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中学高201历史部分1.第I卷第Ⅱ卷,。2.第I卷本卷共2题,每小题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所说的“某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度 D.内阁制度.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制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一现象,最能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 )A.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B.地区、行业间社会分工的发展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D.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下表为我国1957年和1960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粮食 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 2.4 5.1 1960年163.51.85 1.551.55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当时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该史料反映此时( )A.蒋介石尚未叛变革命 B.国民党处于国民大革命的领导地位C.中国共产党尚未走向成熟D.在特定时期,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1953年1979年1995年2009年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8:18:14:11:1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13.26%18.96%29.04%46.6%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列外交活动与外交方针政策不构成对应关系的是 ( ) A.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方针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政策C.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结盟”政策D.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取得重大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毛泽东在1956年春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形式上的健康、自由发展 B.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C.这是一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运动 D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提下的文艺方针雅典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从雅典的这种做法中,我们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启示是 ( )A.抽签制 B.确保司法公平、公正C.实行法治 D.官员“轮流坐庄”滥施刑罚,野蛮执法,是中国古代法制方面的一大弱点,而古代罗马的统治者在这方面似乎收敛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两者 ( ) A.法律实施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B.执法者的法制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C.司法程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D.法律的适用范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罗马教廷建立了“东方事务部”“传教问题部”等海外传教机构;信贷机构,殖民贸易公司,交易所等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对以上现象出现的背景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B.宗教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D.殖民扩张的方式有所变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答题卡上。.本卷共2大题,共52分。 ▲ 材料二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王安石传》 ▲ (3)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指出三者在土地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2分) ▲ 材料三“十二五”(2011-2015):补充关键词——《中国青年报—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和“六五”期间农业方面的措施,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结合“一五”到“十一五”中国的发展,给“十二五”补充出关键词。(10分) ▲ 14.(20分)2013年12月26日为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 材料三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枳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国内外邛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7分) ▲ 材料四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分别简述其意义.(9分) ▲ 第3页/共4页 命题:李会奇 陈施良 审题:吴元林 赖兵 罗娅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无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2931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