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册语文试题[1]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徽州文化的商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它从本质上是排斥商业精神的。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以政治力量人为地划分“士农工商”等级,浸透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徽州文化长河中,我们却分明辨析出了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体现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重要特征。
徽州传统宗族制度与伦理道德精神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正是在传统伦理宗族文化最浓厚、最稳重严格的地方却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传统社会中一直被视为末业的商业经营在徽州却获得很高的评价,成为荣誉地位和影响力的源泉。徽州人提倡营利,他们对商业和资本的追求是.执着的,“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尤未厌焉。”这些宗族社会中的徽州商人深深影响了徽州人乃至整个东南文化的社会风习、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对这一矛盾现象如何诠释或许能使我们对徽州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有一番新的理解。
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却并非缘于临海擅舟揖之利,而在于徽人不断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他们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在程朱理学纲常伦理的宗族理念中融入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认同为外延的宗族商业网:“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因而,明清时期的徽商获得了“廉贾”、“儒贾”之美誉,不仅能“审积著,察低昂”,在商业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扫尽市井俗态,虽不服儒服、冠儒冠,翩翩有士君子之风焉”。徽州文化内核并非是单一的商业文化,其文化特质是多元的。在“服贾”的同时亦不“业儒”,特别是一些因商致富的大家族,更不惜重金从事宗族文化建设,以科举仕进为荣;鼓励子弟精习书画篆刻,许多名族保持着雕刻、版画等技艺世代相传的家学传统。这种商业文化与儒家文化及宗族制度的合流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并且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皆取得累累硕果。
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他们不辞劳苦,打破传统安土重迁观念,经常“无远弗届”,“走死地如骛”,乃至“数年不归”,“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正是这种奋发坚忍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
尽管这一文化模式有其时代局限性,依附官本位的经商谋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导向实为统治政策樊篱下迫于无奈的选择,难以突破传统社会结构尺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徽商毕竟没有放弃发展商业的冲动与最终追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弥和了农耕宗族社会结构与商业精神的矛盾,更多发展了传统文化灵活、变通、发展.的一面,并以实践活动作出了新的阐释与探索。
1.关于“徽州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其特征表现在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
B.徽州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所以,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
C.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在于徽人能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
D.徽州文化在宗族理念中融入了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血缘”与“地缘认同”相结合的宗族商业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本质上排斥商业精神,但徽州文化作出了新的探索。
B.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徽州人奋发坚韧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C.因为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徽州文化开始由原先的“服贾”,进而开始重视“业儒”。
D.明清时期的徽商“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被人们誉为“廉贾”、“儒贾”。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从“士农工商”的排序中也可看出,这种等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
B.徽州商人之所以能够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

海仕途皆获丰收,是基于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
C.传统文化稳重严格,缺少变通,徽州文化在吸纳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灵活、变通、发展的因素。
D.徽州文化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难以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但它对传统文明与商业精神的协调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皇?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 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已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理,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王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 策:预计
B.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 旌:表彰
C.使宗旦初无一言 使:假使
D.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忽:忽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3分)
①宗旦言不已 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应该乐于称赞别人的长处,并成全别人的美事。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5分)
(2)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归次金陵
吴融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挠趁晚程。
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扬花千里雪中行。
[注]本诗为作者去官返越州山阴途经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时所作。
8.首联中“归桡”是什么意思?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5分)

