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强项一定能弥补弱项,高考什么都能发生,有弱项会使你未战先败。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2018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助你金榜题名!
【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圣敦煌记
于坚
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
莫高窟后面是巨大的沙堆,凸出沙漠和戈壁滩十多米,像几匹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莫高窟是沙堆前面的一排丘陵般的砂岩,挡住了滚滚流沙。砂岩上开凿了一排排洞窟,里面供奉着赞美佛陀以及无数神祗的塑像、彩绘和经书。砂岩前面是一条河,水已经干了,只是河岸上白杨林立,摇曳多姿,活泼泼地,仿佛河水顺着黑暗之根流到树身里去了。狂沙过后,莫高窟继续。
沙漠环绕着敦煌,就像一种迷恋。
朝拜者像狂沙般滚滚而来,又像沙一样消失。莫高窟的沙堆上经常呈现这种景象,一队轻沙如骑兵奔袭突击,忽然勒马升腾起来,在空中轻烟般散去,无影无踪,天空继续湛蓝,沙岗再次安静,等着下一回来袭。旅游团的小白旗在沙风中耀眼地晃着,我提着一瓶矿泉水,跟着那些来袭的干沙走向莫高窟。袭来和消失态势不同,袭来是新鲜地聚集,很给力、很兴奋、很张狂、很好奇,渴望着席卷裹挟一切。消失则不规则,千姿百态,各色各样,或渗入黑暗,或漏进缝隙,或飞扬万里,落到大海那边的浅滩上。但作为整体的沙漠一直都在,每一粒沙都在它里面消失了。我抓起一把,如果我的未来就是其中某一粒,我现在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也辨认不出我将是谁。沙的特征就是对具体、细节的遗忘,我们记得沙漠一词,但永远回忆不出任何一粒沙子,虽然它们绝非模子里倒出来那般一模一样。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
我在2011年的秋天来到敦煌,那是8月24日。为这次旅行我准备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这种愿望并非我独有,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敦煌在召唤什么?我不知道,三十年间,敦煌不断地在我生命中掠过,有时候是回来的人的口头赞美,有时候是一段文字,有时候是某本书中的一幅插图,有时候是一场舞蹈……
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他们来敦煌干什么,烧香吗?敦煌研究院是禁止烧香的。敦煌的佛爷如今也没有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名声,在20世纪的中国,宗教声名狼藉,大多数人将它视为迷信。但一听到这个名词:敦煌!就蒙召似地来了。这个圣地是圣在哪里?
此时代的人们不像过去时代那么封闭,闭关锁国的门已经一道道打开。人们见识过各种圣地——希腊的神庙、玛雅人的祭坛、吴哥窟、泰姬陵……或者现代主义的圣地——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蓬皮杜中心……莫高窟极不显眼,没高出世界一寸,深陷于大地的黑暗中。要不是人流滚滚,粗心些的旅行者大部分都会漠视它,就像漠视沙漠本身。几排参差不齐的洞*,害怕似的,藏在土*的砂岩上,犹如原始人的寓所。砂岩前面立着一个简朴的木质牌坊,穿过这个牌坊,就进入了莫高窟。它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被瞻仰的圣地,它其实从来也没有被作为一个纪念碑或者祭坛来建造。人们创造它,只是出于朴素虔诚的信仰甚至迷信,他们得找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迷狂。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佛陀的指示来自佛经,也来自大地,而且通常来自大地,一棵树,一处水源,一块石头。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原因或许都差不多吧,不仅仅是神的理由,也是人的理由。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更现实的理由恐怕还是那条神秘河,它带来了水,生命得以存在。即使超越如佛陀者,也是从水开始,他觉悟于菩提树下。如果没有水,这地球至今也就像月球一样,寸草不生,更不会有什么宗教了。
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人们穿越沙漠来到敦煌,顶礼膜拜的是圣泥塑、圣壁画……圣泥金、圣砖、圣竹简、圣书、圣吴带当风、圣曹衣出水、圣第45窟、圣第154窟、圣第99窟……圣敦煌。
无数匿名于沙漠的工匠艺人创造了敦煌。他们像恒河沙数一样,环绕着自己的作品.风将他们吹去,他们又从别处回来。
入夜,敦煌的天空满天星子,一颗颗旋转着,就像被解放的沙子。下面,黑暗里,莫高窟在黑暗里,就像一个沙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莫高窟比作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形象地写出了莫高窟高耸突出、易于发现的特点。
B.第四段中作者用沙子之于沙漠的结果来衬托莫高窟之于沙漠的结果,以此来写出莫高窟的非物质的神奇。
C.作者在文章中对于“三十年”和“8月24日”的记述,旨在表明莫高窟对“我”有着强烈的召唤力以及“我”十分渴望去看一看莫高窟。
D.文章开篇的一句初看意义直白,但读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它表意含蓄蕴藉,与文章的题旨密切相关。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5分)
6.文章的题目是“圣敦煌记”,请探究“圣”字于文章中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受言语欺凌或性*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选自南方网《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
