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分析,把握区域特征,建立要素间的因果联系
在区域特征分析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眼点,重视学生分析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包括位置(where)、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what)等
(1)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板块位置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因此,空间信息的提取和定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认定,系统地理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的应用,区域发展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这些应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区域空间定位”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所以需要通过读图、描图、画图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建“心理地图”。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
形状轮廓定位。
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
利用特殊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资源分布等)定位
经纬位置:例如:我国本土位于73°E──135°E之间,4°──53°N之间,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形成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推出区域的气候知识的能力,如温度带、气候类型。相对位置:我国北与俄罗斯、蒙古相邻,东与朝鲜相邻,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西南与印度南与缅甸、老挝、越南(广西东兴北仑河为界河)相邻,我国拥有漫长的国际疆界线,有利于我国同邻国在陆上进行贸易往来;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上,濒临西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这样的海陆位置对我国降水的形成非常有利,同时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和海上贸易;地理位置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地理事物(湖泊、河流、山脉、海洋等)定位,比如,中国的青海湖太湖、中国的长江黄河、美国的五大湖、世界的地中海、里海地、喜马拉雅山等。板块位置:影响地形、地质灾害、岛屿和海沟的分布。例如: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消亡边界)形成了褶皱山脉、海沟、岛弧,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处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日本群岛、马里亚纳海沟;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处(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海洋和海底山脉。
自然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自然资源特征即(what)是较复杂的,涉及面广,而且与其它地理要素联系密切。学习时既要化整为零、以点画钱、构建知识树突出区域的独特性,又要纵横交织、建立联系,反应区域的间各要素的关联性。这样可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
(2)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形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地形分布特片是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教学时抓住地形地势特征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建立与气候、河流、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联系。地形类型多种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山区面种广大,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较薄,土壤贫瘠,不利于耕作;但山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及其它的生物资源。
表1:地形特征与农业的联系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带来充沛的降水;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方水陆交通;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3)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象灾害、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等。对于气候要素的学习帮助学生以点画线,理解单一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找出地理要素间的纵向因果联系。同时也以线织网,帮助学生认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影响气温的因素:(why)
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地形: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0.6℃/升100米;向阳坡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山脉的走向阻挡气流运动影响气温。
洋流: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
天气:同一季节晴天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阴天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天气阴晴影响气温的日较差。
日照时间:昼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多,增加大气逆辐射,导致全球变暖。
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环流: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在:高压空气下沉,多晴朗天气,低压空气上升,多阴雨天气;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影响是风从内陆吹来性质干燥少雨,风从海洋吹来性质湿润多雨。
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洋流:暖流增湿多雨,寒流降湿少雨;
海陆分布:通过影响季风环流影响降水;
地面状况:湿地、森林有增湿的作用;
修水库:可以调节大气湿度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降低。气温的高低影响热量的多少,热量影响农业的复种指数和农产品的种类。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适合种植水稻、油菜,华北平原一年两熟适合种植冬小麦、玉料,东北平原一年一熟适合种植春小麦甜菜(黑、吉);气温的日较差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如我国的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在此影响下瓜果特别甜。降水的多少影响农业类型和农产品的种类,如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发展种植业,西部非季风区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发展畜牧业;东部季风区的南方降水量大于8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北方降水量小于800毫米,适合种植小麦;降水量除了影响农业生产还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光照条件对喜光的棉花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如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再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着、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季风气候显着,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喜热量的水稻生长。
(4)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此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从地势的变化推导河流的流向,从河网密度、河道弯曲度分析流域内洪灾发生的机率,从河道特征方面分析河流航运的价值。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例如我国的内流河、水文特征的分析,要联系河流的补给类型是高山冰川冰雪融水得出内流河流量小、水位低、夏季气温大于0℃,有冰雪融水所以汛期在夏季,冬季无冰雪融水面断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总结除了考虑河流补给类型外还要结合降水、地形、植被等要素分析其水文特征。例如我国的珠江水文特征:因为降水多而流量大;因为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大而水位季节变化大;因为夏季多雨而形成夏汛;因为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无结冰期无凌汛;因为植被覆盖好而含沙量少。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降水的分布规律,学生需掌握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调节水资源时空不均的措施。在河流教学中,要结合河流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结合流域的地形、植被、气候总结流域农业开发的方向,航运和水能的开发,及开发过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泥沙堆积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业水产业的发展;因为中下游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5)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等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影响工业生产;水资源、农产品、工业产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学生需要了解资源状况理解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what、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拉线,织网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起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区位因素的分析包括自然因素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人类生产活动除了为人类提供生产产品外,还会破坏地理环境,产生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化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混乱等等。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2)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农产品、区位条件(why)、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产品、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见下图)
(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虽然第三产业不生产实际的物质产品,但与其它人文地理环境的人口、交通通讯、城市、工业、农业、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多是工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农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生产生活污水造成水污染。
②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减少等生态平衡破坏。
③资源短缺: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多是人类过渡使用资源造成的。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84199.html
相关阅读:高三生:教你如何摆脱让成绩变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