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三第一轮备考:语文古文学习要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学习指导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历届高三同学都有一个共同体会:高三的专项复习见效最快。高考一轮复习正是打基础,逐一击破的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的2014年高三第一轮备考:语文古文学习要点,帮助大家有效复习!

1.注重远大其志教育学生以立志为学习之本,是古代教育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首要条件。孔子自十五岁志于学,数十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他看来,立志学习是人生第一大事,第一需要,而衣食住行荣华富贵都退居其次。宋代教育家张载提出为学要立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义理篇》)。

明代学者王阳明也很注重立志为先,他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清代王夫之更强调“志必专一”,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专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无志。”(《俟解》),只有立定专一志向,才能认识事物,从事学习,获得高深而丰富知识。从以上论述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精神支柱,是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学习习惯,锻炼其学习意志,形成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根本保证。于是我们学习心理教育入手,把改革试验的着力点首先放在学习动机的指导上。

2.提倡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向来是古代儒家学者认识事物,从事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王夫之说:”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博取之象数,远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尚书行文》)。他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过程的两阶段,两种境界。格物是进行感性认识阶段,可获得初级的基础知识。致知是进行理性认识阶段,可获得高深的规律性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升华,彼此相济,彼此相从。北宋教育家程颐也曾总结了学习过程的三个递进阶段。第一阶?入乎耳”。也就是通过各种感官而得到感性认识。他主张“博学善问”,“多识、多闻、多见”。

第二阶段“着乎心”。亦即感性认识经过思考进入理性认识。这一阶段他强调“默识心通”、“慎思明辩”。第三阶段“见乎行事”。也就是把理性认识付诸实践阶段。他主张此时学生要“闻斯行”,“践行其言”。遵循“格物致?学习原理,在开展初中学法指导试验中,强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具体指导。学习过程是学习方法、学习程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总和,是科学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根据现代初中学习特点,把学习过程分为:激励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等五个基本程序。激励动机是学习准备阶段,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推动力,并贯穿于各个阶段之中;领会知识是学习中心阶段,是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巩固知识是学习的中介阶段,是领会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又是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运用知识是学习的具体化阶段,是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检查学习效果是学习检验阶段,以利用反馈信息,更好地促进学习。

在这五个程序中,反复要求学生集中把握好中间三个环节。领会知识时,学生要利用多方面感知活动来丰富自己感性认识,以唤起生动的表象,尽可能使眼、耳、口、手、鼻等多种感官协调动作,以获得完整精确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认识知识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达到真正理解程序。巩固知识时,学生要把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有机结合,使所学知识有效地储存起来,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运用知识时,学生要能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充分发展自己智能,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再学习。

总结:上面的“2014年高三第一轮备考:语文古文学习要点”供大家参考,希望网的高考第一轮备考可以给高三的同学们提供最优秀最有效的复习策略,感谢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04197.html

相关阅读:高考政治答题技巧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