中1~18列中的第7列元素。W的原子序数比R小5,。试回答下列问题: (1)R元素名称是 ,它的+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 (2)XZ2和UZ2化学式相似,但结构和性质有很大不同。XZ2中X与Z原子间形成σ键和π键,UZ2中U与Z原子间不形成上述π健。从原子半径大小的角度分析,为何X、Z原子间能形成,而U、Z原子间不能形成上述π键 。 (3)U和Y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U的氯化物与Y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U(YH2)4和HCl气体;U(Y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Y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 (4)X能形成多种常见单质,在1 mol熔点最低的单质分子中含有 个σ键,在其晶胞中每个分子周围紧邻的分子数为 ;在熔点最高的两种单质中,X的杂化方式分别为 。 (5)已知:W的离子半径为99 pm,Z的离子半径为140 pm ,W与Z形成的化合物晶胞与NaCl晶胞相似,则W的离子位于Z离子组成的 空隙中,该晶体的空, 间利用率为 (只列出最简式,不必计算结果)。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把元素名称写成元素符合。 (2)其实SiO2不能形成π键的原因题中已提示从原子半径解释,但由于很多学生不理解π键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解释不清楚。 (3)很多学生不知道碳形成的熔点最低的单质分子为C60,造成有两个空不会做,而知道是C60的但由于不清楚其晶胞结构,也不会做此问。其实C60的结构和晶胞课本上都有,反映出学生复习脱离课本。 (4)碳的两种熔点最高的两种单质很多学生都知道是金刚石和石墨,但说不清楚其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5)部分学生不知道NaCl晶胞中1个Na+(或Cl-)和6个Cl-(或6Na+)形成的是正八面体。 (6)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求NaCl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解题方法】 (1)X、Y、Z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具有相同的能层和能级,说明三种元素在同一周期中,根据基态Y原子的2p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可推出Y为氮元素,再根据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变化,推出X为碳元素,Z为氧元素,U为硅元素。 (2)根据R是周期表中1~18列中的第7列元素,可知为锰元素,进而推出W为钙元素。 (3)π键是两个P电子云平行重叠形成的,特点是重叠程度较小,不稳定。由于Si原子的半径比C原子半径大,Si、O原子间距离较大,所以很难形成稳定的π键。 (4)碳常见的单质分子中,C60的熔点最低,在C60中,每个碳原子形成3个共价键,相当每个碳原子形成1.5个共价键,故1 mol C60的中σ键等于1.5×60 = 90NA个。 (5)C60形成的晶胞和CO2相似,都为面心立方晶胞(课本上有图),所以,晶胞中每个分子周围紧邻的分子数为12。 (6)碳常见单质中熔点最高的两种单质分别是金刚石和石墨,再根据二者的晶体结构特点,很容易推出在金刚石中为sp3杂化,在石墨中为sp2杂化。 (7)根据Ca与O形成的CaO晶胞与NaCl晶胞相似,再根据NaCl晶胞中一个Na+(或Cl-)与6个Cl-(或6个Na+)形成正八面体,所以Ca2+的离子位于O2-离子组成的正八面体空隙中。由于CaO晶胞与NaCl晶胞相似,所以可以看成是一个正立方体,一个CaO晶胞中有4个Ca2+和4个Cl-,每个阴、阳离子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球,故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4个Ca2+和4个Cl-所占的总体积(4×4/3×π×993+4×4/3×π×1403)除以晶胞【正立方体:(2×99+2×140)3】的体积。 【参考答案】 (1)锰(1分) [Ar]3d5(1分) (2)Si的原子半径较大,Si、O原子间距离较大,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较小,不能形成上述稳定的π键(2分) (3)SiCl4 + 4NH3 Si(NH2)4 + 4HCl(2分),3Si(NH2)4 8NH3↑ + Si3N4(2分) (4)90NA (1分) 12 (1分) sp2(1分) sp3(1分) (5)正八面体(1分) (2分) 38.【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A是一种五元环状化合物,其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个峰,F的核磁共振氢谱有3个峰,峰面积之比为2∶2∶3,G是一种合成橡胶和树脂的重要原料。A→G的转化关系如下: 已知 : 请填写下列空白。 (1)A的结构简式是 。 (2)B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⑤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_。 (3)两分子E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脱水反应生成六元环化合物,写出该六元环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有机物H与E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相同,写出所有符合条 件的H的结构简式 。 【存在的问题】 (1)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规范,如:不注明反应条件,不注明催化剂等。 (2)题中所给的重要信息不会用。 (3)有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很多简单的问题不会做。 (4)部分学生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 (5)同分异构体书写掌握不好。 【解题方法】 (1)根据A是一种五元环状化合物,其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个峰,及已知条件一,可推出A的结构为 , 结合A的结构和已知条件很容易得出B的结构,据题意,B、C、D、G 中的碳链相同,再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可推出B、C、D、G的结构。 (2)B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碳碳双键和羧基,含氧官能团为羧基。 (3)从B转化为E,相对分子量质量增大18,可知发生了加成反应,这样可推出E的结构,根据E的结构,很容易写出2分子E形成的六元环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4)根据C和X在浓H2SO4条件下反应生成F,可知X为醇,F为酯,再根据C中有两个羧基及F中含8个碳原子,可推出X为乙醇,F为1,4-丁二酸二乙酯。 (5)有机物H与E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相同,所以,H符合条件的所有结构简式只要在E的基础上先写出少一个碳原子的结构,再把-CH3连接上,最后改变-OH在碳链上的位置即可。 【参考答案】 (1) (2分) (2)羧基 (1分) 加成反应 (1分) (3) (3分) (4) (2分) (2分) (5) (2分) (2分) 三、教学建议 从学生卷面及抽样结果看,暴露出学生复习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有的连最简单的知识都掌握不了,很多学生不重视课本知识,不记忆知识,规范性差,缺少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希望各学校、各位教师应该认真总结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针对存在的问题特对剩下20几天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 应关注要点、热点、难点,加强学科内外知识迁移,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化学用语规范性的训练,防止学生会但叙述不到位而失分。 2.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这几年的高考说明中对化学计算的要求一直没有降低,学生现在计算能力的下降和老师的要求不高有直接的关系,这次考试中学生计算题得分不高暴露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3. 从选做题的统计看,选择【选修3结构与性质】的学生达到了72.76%,反映出很多学生实际上已放弃【选修5】的复习。这次三练37题的难度明显高于38题,但还是有如此多的学生选择做37题,这反映出2个问题:一是学生就不看38题,直接做37题,说明学生不会做出选择;二是学生也知道37题难度大,但又不会做有机题了。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只复习【选修3结构与性质】的风险,同时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最好不要采用押宝的方式复习,要充分认识到【选修3结构与性质】也是可以出难题的。 4. 后阶段复习过程中希望老师做到: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这段时间的复习应该是效率最高的,有必要提醒考生在化学复习的最后阶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使自己在复习冲刺阶段做到紧张、有序、高效。 (1)回归教材强化细节 此阶段最重要的不是题海战术,复习要点归纳为“回归课本”四个字。很多考生在复习中忽视基础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其实很多看似粗心或被认为是审题问题导致的错误,都是因为课本知识掌握不好造成的,所以,老师应该建议学生在最后20几天,通读教材,对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 (2)查缺补漏 引到学生在练习-讲评的过程中,以题目为切入点,找到不足和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把这一年做过的题目中有问题的部分整理出来,集中在改错本上,就是个很好的方法。看到这些题目后,就知道在哪个知识点上出了问题。如果每次都能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提高。 (3)加强化学实验的复习 实验综合题实际上是各种简单实验题的“拼接”与综合,所以,重读课本时要将化学实验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细节了然于心。复习要注重基础,只有掌握了各装置的作用,才能正确地将各装置进行连接,因此,在实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各种装置可能的作用,并在解综合题时进行强化训练。 (4)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化学原本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所有的考题和书本知识其实很多都可以还原到生活中去,学生要多留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尤其是近来热门的生活话题(如重金属离子污染),考生都可与化学知识进行相关联想,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知识点。 (5)适度练习 此阶段每天都要做适量的练习,练习的针对性和难度一定要控制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和做题的感觉。最后20几天千万不要在太难的题目上下工夫,这样做得不偿失。 洛阳市教研室化学组 .5.15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300592.html
相关阅读:高三上册期中考试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