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①我总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②家里的中国书好象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③中午父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望见,这时只要随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里一塞,就__甲__,不露马脚,没有出过一次纰漏。④不过除了《聊斋》以外,一律被父亲宣布为“禁 书”,不许小孩接触。⑤但禁令收效甚微,我总是有办法一一取出翻看。
《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我没有读过《古书疑义举例》、《助字辨略》,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__乙__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中考进了交通大学。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__丙__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象“天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__丁__。
取材于《黄裳自选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乙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露(lòu)马脚 纰(pí)漏 想
B.不露(lù)马脚 纰(pí)漏 想
C.不露(lòu)马脚 纰(pī)漏 猜
D.不露(lù)马脚 纰(pī)漏 猜
2.依次填入文中丙、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但 谅解 B. 还 谅解
C. 还 原谅 D. 但 原谅
3. 填入文中甲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安无事 B. 安然无恙
C. 太平无事 D. 万无一失
4.下列关于书籍第一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封神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D.《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5.将文段部分正确排序的一项是( )(3分)
A.②④⑤①③ B. ②④⑤③①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②④⑤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孟德者,神勇①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③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 :
①神勇:禁军兵营名。②利:同“痢”。 ③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出其妻 带领 B.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交换
C. 吾不复恤矣 忧虑,担忧 D. 德具道本末 全,都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神勇之退卒也 夫晋,何厌之有
B. 逡巡弭耳而去 吾尝跻而望矣
C. 以其子与人 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不可
D. 为候者所执 为击破沛公军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既为兵,不获如志
当兵之后,不能满足自己的志趣
B.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几个月以后,对这些食物就习惯了,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凭着这进山二年却没有挨饿
C.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D.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
仰慕和畏惧交织心中,虽不一定有作用,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
9.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德年轻时喜好山林,利用戍守之便,逃进华山,犯了死罪。
B.孟德面对很多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适应了山中的生活。
C.孟德在商州被捕,如实招供,受到宽大处理,得以除兵籍,往来诸山中。
D.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原因在于他无所顾忌,而世之君子却独缺这种浩然之气。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0.文章写孟德“特立于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分)
11. 用斜线(/)为下面短文断句。(5分)
中原荼苦已极黔首无依思择令主以图乐业明之受病已不可治大河以北定属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为我有耳我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
12.在横线上写出诗文原句。(8分)(任选四句)
①《陋室铭》中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
⑥《阿房宫赋》的结尾,作者以“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酒本是一种饮料,可在中国却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范仲淹在他的著名词作《苏幕遮》中用与酒有关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④。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 棰:鞭子;④觳觫:指牛。
13、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是黄庭坚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
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
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
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
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
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14、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四、本大题共4小超,共1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④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⑤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⑦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都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⑧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⑨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两顼是( )( )(4分)
A.只要是持续性的作品就一定存在着重复和变化。
B.重复的乐句与乐段保持了乐曲的统一性。
C.所有的舞蹈都有重复的动作、音乐以突出效果、表达感情。
D.《清明上河图》中的重复控制了欣赏者的感受方向。
E.音乐的变奏与伴奏在音乐中分别体现为重复与变化。
16.第八段中提到“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3分)
17.副标题“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中的“通感”指的是什么?(3分)
18.运用的观点,评价你熟悉的某条街道的建筑物的艺术效果。(3分)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与雾同行
苏沧桑
①我惊呆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美丽的雾?
②那是一个夏夜,新安江城已卸去一天的浓妆,笼罩在淡紫色的暮霭里,江水流得从容而平静,碧绿碧绿的,不知是它本来的色彩还是两岸的倒影。晚归的船来了,偶尔闪过一道波痕。空气拂过脸颊,带着摄氏十四度的水气。那一刻,两岸灯火在静谧中次第开放,像在预示着这里一定会发生些什么?