材料二:
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有人认为孩子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造成伤害程度加深。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中看到的行为。根据反欺凌网站BullyingCanada.ca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选自新华网《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
材料三: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选自《光明日报》的《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四:
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杨甫德说。
(选自《工人日报》的《帮助孩子对校园欺凌说“不”》)
7.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校园欺凌中作为加害方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侵害。
B.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往往更易于受到持续性的、伤害性的和力量不均衡性的攻击。
C。权力的差别、体型的差别、体能的差别、成绩的差别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因素。
D.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和正确的药物参与进来,心理疾病一定能
治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的诱发因素,在诱发因素的分析上,它们是有交叉点的,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
B.材料二和材料四中都说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两则材料还提及了面对校园欺凌的共同做法。
C.从材料三来看,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是最大的,体型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也是最大的。
D.材料一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它的三个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提到了受害者的三个易欺人群和他们的心理感受。
E.在遭受校园欺凌后,不同的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不同的家长和专家可能也会有自己不尽相同的看法和主张。
9.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发生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崇字永隆.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周元年,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时年尚小,拜爵之日,亲族相贺,崇独泣下。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贤由此大奇之。起家州主簿,非其所好,辞不就官,求为将兵都督。随宇文护伐齐,以功最,擢授仪同三司。周武帝平齐,引参谋议,以功加授开府,封裹阳县公,邑一千户。高祖为丞相,迁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为怀州刺史,进爵郡公,加邑至二千户。尉迟迥反,遣使招之。崇初欲相应,后知叔父穆以并州附高祖,慨然太息日:“合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竞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及破尉迟,拜大将军,寻进位上柱国。
开皇三年,除幽州总管。突厥犯塞,崇辄破之。奚、契丹等慑其威略,争来内附。其后突厥大为寇掠,崇率步骑三千拒之,转战十余日,师人多死,遂保于砂城。突厥围之。城本荒废,不可守御,晓夕力战,又无所食,每夜出掠贼营,复得六畜,以继军粮。突厥畏之,厚为其备,每夜中结阵以待之。崇军苦饥,出辄遇敌,死亡略尽,迟明奔还城者,尚且百许人,然多伤重,不堪更战。突厥意欲降之,遣使谓崇曰:“若来降者,封为特勤。”崇知必不免,令其士卒日:“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待看吾死,且可降贼,方便散走,努力还乡。若见至尊,道崇此意。”乃挺刃突贼,复杀二人。贼乱射之,卒于阵,年四十八。赠豫邬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谥曰壮。子敏嗣。
(节选自《隋书·李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B.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C.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D.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崇年幼受爵,感恩孝顺。李崇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封官受爵,他一方面为无功受封而感念帝王,另一方面又为报恩而不能侍奉父母而感伤。
B.李崇不恋官位,功高受赏。李崇刚作州主簿时,因为这不是他的爱好,于是辞去主簿一职改作都督,后军功显赫,不断受到封赏。
C.李崇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当尉迟迥谋反时,李崇曾经思想上有过摇摆,但得知叔父归附高祖的情况后,终于有了扶国济困之心。