9.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无端五千—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李商隐《锦瑟》))
(2)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
(庄子《逍遥游》)
(3)折戟沉沙铁未销,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迪诺•布扎蒂倪
史蒂凡诺•罗伊过12岁生日时,向拥有一艘神气帆船的船长父亲要求的礼物是带他出海。
“我长大以后,”他说,“要跟你一样邀游四海,指挥比你旗下还要威风的大船。”
正好,那天父亲的船要出海,便将儿子带在身边。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第一次乘船出海的史蒂凡诺兴奋地在甲板上走来走去,看那些复杂的船帆是如何操作的,满心向往。
他走到船尾,停了下来,好奇地盯着离船两三百米、追着尾波、不时露出海面的一个东西看。帆船在煦煦和风吹拂下破浪飞驶,那个东西始终紧随在后。
父亲不见史蒂凡诺的踪影,就走出驾驶舱找他。“史蒂凡诺,你站在那里干吗?”他站在船尾,正对着海浪发呆,“爸爸,你来看。”
父亲顺着儿子指的方向望去,什么也没看到。
“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偶尔会浮上来,”他说,“跟着我们。”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父亲说,“视力倒还不差,可是我什么都没看到啊。”
在儿子的坚持下,他用望远镜再对着尾波定睛细瞧。史蒂凡诺看到父亲脸色发白。
“怎么啦?爸爸,你脸色好难看哟。”
“天啊,怎么会这样!”父亲大惊失色,“这下我真替你担心。你看到那个浮出海面跟着我们的,不是一个东西,是一条鲨。它是全世界水手闻之丧胆的鲨鱼,神秘、凶猛,比人类还要狡猾。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会选择自己的目标,一旦选定,可以紧迫不舍长达数年,甚至一辈子,直到猎物到口为止。奇怪的是除了猎物本身和他的家人以外,其他人都看不到它。”
“是个传说吧?”
“不,虽然我从未亲眼目睹,可是听过所有对它的描述,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野牛般的鼻子,不断张合的大嘴,和那可怕的利齿。没错,史蒂凡诺,恐怕那条鲨鱼已经选中了你,只要你在海上一天,它就不会放过你。你听好,现在我们马上调头上岸,不管什么理由,你再也不准出海。你要答应我。海上生活不适合你,儿子,你认了吧。陆地上一样可以闯出一番事业。”
说到做到,父亲立即下令返航入港,以身体突然不适为由让儿子下船,然后重新扬帆出发。
少年深受打击,直到风帆桅杆完全消失在地平线尽头,他仍呆立岸边。港口防波堤外的大海不见半点儿船影,可是史蒂凡诺定神一看,发现海面上隔一阵子就露出一尖黑影:浮浮沉沉,痴心等着他的,是“他的”鲨。
自此,大家千方百计浇熄少年对海的欲望。父亲将他送到数百公里外的内陆城市念书。不过,等到放暑假回家,他刚有空闲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防波堤底端去看。过了这么久,那条鲨想必已放弃守候。
但史蒂凡诺愣住了,心怦怦乱跳。距离防波堤两三百公里处的大海上,那邪恶的鲨缓缓浮沉,偶尔还从海面抬起脸望向陆地,仿佛想看看史蒂凡诺到底来了没有。于是,那日夜等候他的敌人成了史蒂凡诺挥之不去的魅影。即便身处遥远的城市,他也会在半夜惊醒。
史蒂凡诺继续认真念书,一出学校就在城里的商场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好工作。但是那条鲨宛如致命又神秘的幻影,时时浮现脑海,而且日复一日,不但未见消散,反而更为鲜明。
于是,才22岁的史蒂凡诺跟城里的朋友告别、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父业。
史蒂凡诺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考验自己的水手能耐、体力极限和无畏精神。每一次出航,不分昼夜,不管风平浪静或狂风暴雨,那条鲨永远跟在船尾,奋力划水。他知道那是他的诅咒,他的命,但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找不到离开的勇气。船上没有人发现鲨的存在,除了他。
人们告诉他鲨会记仇,它要是跟着他们这条船,表示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死定了。可是史蒂凡诺不信邪。如影随形的威胁激怒了他,反而让他对海的狂热、他的意志力、面对艰难和危险的勇气大增。
他用父亲留下来的那笔财产跟人合资买了一艘货船,之后变成惟一股东,并在几次航运皆顺利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座自己的船厂,继续拓展他的事业。只是成功、财富,都没办法让他抛开心里不曾稍歇的焦虑;但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船卖掉,重返陆地另闯天地。海洋、出航,是他不变的心意。
直到有一天,史蒂凡诺突然察觉自己老了,而且不快乐,因为他的一生都耗在大海中疯