③这时,假若你是一条鱼,你便会看到千岛湖和新安江之间正演绎着一段爱情故事。当千岛湖水带着他的柔情缓缓流进新安江的心底,千年等待从此化为不绝的缠绵,于是,白沙奇雾??这天地的宠儿诞生了!只见她从母亲疲倦的怀里渐渐舒展开初生的身子,洁白如羽纱,飘渺如仙乐的肌肤,远远的薄薄的一层,依偎在江面上。我真怕江边的点点渔火会把她给融化了。
④人们凝神看着这神奇的现象,而雾也在远远地打量着人间,灯就是她善睐的明眸。在相互的凝视中,她慢慢长成了一米多高、丰满圆润的女子,先是从飘漾的裙裾中伸出她的脚,一小步一小步踩着绿波,羞涩地走着。风来时,雾便不再矜持,拖曳着长长的飘带,自由地舞成了一缕缕五彩屏幔,一边随着江风向我们飘来.转眼间便到了伸手可触的眼前,只见乳白的雾海与深蓝的天分出一道整整齐齐的界线,青山翠林、竹篱农舍在浓雾中时隐时现,人不知不觉就像飞到了天上。而此刻与雾媲美的还有天上的星星,它们离地面是那样的近,就悬在人的头上,随手可摘,立体的,闪烁着奇光异彩,让人怀疑那是不是假的。雾可能是它们的老朋友了,时时往天上一跃,侧耳就能听得见他们欢快的笑声了。
⑤我在江边走着,雾也顺着江走着,好像是两个同龄女人正在并肩散步,很亲近的样子。但我总有些自惭形秽。雾是单纯的,而我却不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欲望,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好在雾并不在乎,依然用她无声的语言让我感觉自己暂时成了瑶台上的仙人,忘记了俗世间的一切。记得不久前读到过卢梭的一段关于雾中散步的文字,后来借来他的书想细读时,书却奇怪地不知去向,心里空落落的。想起类似的憾事在我的生活中似乎常常发生,比如我历尽千辛万苦爬到峨眉山金顶,却怎么也看不到传说中的佛光;几次到普陀山也没看到过海市蜃楼;一个刮台风又停电的深夜,在家乡的小楼上忽然看到窗外缓缓变幻着极亮的黄红蓝三色强光,像有什么在轻轻掠过。当时以为是闪电也没注意,第二天却听很多人说昨晚在城东的山顶上停过一只UFO。只好想,自己是个俗人,也许神奇的物事总与我无缘吧。没有料到新安江的雾却格外的善意,据说在冬夏时节每个晴朗的日子里都能看到,让我由衷地对她生出不被嫌弃的感激。我深信美的东西有了善的品性,这种美才会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⑥午夜时分,一觉醒来,万籁俱寂,忽然牵挂起雾来。推开靠江的木格花窗,见她正无比恬静地仰躺在星空下,也已睡去,无意中把山山水水勾勒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⑦雾来世间一趟留下美好,人来世间一趟将会留下点什么?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雾的特点,用问句吸引读者注意,统领下文。
B.第③段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多角度描绘了雾的神奇与美丽。第④段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雾的轻柔、灵动、变化的状态,表现出这位女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
C.第③段“假若你是一条鱼”,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让人从鱼的角度看千岛湖水与新安江水的相融,探寻白沙奇雾的起因。
D.第④段“而此刻与雾媲美的还有天上的星星,它们离地面是那样的近”,作者写星星是为了写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E.作者在第⑤段写到,我在在江边伴着雾走着,很亲近的样子。这一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雾人的性格和感情。
20.第④段“青山翠林、竹篱农舍在浓雾中时隐时现”,为什么“人不知不觉就像飞到了天上”? (3分)
21.第⑤段写卢梭的书、峨眉山的佛光、普陀山的海市蜃楼、UFO等类似的憾事,其中最类似的是哪两个,为什么?作者写这些憾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22.请具体分析“雾来世间一趟留下美好”一句的含义。(4分)
23.文中结尾写到“人来世间一趟将会留下点什么”,对此你有何联想?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及阅读积累,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认识。(12分)
六、作文
24.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200字左右)(10分)
【材料】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在“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探究青年学子在心理上把“自我”放在世界的什么位置,某心理学家在纸上画了一座山和一个圆,然后让受测者分别在山和圆的上面用一个点标出位置。
心理学家发现,多数青年都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也有少数标在山腰或山脚和圆的边缘。
经过询问,未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的青年说出了他们的想法:
甲:山中处处有风景,而山顶只是山的一小部分,何必挤在山顶?
乙:我是来欣赏这座山、丰富这个圆的,而不是来占领它们的。
丙:我不在乎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我处在这个世界中已经很幸福。
丁:能处在山顶当然好,但我觉得很多人比我更有资格站在山顶。
戊:这个圆需要拓展,所以我愿意处在它的边缘。
……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1319054.html
相关阅读: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