D.李崇以弱敌强,为国尽忠。李崇多次打败突厥人的进犯,威名远播。砂城一役,他以少敌众,拼死抵抗,后兵败殉国。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5分)
(2)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②旧绕汉宫③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①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②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省。③汉宫即汉代黄山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一开头就将由阁道眺望所见的形胜尽收眼底,“秦”“汉”二字使其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
B.第二联“千门柳”“上苑花”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内容,也照应了标题中的“春”。
C.颈联虚实相生,既有所望之人间美景,也有想象中凌空飞起的宫阙,给人一种高峰突起、耳目一新之感。
D.尾联赞颂皇帝出行不是为了赏玩,而是顺节气行时令,关心百姓耕作,符合应制诗的特点。
E.此诗紧扣题目中的“春雨”二字去写,并善于取景布局,巧妙描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游图景。
15.王维诗白古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此诗描绘了几幅面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与古代圣人进行了对比,给予无情的批判,他说:“____。”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两句用新奇的比喻描写了大雪降临时的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刚刚结束高考,小明就要准备志愿填报,众多的专业选择使他莫衷一是,迟迟不能定夺。
②城市建设如何体现历史文韵?唤醒老旧厂房的文化魅力,帮助工业遗存“起死回生”,正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动力。
③寒冬里,虽然万物在混沌和阴暗中沉睡,但是在这混沌和阴暗中,却正蓄势待发着一种不可言喻的苏醒!
④以简政放权推进政府建设,彰显的是勇气。31个省均已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政府职责一目了然。
⑤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大荔县并没有结缘体育的必然因素。那么,到底是什么能让大荔县对牵手体育、承办赛事乐此不疲呢?
⑥我天生就不是上下其手的人,最近修理房子时,每当修好一样东西,另一样东西就会坏掉,百试不爽,因而得出修不完定律。
A.②④⑥B.①②⑤C.①③⑥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省级政府普遍设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国务院部门和市县政府也在稳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长聘教授亲自带本科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好的熏陶和教益,学生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清华大学的做法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D.据资料表明,语言表达作为管理沟通的有效手段,可分为体态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三种类型,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43%、7%。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请允许我作为男方家长对亲家几十年辛劳养育了漂亮出众的新娘表示感谢,并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早生贵子。
B.老王呀,今天就看你三分薄面上把他放了,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你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你也不要来说情了。
C.在司仪主持下,我跪请先生入座,向先生敬献束修,行三鞠躬、三叩首大礼。从此,我正式忝列范先生门墙,成为先生的人室*。
D.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捕头雷横一边接过晁盖递给的十两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可以被广泛利用。①,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
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
②。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③,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全世界现存6000多种语言。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这些乡音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而乡音背后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们不自觉或者不自知地剪断,这个非常可怕!现在我们的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语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方言是多么有意思…….
