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名师预测试题(附答案)
1.纪念碑、纪念实物等都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列纪念碑、纪念舰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三元里人民抗英和黄海海战都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本质上都是反对外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答案:D
2.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解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马克•吐温称赞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就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C项正确。
答案:C
3.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该运动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利用题干中的时间,判断此次“叛乱运动”为太平天国运动。然后采用排除法解答本题,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因此②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5.《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解析:材料反映了洪仁?主张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其主旨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因此理解准确、结论正确。但一则材料无法得出“洪仁?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A
6.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关键词“当地流传”、“到麓”、“妹莫忧”、“跟随天军去打仗”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答案:A
7.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9.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答案:B
10.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 ②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③武昌起义 ④推翻清朝统治 ⑤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丧权辱国”指《辛丑条约》的签订,“铁路风潮”指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武汉义旗”指武昌起义,“推翻专制共和兴”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和建立中华民国。
答案:D
11.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已隆重上映。影片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的故事。以这一历史场景,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
A.孙中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当时的人们已越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孙中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孙中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13.《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一般民众对革命者都采取“鄙夷”的态度,说明民众尚未觉醒,还需唤醒民众,故选A项。B、C两项不是最主要的用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
14.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注:一般认为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封建制度的结束 ②共和观念的深入 ③民主平等的趋势 ④民族团结的重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华民国的成立仅表明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反封建的任务并没完成,故①错误;根据五色旗的寓意,可判断②③④正确。
答案:B
15.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2:“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3: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4:“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7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5分)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2分)
(2)结合材料2,从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3)据材料3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4)依据材料4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分)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5分)
(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5)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36737.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