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中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2.单项选择题1-6题,13-15题,一律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其他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否则无效。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正取决于中国今天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印度学者谭中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巧妙地融合了中外文化。中国以文化立于世界,通过文化展现了其独特性。没有文化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以其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发挥惊人的文化影响力。人类文明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在内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古代中国文明在工程、医药、军事、交通和音乐等方面的伟大贡献,中国造纸术、印刷术、水转翻车、浑天仪与地震仪、独轮车等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些特点在当今世界仍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中国人从古代就会依据文化而不是战争准则生活并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处。中国文化影响整个亚洲,惠及欧美,在东亚形成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核心体系。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巨大,中国文字、文学、思想、宗教,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等的传入,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何为代表?一项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是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外国公众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高度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等。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文化,使文化能够以直观的形象体现出来,但是从消极的意义上讲,文化符号也限制了国外民众对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全面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中国文化符号不能一成不变,要注入一些必要的现代性要素,如龙的图腾“需淡化其‘威严’的一面,而呈现其和善的一面。”1.下列对“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B. 中国凭借自己的文化立于世界,通过中国的文化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性。C. 中国文化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D. 中国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影响整个亚洲,惠及欧美。2.下列各句中,不能证明“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人类文明从两大文明开始,其中一个就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在内的亚洲文明。B. 在东亚形成的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体系。C. 中国文字、文学、思想、宗教,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等的传入,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 古代中国文明的伟大贡献和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B.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C. 中国文化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内涵了解得不深刻。D. 龙作为中国文化符号,要注入一些必要的现代性要素,这样才能更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文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 内:收起 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乘:趁着 D.希德委资粮遁走 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 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 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长安夜雨 薛逢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2)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3分)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世界上还没有一辽宁省营口市某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81702.html
相关阅读:浙江省嘉兴市某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