请你就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又要留住方言的重要意义写一段话。(85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志不强者智不迭。——墨子
②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抒怀》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⑤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白居易
⑥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
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白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关,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D.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C.从印度传过来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B.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C.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答案】1.B2.A3.C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进行逐项比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B项强加因果,两个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试题分析:A项,原文第一段是说“如晕斯飞”,“作庙翼翼”等描写说明的是中国木建筑在《诗经》出现的时代已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而不能说明“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故选项A错。
3.试题分析:C项“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错,作者在文中举阿房宫的事例的目的是说明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要求高,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的开始时间。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原文第1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可见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的开始时间,而非选项所说的“从大修阿房宫开始”。可知选项转述错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月
红酒
风月是相思镇剧团里的台柱子,扮相俊美,嗓音稍稍带些鼻音儿,听起来反而格外有韵味。剧团有三四十人,旦角演员也不少,却只有风月是科班出身。省戏校毕业后分到团里,一来就挑大梁。
风月扮演过许多角色,《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断桥》中的白娘子,《龙风呈祥》里的孙尚香。最拿手的两出戏是《秦雪梅》和《铁弓缘》。
风月考入戏校时年龄还小,选什么行当自己做不了主。不过这也没关系,注定吃这碗饭了,只要不演媒婆,不演大花脸都成。风月心中暗想。
风月的授业老师姓萧,她深知选一个合适的青衣演员有多难。十几个俊丫头排成两行,萧老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挨个儿相看。风月站最后一排,萧老师在她面前驻足不前。这个小丫头柳叶眉,丹凤眼,不用勒头眉眼都向上挑,羞羞看人一眼,就低下头笑,不声不响,安静得像朵栀子花。萧老师问一句,风月柔柔回一句,嗓音像画眉子叫。萧老师拉着风月的手走到一边,说愿不愿学青衣?风月使劲点点头。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做演员最基本的艺术修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风月比别人学得都上心。风月一个“卧鱼”没做到位,萧老师手中的板子就敲过来了。风月“呀”一声,摸着被打痛的胳膊,眼泪成对儿成对儿地掉,宛如梨花带雨,楚楚动人。萧老师后悔自己下手重了。
玉不琢,不成器。梨园行自古以来有陋习,老艺人们爱说“打戏”,出师后即便是红遍天下,学戏时挨打总是难免。萧老师曾是当红的大青衣,也是这么过来的。萧老师取来一枚新鲜的生鸡蛋,细心地把蛋黄分出,仅留下蛋清,轻轻揽住风月,在她已经青紫的胳膊上涂抹,怜爱不已。我不怪萧老师,你是为我好呢……风月抽泣着,反过来却安慰萧老师。即便是哭,也能咬字分明,萧老师仔细端详着风月还挂着泪珠的小脸,心中一动。
萧老师说,一个好演员不能过于单一,梅兰芳梅大师正工青衣,可刀马戏、闺门旦都拿得起放得下。老师没有门户之见,你学学闺门旦吧,《秦雪梅》这样的悲情戏也适合你。风月答应了。
秦雪梅这个剧中人物的行当属于闺门旦。在《哭灵》一折中,有这么一句: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哭一声商公子我那短命的夫郎……秦雪梅拿着祭文,手抖得如同风中秋叶。可别小看这个抖手,那是个功夫,风月苦练多日,还是不得要领。风月急得直跺脚。萧老师逗她说,去集市上买条活鱼,把手放松,顺着劲儿,随鱼而动。细细揣摩,反复练习,功夫到了,自然就会。
风月却当真了。那时她是个学员,没钱买鱼。伊茗湖畔经常有人垂钓,风月就趁课余时间跑到这里,静静地蹲在人背后,看见人家钓上一尾活蹦乱跳的鱼,就忙不迭地帮着把鱼钩取下,有意在手中多拿一会儿找感觉。钓鱼人都喜欢这个文文静静不爱说话的小姑娘,鱼一咬钩,就冲风月使眼色打手势招呼她过来捡鱼。后来知道风月是戏校的学生,拿活鱼是为了练习基本功,越发喜欢她了。有个老伯还送她一只红色小水桶,钓了鱼专门送到风月的住处。
手势语言在戏剧中被称为演员的第二张脸,风月一次次抓鱼,一遍遍地找感觉,终于掌握了其中的奥妙。萧老师发现,这丫头双手动起来,表现力极强,尤其听说她真的练抓鱼,惊讶极了。
上了妆的风月一袭白衣,宛如天人。手拿祭文,跪拜在商公子灵前,一声“商──郎──”,凄艳哀绝,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尤其是唱到,“商郎夫你莫怨恨莫把我想,咱生不能同衾死也结鸾凰”时,风月藏在水袖里的双手上下抖动,犹如白蝶飞舞,银花翻卷,凄美空灵,令人眼花缭乱。
一下台,萧老师就把风月抱住了,说丫头,你抓了多少条活鱼呀。
在团里挑大梁的风月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和花脸海椒结合了,事业上顺风顺水,家庭美满幸福,风月依然是剧团的台柱子,青衣,闺门旦甚至刀马旦都拿得起放得下,可谓文武全才,色艺双绝。
真正让风月名声大震的是《铁弓缘》这出戏,花旦、青衣、小生、武生四个行当全在一出戏里集于一人之身,唱念做打缺一不可。风月把青春貌美武艺高超的太原守备之女陈秀英演活了。
就在《铁弓缘》这出戏赴京演出的前夕,风月突然病了。这一倒下,就是小半年。
病愈后的风月基本没有变化,就是手抖动得厉害,连一小杯水也端不牢。风月郁闷地问海椒,我还能不能上台了?海椒说能,《铁弓缘》咱不能演,还演不了《秦雪梅》?风月含着眼泪笑了。
萧老师闻讯,心疼坏了,心急火燎专程赶来探望风月。
师徒俩深情地望着对方,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半晌,风月好像想起了什么,就把一双手举到萧老师面前,眨了一下眼,说,萧老师,要是现在练习抖手,我就不用去抓活鱼了吧?
