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1—2题。 1.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A.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D.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2.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A.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C.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3—5题。3.与图中斜线所示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B.现代地壳运动活跃C.夏季降水多且强度大D.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良好4.B处7月份盛行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5.B省西北部三江并流景观中的“三江”是指A.长江、黄河、澜沧江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C.珠江、长江、澜沧江D.闽江、嘉陵江、雅砻江读江苏省不同季节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6—9题。6.分别表示该省冬、夏两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是A.图①、图② B.图④、图③ C.图①、图③ D.图④、图②7.该省部分城市与其自然植被、气候类型的组合中,正确的是A.南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连云港——温带季风气候 B.苏州——温带季风气候;徐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连云港——温带落叶阔叶林;南京——温带季风气候D.徐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苏州——亚热带季风气候8.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起点位于A.南京 B.扬州 C.淮阴D.苏州9.决定该省冬季等温线基本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热力性质B.纬度位置C.地形D.洋流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10—12题。10.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11.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12.以上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属于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读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13—15题。13.图中七个省级行政单位中,省级行政中心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内的有A.4个 B.3个C.2个 D.5个1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草原 B.苔原C.硬叶林 D.针叶林15.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问题是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沙尘暴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示意图,回答16—18题。16.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B.23%C.13% D.60%17.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18.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A.“十五”期间,我国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总数下降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增长速度变缓C.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力不足D.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9—21题。1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春分日日出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20.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地冬季漫长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C.丙地降水集中夏秋,冬春寒冷干旱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21.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36.⑴BDEE水量大,落差大,水流急清洁、可以再生受气候的影响大,尤其是降水的季节变化⑵A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D⑶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技术改造;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开发新能源;进口能源等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受侵蚀填海造陆,变开发海上油田为开发陆上油田⑷为了开发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⑸盐碱化引黄河水淋盐,用酸性物质中和,种植耐旱耐盐碱的农作物等38.⑴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地处温带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⑵草地从东向西逐渐减少因为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经度地带性(或沿海向内地的地域分异)水分差异为主⑶土地的荒漠化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早期预警系统等105°110°40°35°EH河北省保定市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试题(二十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292533.html
相关阅读:江西省赣州市四所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期末联考试题(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