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录入:青峰弦月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时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连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舍一”,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盂、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台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帝亦衔恕教直言,遵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所部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孝宗即位,为吏部尚书。陕西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镂板以行。浚谓其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文泰乃自为奏,讦恕特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恕以奏出浚指,抗言:“文泰无赖小人,此必有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帝下文泰锦衣狱,鞫之得实,因请逮浚、恕对簿。帝心不悦恕,乃贬文泰御医,责恕沽名,焚所镂版,置浚不问。恕再疏请辨理,不从,遂力求去。听驰驿归,不赐教,月廪、岁隶亦颇减。武宗嗣住,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犹诏报之。正德三年卒,年九十三。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 能:和睦。 B.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 属:嘱托。 C.听驰驿归,不赐敕 听:听说。 D.遣行人赍敕存问 赍:携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刚毅)的一组是(3分) ①考选官属,严拒请托 ②帝亦衔恕数直言 ③皆力阻权幸 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⑤传中自比伊、周 ⑥陈国家大政数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治盗不忘安民。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南阳、荆、襄流民作乱时,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流民得以恢复旧业。 B.王恕关心民生疾苦。巡抚南畿时,所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并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接待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 C.王恕恪尽职守,直言敢谏。他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先后多次应诏陈说政事,提出建议。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人们总是希望听到他说话,他也果然不负众望。 D.王恕为官坚持原则。他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补陕西巡抚之缺,遭到皇上否决,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2)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南宋)史达祖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轺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3)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白居易《琵琶行》)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与母牛同游[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寂静中传来的渐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咿哑声,远处微弱的喧闹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老旧钟摆的报时声…… 挤在满身流汗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每一个人迹,马可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试题 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303442.html
相关阅读: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