青衣风月话说得很轻松,那神态,像个俏皮的小花旦。
4.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月成为剧团里的台柱子是因为它不仅扮相漂亮,嗓音有韵味,而且是剧团里唯一的科班出身。
B.萧老师在挑演员的时候,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挨个看,最后在风月的面前驻足不前,萧老师的表现从侧面表现出风月的漂亮。
C.萧老师是个对学生既严格又怜爱的好老师,梨园行当里学戏挨打是常有的事,萧老师因风月动作不到位打了风月后常常自责不已,给风月涂抹蛋清以减轻风月的疼痛。
D.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法,插入了风月考戏校的经过,既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风月漂亮文净,又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5.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风月的性格特点。
6.鉴赏文中画线的语句。
(1)风月藏在水秀里的双手上下抖动,犹如白蝶飞舞,银花翻卷。凄美空灵,令人眼花缭乱。
(2)风月含着眼泪笑了。
【答案】4.C5.①文静。羞差看人一眼,就低下头,不声不响;钓鱼人喜欢这个文文静静的女孩。②刻苦勤奋。风月比别人学得都上心。用抓活鱼的方法来练抖手。③善解人意。被萧老师打后看到萧老师心疼时反过来安慰萧老师。④乐观豁达。生病后手抖得厉害,不能演《铁弓缘》了,还能和萧老师开玩笑。
6.(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月表演的抖手动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一种凄美空灵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2)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含着泪”写出风月因病不能演出代表她的巅峰之作《弓铁缘》的痛苦之情,“笑了”既写出了丈夫的开导让风月的痛苦之情得以减轻,又表现出风月乐观豁达的性格。
【解析】
4.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C项“萧老师因风月动作不到位打了风月后常常自责不已”言重了。
5.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文本概括分析风月的性格特点。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题。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关注文中作者或他人对其的评价性语句。从风月的神态、动作“羞羞看人一眼,就低下头,不声不响”,可见风月文静;从风月学青衣比别人学得都上心,用抓活鱼的方法来练抖手,可见风月刻苦勤奋。再从被萧老师打后看到萧老师心疼时反过来安慰萧老师一事,可见其善解人意。最后从生病后手抖得厉害,不能演《铁弓缘》了,还能和萧老师开玩笑,可见其乐观豁达。答题的要先概括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点睛: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言行。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6.(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是分析划线句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藏在水秀里上下抖动的双手”比作“白蝶飞舞,银花翻卷”,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月表演的抖手动作,给人一种凄美空灵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先是分析划线句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解答本题,要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关键词“含着泪”“笑了”,其中“笑了”是神态描写,“含着泪”细节描写,再追问一个为什么,结合上下文可以推知“含着泪”写出风月因病不能演出代表她的巅峰之作《弓铁缘》的痛苦之情,“笑了”写出了是丈夫的开导使风月的痛苦之情得以减轻,从中表现了风月乐观豁达的性格。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
“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
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一个“老司机”。
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回收一号”的项目总师说,随着指控大厅工作人员报出“回收一号”发现目标,所有人为之振奋。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
(选自《*》,有删改)
材料三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携带太空机械臂上太空。天宫二号最核心的作用是: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如何进行配合,为将来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做“训练”。如同我们盖高楼大厦,需要一个塔机来运送建筑物资一样,可以简称其为“太空塔机”。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航天科技的奇迹,到现在的航天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选自“中国红河网”,有删改)
材料四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航天人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
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自我的奉献,才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神州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通过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仅对接器而言,框里就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
(选自“长江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的消息。
B.材料一侧重于整体方面的报道,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倾向于对某个部分的介绍。
C.从材料二中的内容看,“回收一号”雷达对于飞船返回段的测量非常准确,为飞船的成功着陆立下很大功劳。