狂地奔波,以躲避他的死神。相较于安稳舒适的日子,地狱显然更具诱惑。
一天晚上,史蒂凡诺那雄伟的船在家乡港口停泊。他自觉死期已近,叫来一向信任的大副,要求他不可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有任何异议。大副以信誉担保。
得到承诺,史蒂凡诺向错愕的大副诉说了鲨的故事,近五十年来一直在追逐自己。
“它跟我走遍了全世界,”他说,“就是最真诚的朋友也做不到。现在我快要死了,它想必也一样,又老又累。我不能背弃它。”
说完,他向大副告别,放一艘小船下海,让人找了一副鱼枪给他,然后上了船。
“现在换我去找它,”他说,”我不能让它失望。我会用我最后的力量,奋战到底。”他费力地划着桨,远离船边。副官和水手看着他消失在平静的海面上,为黑夜笼罩。天上有一弯月亮。
“怎么说?”史蒂凡诺问,鱼枪指着鲨鱼的鼻子。
“我跟你走遍全世界,不是像你以为的是为了吃你。只是因为海神要我把这个交给你。”鲨伸出舌头,将一粒闪闪发光的小球递给他。
史蒂凡诺看着手中的小球。那是一颗大小异乎平常的珍珠。他认出那是著名的海珍珠,谁拥有它,便拥有财富、权力、爱情与心灵的平静。大迟了。
“唉!”他悲伤地摇了摇头,”一步错,步步错。我折腾自己折腾了一辈子,还毁了你的一生。”
“永别了,可怜人。”鲨说完,便沉入海底,不再出现。
两个月之后,在海浪的推拂下,—艘小船搁浅在陡峭的礁石上,被几个钓鱼人发现。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靠近去看。船上,一具骷髅还保持着坐姿,细细的指骨间紧握着一粒小圆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史蒂凡诺•罗伊过12岁生日时,向船长父亲要求带他出海。这为后文遇到“他的鲨鱼”埋下了伏笔。
B.父亲对史蒂凡诺,罗伊讲述鲨鱼传说的原因是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出海会遇到危险,故意吓唬他。
C.史蒂凡诺•罗伊离开城里,回到老家开始他的海上生涯是因为他不能适应城市喧嚣、紧张的生活节奏。
D.这篇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造成了史蒂凡诺•罗伊与鲨鱼的联系。
E.这篇小说讲述了海上发生的一起与鲨鱼有关的离奇事件,带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文笔华丽、清新。
(2)史蒂凡诺•罗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6分)

(3)“鲨”这一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试分析父亲及人们对“鲨”的描述,简析其产生的作用。(6分)

(4)“鲨”的形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你认为“鲨”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蔡元培传
张晓唯
20世纪初期的二三十年间,举凡学界中人,几乎无人不知有位“蔡先生”。这位生长于清代同光年间的浙东商家子弟,凭着博学强记和一手“怪八股”的功夫,数年间,奇迹般地由古城绍兴的布衣寒士而跻身北京的翰林文苑,一时间引来多少寒窗学子的艳羡和敬慕。然而曾几何时,他却轻抛功名,挂冠而去,回乡兴办新式教育,随即走上反清道路,演出一场“翰林革命”。继而,又以“不惑之年”,远赴欧洲,在德国苦学4年,一展游学西洋的平生夙愿。民国肇始,他作为首任教育总长,厉行变革,奠定共和教育根基。几年后,他出掌北京大学,高擎“学术至上、兼容并包”的办学旗帜,将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改造成为焕发勃勃生机的新式学府;由此开创的自由学风,促动了新文化的繁盛,进而激发起“五四”风潮的热情,知识界的一代新人即从中育成。及至晚年,他主持国立中央研究院,将“五四”以来喧腾子世的“科学”口号落实为研究实体,面对种种困难,殚精竭虑,不仅组织起一支汇聚各类人才的科研力量,而且初步确立了我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规模和体系。他在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卓著功业,得到中外知识界的广泛推崇和尊敬。
就清末民初的一代知识分子而言,蔡元培可谓极重道德修养,对自身,对公众,莫不如此。倾心求索孕育了近世文明的西方观念和文化,并没有使他丢弃早年诚笃信守的传统道德价值。通常看来,似乎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却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有人说:“他在西洋思想上,把握到自由与理性,在中国文化上,把握着中庸与良心。”或许正是因为受到来自两种文化精粹的作用,他一生砥砺私德,力求纤尘不染,同时倡行公民道德教育,致力国人内在素质的提高,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境界。最能反映他这一特点的,莫过于数十年力倡不懈的美育。尽管世运不济,时人亦大多不以为意,但他初衷不改,我行我素。他的这种多少有些超然世外的理想追求,常令后人感佩不已。伟人的“人世楷模

