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五中2014届高三10月份第一次质检试题高三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gkstk解析】考点:宗法制。“百姓”原为贵族总称,战国之后成为普通民众的通称。由贵族专有到民众通称,贵族地位的下降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判断此现象涉及的主要是宗法制的崩溃。故本题选B。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答案】C【gkstk解析】考点:宋代三司。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A正确;唐朝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正确;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D正确。说法不正确的应该是C项。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分割行政权的应该是参知政事。3.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最后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gkstk解析】考点:明代内阁。从材料中“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可以看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阁的制约,B正确;但这并未改变明朝君主制的性质,A错误;内阁大臣参与政事的决策,但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的“披红”,C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D错误。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阁军机处 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C.中朝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gkstk解析】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御史府、都察院是国家法定的监察机构,并不是皇帝的内侍、5.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答案】C【gkstk解析】考点:宗法制、尊卑等级。维护皇权只是臣下对皇帝要避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爱幼,排除B;避讳没有凝聚血脉亲缘的作用,排除D。避讳制度要求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也就是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故本题选C。6.在雅典法律演进进程中有如下记录:公元前621年雅典的《德拉古法典》出现了抽签选举等相关条款;梭伦将改革条文刻在16块白色旋转的木板上,公布于市场;“陶片放逐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僭主政治的复辟。对上述雅典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雅典成文法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 B.以法律形式体现民主精神与原则C.梭伦借鉴《十二铜表法》立法经验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答案】B【gkstk解析】考点:雅典民主、雅典法律。由材料中的“抽签选举等相关条款”“改革条文”“防止僭主政治的复辟”等信息,结合教材所学,可知这些条款都是为了保护民主制度的,故本题选B。7.“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君主专制 D.代议制【答案】A【gkstk解析】考点:雅典民主的特点。本题考查雅典民主人民主权的特点。题干中提到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合法的公民均有各种政治权利,明显地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即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君主专制和代议制并非雅典民主制度。故排除BCD。8.下列关于罗马法起源与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民法大全》、万民法B.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C.万民法、《民法大全》、习惯法、《十二铜表法》D.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万民法【答案】B【gkstk解析】考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习惯法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早期,即公元前509年之后;《十二铜表法》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万民法产生于公元3世纪;《民法大全》产生于公元6世纪。故本题的正确排序应该是B。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gkstk解析】考点: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本题考查法律对罗马社会的影响。AB表述太过绝对,D属于知识性错误。“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说明罗马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本题选C。10.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历史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gkstk解析】考点:《权利法案》的影响。民主化指的是人民享有一定的权力。由题干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其他选项没有体现对民主的影响。故本题选C。11.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C【gkstk解析】考点:国王的权力和地位。本题材料中的信息展现的是国王的权力和地位,侧重反映的并不是责任内阁制度,没有体现对议会权力的削弱,更未反映国王权力特点“统而不治”。通过本题可以看出,针对材料型选择题要根据材料信息去判断,而不要根据课本常见内容主观臆断或附会。12.下列有关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民主体制确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代议制在四国均得以确立 B.均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内阁均对议会负责 D.均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答案】C【gkstk解析】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本题考查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共同特点,根据所学,ABD均为正确说法。C项中的内阁均对议会负责显然不是四国的共同特点。英、法两国内阁需对议会负责,而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德国内阁成员对皇帝负责。故本题选C。13.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 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答案】A【gkstk解析】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从材料中的“骑士皇帝”“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德意志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本题选A。14.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创立拜上帝教奉行平均主义重建等级礼制提倡效法西方A.B.C.D.【答案】A【gkstk解析】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提倡效法西方是文化上的进步,所以排除④,本题选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承担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1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答案】B【gkstk解析】考点: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人的盲目排外运动。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情感”,但清政府正是利用了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最后将其绞杀。故本题选B。16.“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C.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答案】D【gkstk解析】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四个选项都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影响。但是由材料中的“民主主义”【解析版】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14届高三10月第一次质检_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4082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