D.四则材料围绕这次十一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的中心事件,通过介绍中国与太空强国的对比情况,让我们普通民众对此次发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报道,无论是飞船发射的时间还是着陆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直接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
B.材料二中,“他还接过‘嫦娥’回家”时用拟人、比喻手法,准确表述了“回收一号”的重要作用;而词语“老司机”的使用,使新闻显得活泼、俏皮。
C.材料三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介绍天宫二号的重要价值和核心作用;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歌颂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D.依据材料三的报道,“太空机械臂”其实就是一个“太空塔机”是负责运输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的。
E.四则材料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既有对神州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的介绍,也有对航天精神的歌颂。
9.结合四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
【答案】7.D8.CE
9.①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航天人景海鹏、陈冬在太空中为期30天的驻留,充满着各种变数,如果没有奉献牺牲精神,就没有如今的成功。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无论是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还是回收一号”,它们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任务,都与航天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开。③建设航天强国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解析】
7.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比对。D项,“与太空强国的对比情况”文中并没有涉及。
8.试题分析:A项,直接体现的应是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也从侧面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B项,没有比喻。D项,偷换概念,“太空塔机”指的是“天宫二号”。
9.试题分析:题目问“结合四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要分析四则材料中具体的人物、事件体现的航天人精神,比如神州十一号的制造、发射以及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等。第二,把握这些具体的人物、事件体现的精神品格等,比如材料二三四的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航天人的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等;材料一从语句“2019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可见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另外找出文中对中国航天人精神概况性的语句,例如材料三中的“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光庭,字公?,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B.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C.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D.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
(2)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答案】10.B11.B12.B
13.(1)因为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能居住,得到他们的百姓不能使用,对开拓疆土有什么好处?
(2)宣仁太后赞扬他能守正道,告诉他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畏惧、回避。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朱光庭在潞州任职时,邻境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邻境”“流民”“光庭”“自”;谓语动词:“踵接”“为食”“至”“食”“感疾”“视事”“卒”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故选B。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因为在古代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
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B,对应原文倒数第3段,蔡确被贬新洲不是因为朱光潜批评他不守臣礼,而是因为朱光庭*他怨恨非议的罪行,故选项中“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洲”错。
13.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句通顺。主要关键信息的翻译理解:(1)盖:因为,广:开拓、开辟,益:好处,状语后置句“何益于广土辟地也”。(2)嘉:赞扬,谕:告诉,毋:不要。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广”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宽广”来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盖”“嘉”“谕”“毋”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语句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朱光庭,字公?,十岁能写文章。推辞父亲的恩荫,考中进士,调任万年县主簿。几次代理县令,人们称他是“明镜”。历任四个县的县令。曾孝宽因为朱光庭有才能而向朝廷推荐,神宗召见朱光庭,问到想再次出兵攻打安南。朱光庭回答说:“希望陛下不要把安南当作人类来养。因为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能居住,得到他们的百姓不能使用,对开拓疆土有什么好处?”皇帝又问朱光庭研究什么经书,朱光庭回答说:“年少时跟从孙复学习《春秋》。”皇帝又问:“现在在朝廷内外听到些什么吗?”回答说:“陛下更改法度,臣下奉行命令有的不是圣上的旨意,所以有的好有的不好。如果能去掉那些不好的,那天下就会得到福分了。”跟随吕大防在长安幕府。朝廷五路出兵讨伐西夏,雍州是大都市,许多事情都靠这里去办,调发人员物资期限很紧,朱光庭常常坚持不答应。使者生气,将要施加军需物资缺乏之罪,朱光庭请求罢职离去,吕大防替他调解。