”这一赞誉,在他辞世之初,或可视为悼亡的颂词,然而时过境迁,人心非古,却依旧被后世认可,则可视为某种“大德传世”的标识。
蔡元培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后,即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但本质上,他属“学界中人”。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虽然不排除必要时偶尔“骤用兴奋剂”的激烈运动,甚至革命,但就其常态而言,应是渐近地改良,要靠教育和文化的恒久作用,这是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百年大计。因此,他的活动重心始终不曾偏离文化教育界,而政治上的地位适足用来保障其文教兴革活动的展开。这就使他虽置身宦海,却不失书生本色。作为一种个人追求,他对中西学术具有浓厚兴趣,曾先后整理编次中国伦理学史,疏证《红楼梦)而成一家之言,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成果,传播民族学知识并确定该学科的定义和名称……这些工作及其文字成果,倘用严格的学术眼光加以审视,或许算不上第一流的学术成就,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却带有学科开创的性质,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伦理学和民族学才得以立足于学林。人们普遍注意到他涉足学术领域的广博性,公认其为学界的“通人”。“他在学问上虽不是一个专家,却是一位通儒,通儒不是样样都懂,而是能通过事理,明辨是非,不固执,无偏见,胸襟豁达而又虚心的读书人。”论者的这一论述,可谓契合蔡元培的实际。正是这种“通人”的特性,使他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形成大气候。对此,梁漱溟发表过很精彩的评论:蔡先生“天性工具有多方面的爱好,极广博的兴趣”,“他的器局,他的识见,为人所不及……因其器局大,识见远,所以对于主张不同、才品不同的种种人物,都能兼容并包,左引右援,盛极一时。后来其一种风气的开出,一大潮流的酿成,亦正孕育在此了”。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谈及蔡先生时,十分肯定地认为,“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
蔡先生的人生辉煌无疑是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那段时间,他将欧洲的大学理念、办学模式成功运用于东方古国,通过北大的教育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确定了航标。而这些,在蔡先生哪里,似乎是一种文化性情的自然伸展,并非如同后来想象中的“励精图治”。时代的风云际会,已经将他推上了中国“大学之魂”的高度,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的长久生命力之所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年轻的蔡元培抛弃功名,回乡兴办教育。之后,他又远赴德国游学。回国后将其所学用于教育之上,引得许多寒窗学子的艳羡和敬慕。
B.北京大学由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转变成一所焕发生机,充满着自由学风的学校,是蔡元培对于教育的一大贡献。
C.蔡元培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他来看,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由教育和文化慢慢影响促成。因此蔡元培的活动中心从不偏离教育文化界。
D.蔡元培的夙愿是游学西方,去求索近世文明的西方文化,因此,他那自由理性的西方观念为其辉煌的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E.蔡元培被誉为学界中的“通人”,这种特性,使他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形成大气候。他以独到的眼光创设了许多学科,是我国伦理学和民族学的奠基者。
(2)蔡元培被毛主席誉为“人世楷模”,本文展现了蔡先生作为楷模的那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中事例简析(6分)
(3)本文重点叙述了蔡元培先生在我国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简要概括说明。(6分)

(4)蔡元培出掌北京大学,在他高擎的办学旗帜上有“兼容并包”四字,依据传记内容探究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请简要论述。(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近些年来,众多电视连续剧在题材方面陈陈相因,导致剧情枯燥乏味,越来越满足不了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B.太原市开展的“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活动,在街头巷尾引起了热议,广大群众对个别职能部门的一些做法的评价莫衷一是。
C.林书豪在美职篮赛场上的成功离不开他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比赛的积累,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了我们厚积薄发的道理。
D.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惨无人道地对利比亚实施了多日的轰炸,死难者不计其数,利比亚街头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准确的一句是 (3分)
A.从三亚海鲜餐馆高价宰客事件,反映出了广大游客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努力完善市场监管,真正尊重游客切身权益的愿望。
B.美国流行音乐天后惠特尼,休斯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那宛如天籁般的嗓音至今仍常常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
C.在常人眼中,数学家总是严肃而孤独的,治学严谨要求他们不苟言笑,艰深的研究注定了他们在求索之路上踽踽独

行。
D.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们如果不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努力搞好,那么强权国家在国际上将不会给予我们发言权。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窗临湖开着,满眼波光,    。    ,    。    ,    ,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夏晚的佳作,充满了幽闲与静穆的味儿。
①残夏时节近处水浅的地方长着浓密的芦苇
②这时常有三两归巢的水鸟展着乌黑的翅膀从水面剪过
③远处可以望见琼岛上的白塔和湖里的倒影
④衬得隔岸的晚云分外绯红
⑤芦苇深处时有青蛙出没,在水面打着一个个水圈儿
⑥近黄昏,四周的暮色深了
A.⑥④②①⑤③ B.⑥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①⑤⑥④②
16.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诗的意境,将其扩展为不少于70个字的语段。(5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三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丝绸;花朵凋谢了,但留下了缕缕幽香;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小孩在寒冷的冬天买了只小乌龟。他把小乌龟放在院里,想让它伸出头来。他先用手拍,后用木棍敲……任凭他怎样去拍去敲,小乌龟就是动也不动。爷爷看见了,笑着说,“让小乌龟伸头很容易。”爷爷将小乌龟放到家里的暖炉旁边,过了片刻,只见小乌龟渐渐从壳里伸出了头,接着四肢和尾巴也伸了出来。小孩开心地笑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316971.html

相关阅读:高三语文第五册单元测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