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各地2015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黄冈市期末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贾秀云近年来,国学逐渐走热。国学热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一时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国学热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从电视里的国学节目广受众为何对国学充满热情?探讨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对于更好地促进国学研究颇有意义。而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一些方面值得关注。首先,国学囊括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其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反映了先哲们对人生的种种体悟,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对国学持否定态度,普通大众对国学比较陌生。但随着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渴望得到国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的滋养。其次,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只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还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传统美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精神世界空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领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希望用传统的仁爱、宽容、知礼、孝敬等美德来纠正当下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最后是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儒雅风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形象的重要审美要求。男子不仅要相貌堂堂、威仪赫赫,而且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谦和温润。关于女子,“窈窕淑女”则是一个理想形象。这种审美要求对于当下的人们依然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今社会,企业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是“暴发户”这个称号,而对“儒商”这样的评价都会欣然接受。人们相信,懂一点国学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国学热中大众的这些心态,对于国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国学研究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无论是对中华智慧的渴求,还是对传统美德的期待、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其实都反映出当前大众的一种需求。国学能不能继续吸引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学能否满足大众的需求。如果国学研究不关注现实问题,不满足社会需求,不能把国学与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国学不可能长期热下去。对于国学研究,胡适曾提出要“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思路,这对于当下的国学研究仍然有启发。另一方面,国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更多走向大众。目前,国学热一个层面是在学术圈,一个层面是在普通大众。这两个层面有沟通、有联系,但显然还不够,国学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走向大众,致使国学热中出现一些乱象。国学研究的成果要走向大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要愿意并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要给学术界看,还要给普通大众看,应该追求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当然,要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还有一个“善于”的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学者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这也可以说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前四个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先哲们的智慧的重要性,对中华智慧的渴求,使得国学走热。B.当前经济发展较快,但道德观念中的一些境遇令人困扰不安,这引起人们禁不住开始关注传统道德,进而助推国学走热。C.探讨当前人们对国学充满热情的原因,无疑可以对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D.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个人形象的审美要求,而国学中的一些知识无疑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当前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D(原文为“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重要原因”不等于“最为重要的原因”)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国学研究思路实际上就是强调国学研究应该关照现实问题,国学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学的良性持续发展。B.国学研究的成果要走向大众,不仅需要研究者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追求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C.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精神层面上的失范,这使得当前大众对以国学中的传统美德纠偏道德失范的期待变得强烈。D.当前国学的研究更多地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而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还远远不够,导致国学热中出现了一些乱象。B(原文中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而此处为递进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于接受“儒商”的评价而不愿听到“暴发户”的称号,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人形象作出重要审美要求这一观念的延续与体现。B。无论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还是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都是推动国学逐渐走热的原因。C.普通大众能够由对国学比较陌生到开始重新认识到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并渴望得到其中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与学者们对国学的研究分不开。D.如果要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让国学热持续地热下去,那么国学的研究就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就必须满足大众的需求。B(不是原因,而是国学逐渐走热的表现)荆门市1月调研考试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警惕大日本主义复活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日。在今年“3?11”地震后,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灾后日本应寻找一条怎样的出路,关系着亚洲的未来。20世纪初,日本出现过“大日本主义”与“小日本主义”的争论。日本著名思想家和评论家石桥湛山认为,大日本主义的要害是鼓吹不仅要防卫“主权线”(指日本本土)、而且要保护“利益线”(与日本经济利益相关的外国及其海域)的军事扩张理论。“大日本主义是把军事力量和武力征服放在首位的军国主义、专制主义、国家主义”,核心是“军事立国论”。而“小日本主义则是通过改革内政,促进个人自由和活力,立足于产业主义,以达到利国富民之目的”,核心是“产业立国论”。在战前军国主义狂潮翻滚的形势下,石桥主张的“小日本主义”被认为是“痴人说梦”,无法阻挡日本走上侵略战争道路。日本在二战中的惨败恰恰证实了石桥“大日本主义幻想”必将破灭的预言。当许多日本人在战败之初为国家前途感到忧心忡忡之际,石桥却认为战败“正是实现小日本主义的绝好机会”。这是战后日本人思想解放的最有代表性的话语。挣脱了“大日本主义”思想紧箍咒的日本,紧紧抓住战后科技革命和石油文明兴起等各方面有利条件,大力振兴经济,到1978年超过苏联成为世界GNP“老二”。至2009年,日本保住“世界老二”地位长达31年。在“企业本位”的社会体系中,企业税后收入差距从战前的100倍缩小到1980年的8倍,所以战后日本是以相对平等的国家姿态和不断提高的国民素质而成为世界“老二”的。上述成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遵循“小日本主义”的思想路线而得以实现。但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萌生“大日本主义”的回潮,虽然这并非“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但日本确在渐渐偏离战后20多年遵循的“小日本主义”,其实质就是把发展的着眼点渐渐从“国民”转向“国家”,要让日本成为“与西方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在外交方面与周边国家不断发生摩擦,在内政方面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变化推进真正的改革,在发展战略方面错误地推行了核电冒进政策。如果说,池田内阁在1960年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体现了一个着眼于富民的“小日本主义”发展观,那么在1979年三里岛事故①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②后继续坚持的核电冒进战略则体现了一个着眼于“强国”的“大日本主义”发展观。当时日本政府搞核电大跃进,当然是为了延长经济高速增长,但未必没有那种既不发展核武又要核武技术和材料、既不违反“无核三原则”又“藏而不露”的良苦用心。总之,在“大日本主义”的理念下,日本这种“只要可以增强国力,不惜饮鸩止渴”的错误指导思想,本质就是重拾为了国家主义而牺牲“以民为本”的“大日本主义”路线。所以,站在历史的拐点之际,日本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日本,战前的惨重教训和战后的丰硕果实,已经给出很好的答案。【注】①三里岛事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TMI?2反应堆的冷却液泵发生故障,导致一个泄压阀门无法关闭。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导致严重污染。6.下列有关“大日本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日本主义的要害是鼓吹不仅要防卫日本本土、而且要保护与日本经济利益相关的外国及其海域的军事扩张理论。B.大日本主义是把军事力量和武力征服放在首位的军国主义、专制主义、国家主义,其核心是“军事立国论”。C.日本政府搞核电大跃进,足以说明日本已经进入了大日本主义的时代了。D.日本在二战中的惨败,证明“大日本主义”的路线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强大,反而使国家陷入困境中。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二战后的日本GNP跃居世界前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遵循了“小日本主义”的思想路线。B.石桥主张的“小日本主义”,不管何时都被认为是“痴人说梦”,根本无法阻止日本走上侵略战争之路。C.只要日本走上了“大日本主义”的思想路线,就一定会为了国家主义而牺牲“以民为本”。D.作者认为,在美国、苏联核事故之后,日本继续坚持的核电冒进战略已体现了一个着眼于“强国”的“大日本主义”发展观。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日本主义”的最湖北省各地2015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68941.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韶关市2015届高三调研试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