哲宗继承皇位,司马光推荐朱光庭做左正言,朱光庭首先请求罢免提举常平官、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认为蔡确身为山陵使,却走在先帝的灵柩之前,作为臣子不恭敬。又说章悖欺骗蒙蔽肆意狡辩,韩缜*邪求宠,话很耿直。宣仁太后赞扬他能守正道,告诉他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畏惧、回避。
升任左司谏,议论说“苏轼拟馆职考试题说:‘现在要效法仁宗的忠厚,而担心有关官员不能尽职,可能会玩忽职守。’我认为仁宗有难以形容的盛德,而不应当用‘玩忽’来议论,希望惩办他的罪行,来警戒大臣中不忠诚的人。”不久,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述这件事。宣仁太后说:“详细地阅读了苏轼的文章的意思,这是针对现在的有关官员而说的,不是用来讽刺祖宗的。”于是议论停止。
河北闹饥荒,朝廷派朱光庭拿着符节巡行视察,立即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而议论的人认为他消耗先帝多年积累的军需物资,改任左司员外郎。升任太常少卿,授任侍御史。*蔡确怨恨非议的罪行,蔡确被贬到新州。授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调任潞州。邻近州县境内发生旱灾闹饥荒,*的百姓进入潞州境内的连续不断,朱光庭每天准备食物给他们吃,常常忙到夜里,自己来不及吃饭,于是生病,还勉力办公事。去世,享年五十八。
朱光庭起初跟从胡瑗学习,胡瑗告诉他治学的根本在于忠诚守信,所以朱光庭终身践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寒,不禁使人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E.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5.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C15.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看应是清晨之景。C项“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寒”说法错误,“荒寒”的理解不准确。
15.试题分析:题目问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在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鉴赏。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在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时,要抓住各联中出现的意象,通过其特点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如诗歌写到的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羊肠小道等。如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诗歌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意象、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抓住诗歌中的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羊肠小道等意象,通过其特点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
【答案】(1).剑阁峥嵘而崔嵬(2).一夫当关(3).万夫莫开(4).总角之宴(5).言笑晏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默写的题目。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峥嵘”“崔嵬”“当”“晏晏”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海外追逃行动的强大压力下,中国“红色通缉令”头号嫌疑犯杨秀珠走向穷途末路,正在考虑放弃中请政治庇护,准备回国受审。
②虽说自驾车游览野生动物园景区是一种刺激、新潮的游览方式,但不曾想动物国养虎遗患,有游客不守规则并因此丢掉了性命。
③“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不可能一挥而就。因为它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注重需求端的重大思路调整,是一项长周期经济改革。
④2019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清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⑤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出其右的地步。
⑥以改变“思想贫困”状态为重点,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扶贫,相比之下见效虽慢点,却不失为脱贫釜底抽薪的良策。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养虎遗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使用对象错误,应为“一蹴而就”;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使用正确;无出其右:没有人能超过他。此处褒贬失当,应为“无以复加”;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养虎遗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入夏以来,南方各省市普降大雨,多地洪水泛滥,两湖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数十万人民群众生灵涂炭。
B.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上正式发布了三菱等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及轴承企业行政处罚的决定书,罚款金额合计高达12.354亿元,这是中国反垄断调查以来开出的最高金额罚单。
C.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D.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答案】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你去省城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得体的问法是哪一句
A.你大声说:“喂,老头,北京路怎么走?”
B.你迎上前问:“大爷,请问北京路怎么走?”
C.你高声说:“喂,大爷,北京路怎么走?”
D.你轻声问:“能告诉我北京路怎么走吗?”
