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皖智高复学校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命题人: 江永新 审题人:李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科举制D.内阁制.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处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造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政治家主要内容主要原则A梭伦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主权B克利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番而治C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司法公正D伯利克里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民主监督“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其内容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权。”材料表明该时期的罗马法①主要解决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 ②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③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④使境内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A.①②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仍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1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民权主义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1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 在研究五四运动时,有学者根据材料一“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夏明钢的描述‘匡济(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得出匡互生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对上述两个结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 ②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 ③两段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结论不具有说服力 ④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6.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重庆谈判期间D.北平和谈期间“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A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3.2007年,香港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提及:“这一天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结束。……过了这一天,香港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中国也站到了新起点上。”这一天指的是A.1997年6月30日 B.1997年6月31日 C.1997年7月1日 D.1997年12月20日1967年10月,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文章《越战之后的亚洲》说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七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该文章表明尼克松①敌视共产主义 ②坚持孤立中国 ③维护世界和平 ④主张建立与中国的联系A. ①② B. ③④C. ①③ D. ①④25.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有 A.①②③④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③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21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0分,共50分)26.(21分)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结构图材料二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要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确立并完善于哪一历史时期?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6分)(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4分)(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4分)(4)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5分)(5)以上材料对于今天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27.(19分)近来,钓鱼岛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1)根据材料一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6分)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安徽省合肥皖智高考复读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 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46692.html
相关阅读:浙江省杭州市2014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