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满分:120分 完成时间:100分钟)第Ⅰ部分 选择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答案代号填涂到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共20小题,计60分)1.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分封制崩溃,各家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百家争鸣C.孟子等儒生得不到重用,消极遁世D.从现实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权谋之徒,摒弃儒家学说2.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描述中国科技:“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科技为政治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B.史书中关于日食的记载不准确,不足为信C.记录者为取悦统治者而弄虚作假,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记录者可能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以此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3.急穿芒履去登临A.人性本善 B.C.D.4.A.根本没有跳出儒家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C.与现代思想不符,没有创新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5.“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②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③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苏格拉底A.B. C.D.尺度7.A.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8.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9.A.社会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符合一般城镇民众的口味B.活字印刷术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制与流通更为方便C.通俗文学地位上升,已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D.政治风气开明,通俗文学的创作不再列为禁书 10.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C.我国至迟到明代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D.神话小说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11.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奇器图说》是17世纪初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编写而成的。以下情况有可能出现的是该书介绍了力学体系 后来的中国学者对该书乃至贬斥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12.“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A.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3.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下列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的主张是A.“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B.“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D.“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姻缘要去帝制必除孔教!14.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15.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说:“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A.对资本主义深刻揭露,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立场C.其思想已受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D.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怀疑16.民国十二年简单的说就是新旧潮流的冲突……旧思想是妨碍进步;总是束缚人群的。我们要求人群自由,打破进步的障碍,所以不能不打破旧思想。今天要请诸君来打破旧思想究竟用什么标准呢?大略的讲便是拿一个主义做标准A.各种思潮激荡,新旧潮流冲突B.人们普遍信奉旧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C.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成为“标准”D.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成为“标准”17.“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18.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泽东》,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学习资料是A B C D19. 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南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B.中国水稻亩产900公斤难关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攻克[]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D20.欧洲某部文学作品描写了一个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来一位音乐家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公爵视为民族英雄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A B C D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60分)二、材料分析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21.(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 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 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极为椎崇。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材料三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5 分) (2)(3)根据材料三,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怎样的局限性?(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1分)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4030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