【答案】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长安和罗马有着①____。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比之下,罗马城是②____,早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城市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因为③____,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
【答案】(1).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2).自然形成的都城(3).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句是总起句,与后文的内容是总分关系,语段强调的内容与“文化发展脉络”相对应,应该谈的是“城市发展脉络”,故应填“不同的城市发展脉络”意思的语句;第二句可照应后面的“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之意而填“自然形成的都城”;第三句是结论句,照应第一句的意思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人生就像海潮一样,在进进退退中往返。前进是一种积极的状态,退让也是一种智慧,进与退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取舍。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固然重要,但亲情也不容忽视。累了就稍稍停留一下吧,向后退一步,定会有异样的风景,不一样的天堂。所以说懂得进退,定能成就人生;懂得取舍,定能淡定从容。
①向后退一步,不一定就会有异样的风景,不一样的天空。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1).懂得进退,未必就能成就人生(2).懂得取舍,也未必就能淡定从容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的结论“所以说懂得进退,定能成就人生;懂得取舍,定能淡定从容。”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向后退一步,不一定就会有异样的风景,不一样的天空。”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那么第二处应是懂得进退,未必就能成就人生。第三处是懂得取舍,也未必就能淡定从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临近,某中学为鼓励高三学生努力学习,在校园中张贴了大量内容各异的宣传标语,如“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每天增一分,干掉千百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这些标语引发了校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有人认为这些标语的内容简洁有力,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有人认为这些标语的内容过于直白功利,会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歧途;还有人认为学校教育理念和方法出现了偏差……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励志标语是鼓励还是功利?
高考标语,理应传递正能量,是自信而豪迈的口号。然而诸如“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大楼”、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等“血腥味”十足的高考标语铺天盖地,无疑加重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学校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本无可厚非,但“虐心”的高考标语反而误导了考生对成功的认知,俨然异化为“鼓励追求功利”的某些暗示。
透过“疯狂”励志标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当下残酷的生存现状。不少学生想要通过高考改变自身命运,“进名校”成为他们评判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攀比扭曲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说高考是通往成功最稳妥的一条路,但绝不是唯一可以通向成功的路。
煽动性的励志标语折射出高考的焦虑,也是学校“重结果轻过程”的极端表达。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就曾表示:“这些根本不是什么励志口号,而是极端功利主义的叫嚣。”的确,填鸭式的教育正扼杀着学生的天性,学校给学生灌输的只是“上重点、读名校”的思想,追求的是高升学率所带来的政绩,却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学校只是一味灌输给学生如何去赢,却忘了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输。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根本不是什么励志口号,而是极端功利主义的叫嚣,“是毒害学生的精神鸦片,有正能量吗?负能量吧。”
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高考标语,多点平常心》,文章指出:雷人标语不是无源之水。这里面,有现有考核方式下学校、教师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有用人单位唯学历论导致的“指挥棒效应”,有社会生活压力加大带来的焦虑心态。高考标语,应该多点平常心。毕竟,人生是场马拉松,别把高考这个“100米”当成决定成败的终点,不然,怎么能经得住长距离的考验呢?
从形式上禁止高考“神标语”不难,教育主管部门出一道禁令就行。可墙上不挂了不代表心里不这样想了。是不是告诉学生,高考成败不是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学生就会正确对待高考啊?绝非这么简单。什么是人才,不是学校怎么说,学生怎么想就能够左右的,这是社会形成的共识。彻底告别“神标语”,从学校入手是治标,扭转社会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才是治本。否则,过度激励犹如注射激素,副作用可不轻。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学校做法值得肯定。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形势下,学校借带有强烈刺激色彩的标语来激励学生,可以有效鼓舞学生学习,有益于学生备战高考。②学校做法应批评。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优秀的合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③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此立意写作,需要对标语中“干掉千百人”“战胜官二代”等透露出的仇视心理进行分析和批判,指出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教育理念。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如题干要求“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这就表明要写成议论文,不能写成记叙文,而且要求写作时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如本题审题中就明确对这些标语的态度。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308008.html
相关阅读:2019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