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代替”
虽然教师关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缺少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具体体现:
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抽象、概括、表达;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
*教师的困惑:
我都讲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学生的困惑:
老师,你一讲,就明白,可是自己作就不会?!
*“包办代替”导致:
学生缺乏学习责任感(讲得不好,所以学不会);
剥夺了能力发展的权利(听得懂,不会做);
失去了情感培养的机会。
现象二:
“以点带面”式的教学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于问题较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一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仅有个别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请个别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表述他们的解决方法。
*反思:
课堂上,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果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没有被更多学生理解和思考之前就被个别学生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就没能对其他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包办代替相比,提问,教师似乎向能力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教师行为表明:教师心目中没有明确的能力和情感目标
*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学生为本?
现象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仍旧处于形式化阶段
在一些课堂中,把多媒体当作小黑板使用或当电影机使用也存在着。甚至部分年青教师,黑板成了摆设,写个课题一放就没有其它功能了。
1.喧宾夺主,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2.效率低下,仅仅替代黑板(电子小黑板)
3.过早和过快的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影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困惑: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是体现新理念的课吗?
*反思:
1.教材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
对现代教育媒体,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有选择地使用,并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现象四:
课堂上缺少自主探究或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案例:
有的老师在讲根的分布这一节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探究某一含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分布在某一区间上求参数的范围问题,结果是多数学生感觉是“老鼠啃天,无从下口”,如此下来,正好中了老师的计,给老师流下了展示才华的绝佳机会,最后这位老师一股脑地给学生讲解了八种不同类型的根的分布问题,并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让学生记忆,这位老师对学生可谓“尽心尽职,体贴入微”,学生得到了可以套用的结论,如获至宝。师生皆大欢喜。
反思:
课堂上先呈现一个超过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且具有情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可以的,但接下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先探究一些与此相关的基础问题,然后站在更高的层面?譬如数学三种语言转换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责任在于启迪学生思维,树立能够指引我们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观念,进而熟练掌握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自主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现有知识经验--在现有知识经验范围内
任务解决的难度--在认知发展邻近区域内(认知能力)
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启发性、思想性,不是包办代替
现象五:
形式化的交流与合作
*案例:
有的教师经常先叫起一个学生,然后提问;有的教师只有在讲完一个题甚至是讲完一节课后才让学生总结交流;有的教师是在学生作完一个题后,交流对照答案;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发现学生都不会,就让学生交流。
*反思:
1.交流方式:交流只发生在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且学生是被动的缺少学生主动的和教师交流,其他学生是什么角色?即使有学生之间的交流。
2.交流内容:不单是解决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关键问题。
3.学生思维活动:是否得到了激发,不良的思维习惯是否得到了修正?
4.交流时机:有些问题是否需要合作?什么时候合作?
*交流与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难度适中
2.时间恰当
3.形式多样
4.小组交流人数合理(2-4人),保证参与机会
现象六:
选题多、滥、难,不能体现精、活、适。
教师凭感觉选题??从网上或复习资料上选题,教师没有先做,就拿来放给学生,题量大,针对性差,方向不准;难题多,综合性强,在学案中占比例(基础、综合、探索)不合适;题目灵活性差,特殊技巧要求高,不能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疲于应付,基础不扎实,做了许多无用功。
*反思:
选题必须根据学情来进行,以进一步增强针对性。教师要先做题,然后从多个题中精选目标题,选题注意体现典型性、基础性、灵活性,注意控制难度,使题目真正起到落实基础、启迪思维、掌握方法的作用。备课组可以实行习题编选负责制,由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对课堂使用的习题、课后练习题、作业题、单元过关考试题、各种检测题进行最后把关。对重点题型与错题必须有一个以上的变式练习。
现象七:
讲解策略性差。
不能坚持先做后讲,不做不讲的原则,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师生间思维的差异性,“讲”的时机与火候不恰当,泛泛而讲,看似全面,实际上思维不条理,重点不突出,不能体现启发、点拨、诱导,更达不到讲后“记忆深刻、刻骨铭心”之效果,不能对典型题目进行引申变化,不能对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不能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升华,讲解时间太长,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时间。
*反思:
坚持先做后讲,不做不讲的原则。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都要让学生先尝试做,做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亲身体验正确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方法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时机。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恰当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诱导,对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优化解题方法,强化通性通法,适时引申变化,拓展提高,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现象八:
查漏补缺不及时,没有将落实进行到底。
不能进行系统梳理,教学随意性大,对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不能及时研究出错的原因并剖析问题根源,教学的补救措施不到位,不注重改错的检查与督促,不能定期对重点题型与错题进行重复训练。
*反思:
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梳理,及时查漏补缺。对教学不到位的地方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学生的错误,要研究出错的原因并剖析问题根源,注重改错的检查与督促,定期对重点题型与错题进行重复训练,如二次过关、错题重考等。
现象九:
忽视学情,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讲他认为重点的知识、题型,而不考虑学生已经掌握没有,以教师理解代替学生,老师认为重点的,学生可能都会了,但老师还在重点讲解,学生的易错点,老师却忽视了,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反思:
教师课前应注意学情的了解,根据学情调整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72291.html
相关阅读:高三历史复习做好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